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高铁时代!白山208个项目砸208亿,建设现场曝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06:51 1

摘要:白山别称浑江,坐落在长白山西侧,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总面积17505平方千米,2023年末常住人口89.59万人。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里林海茫茫、江河纵横,既有长白山这样的5A级景区,也传承着抗联精神与“四保临江”精神。如今借着沈白高铁通车在即的东风

白山别称浑江,坐落在长白山西侧,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总面积17505平方千米,2023年末常住人口89.59万人。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里林海茫茫、江河纵横,既有长白山这样的5A级景区,也传承着抗联精神与“四保临江”精神。如今借着沈白高铁通车在即的东风,这座“雪域王国”正以项目建设为笔,描绘绿色转型的新图景。

一、2025年重点项目建设总览:量质齐升的攻坚年

2025年对白山是特殊的一年——“十四五”收官、高铁时代开局,重点项目建设成了发展的“压舱石”。全市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08个,计划投资208.3亿元,截至9月开复工182个,开复工率达87.5% 。

这些项目绝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对接“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与民生需求。从工业升级到交通突破,从文旅融合到生态修复,每个项目都像一颗螺丝钉,拧紧白山高质量发展的机器。与2024年216个项目完成123亿元投资相比,今年不仅投资规模加码,项目含金量更足,仅新建的大连维特奥医疗康养、金森赛德人参制药等项目,就覆盖了群众最期盼的多个领域 。

二、产业项目:绿色转型的“硬核引擎”

(一)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白山的产业升级从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特色资源挖深做透。人参产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2024年华润和善堂新厂一期竣工投产,2025年国药肽谷活性肽产业园又落地抚松,这个投资8亿元的项目专攻人参肽深加工,投产后年产值将突破1亿元,让人参从“土特产”变成“保健品”。更让人振奋的是,长白明珠人参系列食品的数字化改造还评上了省级“智改数转”示范项目,传统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

硅藻土产业也走出了整合升级的路子。吉林远通等3家企业完成整合后,东泰4万吨精细二氧化硅项目随即竣工,把以前“卖原矿”的粗放模式,改成了“出精品”的高附加值路线,填补了省内高端填料市场的空白 。

(二)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

新能源项目在白山遍地开花。泰源新能源LNG项目2024年建成投产,今年吉林鼎运的干熄焦节能降碳项目又加紧施工,这个投资2.5亿元的项目能每年回收3.4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8.37万吨,相当于种了230万棵树 。更重磅的是靖宇抽水蓄能电站拿到核准批复,建成后不仅能调峰填谷,还能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实现“生态+能源”双赢。

工业“智改数转”同样亮眼。2024年实施的68个设备更新项目中,北方水泥的绿色节能改造已见成效,今年又组织农夫山泉、喜丰塑业等企业搞数字化改造,目标很明确:让老企业跟上新节奏,让新企业抢占制高点 。

三、交通项目:打通发展的“任督二脉”

(一)高铁时代:触手可及的“速度革命”

沈白高铁的进展总能牵动白山人的心。目前主体工程完成93.5%,外部电力配套提前竣工,长白山西站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这个3.37万平方米的车站设计年发送旅客94万人次,座椅、安检设备全配齐,自动扶梯和无障碍设施一应俱全,再过不久,白山人坐高铁去沈阳、长春就不是梦了 。

高铁带来的不止是速度。白山站综合枢纽主体完工后,将成为集交通、商业、物流于一体的综合体,以前因为交通不便错失的投资机会,说不定会跟着高铁“跑”回来。有商户已经盘算着在枢纽周边开特产店,“以后游客下了高铁就能买人参、木耳,生意肯定火”。

(二)公路网络:织密民生的“幸福纽带”

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白山段堪称“超级工程”。这条437.58公里的公路串联4个县(市)区,383.2公里的路面改造已经全部完成,9月底主体工程全线贯通。最贴心的是,施工方在临水临崖路段建了5座棚洞,既能防落石又成了“车行画中”的景观,路过的司机都说“以前走这段路提心吊胆,现在踏实多了” 。

松长高速也在加紧施工,114.5公里的路程建成后,从长春到长白山能省近1小时,沿线的乡村特产也能更快运出去。为了保障施工,电力部门提前铺线路,交通部门联合8个单位搞安全巡查,559项隐患全部整改,这样的“硬核保障”让项目推进顺风顺水 。

四、文旅与生态项目:颜值与内涵的“双向提升”

(一)文旅融合:从“看风景”到“住下来”

白山的文旅项目越来越会“玩”。吉林省冰雪运动中心正在红土崖镇建设,113条滑雪道总长度超113公里,建成后每年能接待300万人次,东北“雪道最长、落差最大”的名头稳了 。鸭绿江渔猎小镇、临江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已经投入运营,松花江“天河一号”游船下水后,夏天坐船看两岸风光成了新玩法,水上旅游大通道名副其实。

人参文化也有了新载体。中国人参博物馆2024年开馆,首届东北亚人参养生膳交流活动吸引了不少食客,长白山数字化人参还走进了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让“白山人参”的名气传到了南方 。瑞兴温泉康养度假区也在施工,商务酒店、网红打卡地一应俱全,2027年运营后,游客冬天滑雪、夏天泡温泉,停留时间能翻番。

(二)生态修复:守住“绿水青山”的家底

作为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白山的生态项目从不含糊。2024年完成人工造林2500亩、退化林修复9000亩,鸭绿江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复和江源矿山修复都完成了年度任务。第二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率达86%,“绿盾”行动问题整改率更是99%,守护生态的力度看得见摸得着 。

灾后重建也是生态保护的一部分。去年争取8530余万元资金,重建232户房屋、修缮1123户,修复360处水利设施,抢通322条水毁农村公路。石笼护岸工程建起来后,汛期沿线村民再也不用担惊受怕,这才是“生态惠民”的实在体现 。

五、民生项目:暖到心坎里的“幸福答卷”

(一)教育医疗:补短板惠民生

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是最牵动人心的事。2024年新建3所公办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市解放中学、第八中学的教学楼主体完工,今年秋季开学,不少孩子已经用上了新教室。医疗方面,施慧达药业的生物1类抗癌新药进入临床II期,生物新药中试车间开工建设,以后白山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端医疗资源 。

(二)生活保障:小细节见真情

“煤改电”工程让不少家庭告别了烧煤取暖,冬天屋里又干净又暖和,老人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添煤了。白山经开区的现代冷链物流项目加快推进,以后新鲜蔬菜、山货能存得更久,价格也更稳定。临江边民互市贸易区交易场馆主体完工,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5%,说不定以后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朝鲜特产 。

六、项目推进保障:能落地善落实的“白山打法”

项目能顺利推进,靠的是一套“组合拳”。资金保障上,2024年向上争取资金176亿元,抚松县单县争取中央预算内项目数量全省第一,新增债券12.17亿元,为项目“输血”续命 。

服务上更是“一对一”精准对接。对37个未开工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市级领导带头对接,提前解决土地、规划问题。引入第三方机构查安全,每月2次全面检查,559项隐患全部整改,既保进度更保安全 。

招商也没闲着。去年赴北京、山东等地叩门招商25次,邀请32家企业考察,10个项目成功签约。今年又建了招商引资云平台,把项目资源、招商机遇都放进数据库,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让项目“引得进、留得住” 。

七、现存挑战与未来展望

不过白山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还处于“滚石上山”的阶段。工业经济规模小、负增长的问题没解决,具有引领性的大项目还偏少,财政收支矛盾也挺突出。有些项目虽然开了工,但受地质条件、天气影响,进度偶尔会滞后,这些都是接下来要啃的“硬骨头” 。

但未来的底气很足。沈白高铁通车后,“高铁时代”的时空效应会让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汇聚。208个重点项目中,49个将在今年竣工投产,明年还会有更多项目落地。人参、新能源、文旅三大产业集群慢慢成气候,白山的绿色转型之路会越走越宽。

文章声明:文章信息取材网络经深度整理汇编而成。受网络信息更新延迟与创作水平有限,难免存在细节疏漏或进度表述偏差,恳请谅解和指正。文章仅作参考交流!!!期待与您共话白山城市建设发展!

信息来源:白山市人民政府、吉林省人民政府、白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吉林日报、抖音吉林新闻联播账号

来源:建客心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