摘要:最近,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鼓励支持农民合作社建设农事服务中心,为小农户提供全过程、专业化、低成本的农业服务。这一新政一出,不少农民朋友都在问:这到底能给我们种地省多少事?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个事儿。
最近,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鼓励支持农民合作社建设农事服务中心,为小农户提供全过程、专业化、低成本的农业服务。这一新政一出,不少农民朋友都在问:这到底能给我们种地省多少事?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个事儿。
说白了,农事服务中心就是由合作社牵头,建起来的一个“农业服务站”。它不像过去那样只管种或只管收,而是把从种到收的各个环节都包揽下来——耕地、播种、施肥、打药、灌溉、收割、烘干、仓储,甚至销售,都能帮你搞定。农民只需要出地、出种子,剩下的交给服务中心,就像把车送去“4S店”保养一样,省心又省力。
这事儿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现在农村啥情况?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种地的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很多家庭是“上面有老、下面有小”,农忙时没人手,自己干不动,雇人又贵,种地越来越“吃力不讨好”。有些地干脆就撂荒了,看着心疼,但也没办法。
这时候,合作社办的农事服务中心就派上用场了。它不是要取代农民,而是帮农民把“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划算”的事接过去。比如,一台大型收割机,普通农户买不起,也用不上几次,但服务中心买了,可以服务几百户,摊下来成本低,效率还高。再比如,打药用无人机,一亩地几分钟搞定,比人工快十倍,还打得均匀,农药用量还能减少两成。
更关键的是,这种服务不是“一刀切”。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全托管”或者“半托管”。想全程不管的,可以签个合同,从种到收都不用操心;想自己管一部分的,比如自己播种、请服务中心打药收割,也完全没问题。服务灵活,农民有选择权,这才是真服务。
而且,这种模式已经在不少地方试出了成效。比如在安徽亳州,当地推广“全托管”服务,农民把地交给合作社管理,不仅每亩强筋麦收入能到1500元左右,还不耽误外出打工。在陕西周至县,虽然不是直接搞农事服务中心,但通过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品牌运营,把猕猴桃、木耳等特产卖得更远,农民收入明显提高。这些都说明,组织化、专业化服务,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有人可能会问:这服务收钱吗?贵不贵?答案是:收,但不贵。因为是合作社办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更多是为成员服务。很多地方还争取了政府补贴,设备采购、作业费用都有优惠。比如有的地方机耕每亩只要30元,无人机打药一亩5元,比市场价便宜不少。长期看,由于产量提升、成本下降,农民实际收入是增加的。
除了省钱省力,农事服务中心还能带来一些“看不见”的好处。比如,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农药,能避免买到假货;统一技术管理,能提高种植标准,种出更优质的农产品;统一销售,还能谈更高的价格,避免“丰产不丰收”。有些服务中心还对接电商平台、超市订单,帮农民打开销路,真正实现“种得好,卖得也好”。
当然,这事儿要干好,也不容易。首先,合作社得有实力、有信誉,不能“挂羊头卖狗肉”;其次,服务要规范,价格要透明,不能乱收费;再者,政府得支持,比如给场地、给补贴、给政策,不能光让合作社“单打独斗”。好在,这次六部门联合发文,意味着顶层设计已经到位,接下来就是落地执行的问题了。
对普通农民来说,最关心的还是:这事儿跟我有啥关系?简单说,如果你是小农户,地不多、人手少、种地累,那农事服务中心就是你的“好帮手”;如果你是种粮大户,地多、想提质增效,那它就是你的“加速器”;如果你是合作社负责人,想扩大服务、提升影响力,那这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让农业变得更“体面”了。过去种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是“手机一点,服务上门”。年轻人看到农业也能这么干,说不定就愿意回来干了。这正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不是靠老一辈硬撑,而是靠新模式、新技术、新组织,让种地变得更有奔头。
其实,农业现代化,说到底不是“机器替人”,而是“服务到人”。农民不需要人人都会开拖拉机、会用无人机,只需要知道“找谁办、怎么办”,就能种好地、多挣钱。这才是农事服务中心的真正意义。
现在,这项政策刚推开,各地还在试点探索。有的地方建得快,有的还在筹备。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几年,这样的服务中心会越来越多,服务也会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
最后想问大家一句:你村里有没有合作社办的农事服务中心?用了之后,种地真的省事了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
来源:聊聊身边事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