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狠的一首骂人诗,四句话不带脏字,但一口气骂了十几万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06:30 2

摘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一个“雅”,即使是生气到了极点,要开口骂人,也得分个三六九等。市井泼妇式的指桑骂槐,那是下乘;文人骚客们的含沙射影,借古讽今,才叫高明。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一个“雅”,即使是生气到了极点,要开口骂人,也得分个三六九等。市井泼妇式的指桑骂槐,那是下乘;文人骚客们的含沙射影,借古讽今,才叫高明。

但要说到骂人艺术,那绝对不是看谁的嗓门大、用词脏,而是看谁能用最少的字,戳到对方最痛的肺管子,让他哑口无言,甚至羞愧得无地自容。

历史上就有这么一首诗,全诗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一个脏字都没有,却被很多人称为“历史上最狠的骂人诗”。

因为它不动声色之间,就将矛头指向了十几万的男人,骂得他们体无完完肤,连带着把一个王朝的脸面都给撕了下来。

咱们先把这首诗请出来,大家品一品: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述国亡诗》,也有人称它为《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诗的作者,是花蕊夫人。

提起花蕊夫人,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好几位。

没错,在五代十国那个混乱的年代,“花蕊夫人”并非特指一人,而是对那些“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的绝色美女的称呼。

她是后蜀后主孟昶的宠妃,通常被认为是姓徐或者姓费的一位才女。她不仅美貌倾国,而且才华横溢,尤其擅长写宫词,据说她写的宫词清新婉丽,流传甚广。

然而,再美的容颜,再出众的才情,也挡不住历史洪流的滚滚车轮。

公元965年,北方的宋朝在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带领下,发动了统一战争,大军挥师南下,兵锋直指花蕊夫人所在的后蜀国。

国破家亡之后,花蕊夫人作为战利品,随着她的君王孟昶一同被押送到了宋朝的都城东京汴梁(今天的开封)。

在那个决定她命运的时刻,她见到了那个终结了她前半生幸福生活的人。这个人,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根据《十六国春秋·蜀志》等史料的零星记载,赵匡胤久闻花蕊夫人的才名,于是在一次宴会上,他没有像对待普通俘虏那样对待她,而是给了她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他对花蕊夫人说:“听说你很会写诗,今天就为我作一首吧。”

一边是威风凛凛、江山在握的征服者,一边是身份卑微、国破家亡的亡国妃。所有人都以为,花蕊夫人会写一首曲意逢迎、摇尾乞怜的诗来保全性命。然而,她红唇轻启,吟诵出的,却是上面那首石破天惊的《述国亡诗》。

这首诗一出口,整个大殿瞬间鸦雀无声。

赵匡胤听完,非但没有龙颜大怒,反而对这位刚烈的奇女子心生赞赏和怜惜。一首亡国之诗,不仅没有给她带来杀身之祸,反而让她赢得了征服者的尊重。

这首诗的威力,可见一斑。

花蕊夫人诗里提到的“十四万人”,指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后蜀国赖以生存的全部家当,十四万装备精良的职业军人。

后蜀,地处今天的四川盆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四面环山,易守难攻,物产丰饶,自给自足。

按理说,拥有这样的地利和资源,再加上十几万的军队,就算打不过宋朝,坚守个一年半载,让宋军吃尽苦头,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可历史的真相,却荒唐得让人发笑。

后蜀的末代皇帝孟昶,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他刚即位时也曾励精图治。

但无奈蜀地实在太安逸了,长期的和平与富庶,像一剂温柔的毒药,慢慢侵蚀了整个国家的血性。到了后期,孟昶开始沉溺于享乐,生活奢靡到了极致。

据说他用的夜壶都要用七宝镶嵌,宫殿里的装饰极尽奢华,朝政也日渐废弛。整个后蜀上层社会,弥漫着一股醉生梦死的颓靡风气。

正所谓“君王骄奢,臣子贪婪,士兵懈怠”。当赵匡胤的大军兵分两路杀奔而来时,后蜀朝廷的反应简直就是一场闹剧。宋军势如破竹,蜀军则是一触即溃,甚至望风而降。

从公元965年(乾德三年)宋军出征,到孟昶在成都开城投降,整场灭国之战,只用了短短六十六天。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偌大一个国家,拥有十四万的军队,在不到七十天的时间里就彻底灰飞烟灭。这已经不是军事上的失败了,这简直是国家精神层面的集体崩塌。

当宋军兵临成都城下时,后蜀后主孟昶没有选择血战到底,没有选择为国殉节,他非常“识时务”地选择了投降。

他让宰相李昊写好了降表,大开城门,恭迎宋军入城。

而那十四万本该保家卫国的蜀国士兵,也跟着他们的君王,非常顺从地放下了武器,脱下了盔甲。

这就是诗中所写的“十四万人齐解甲”。那个“齐”字,用得尤其传神。

十四万男儿,仿佛提前排练过一般,动作一致地解除了武装,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和挣扎。

作为一个深宫女子,花蕊夫人或许不懂军事战略,但她懂得什么是尊严,什么是气节。

当她看到自己国家的男人,从君王到士兵,都如此毫无骨气地跪倒在敌人面前时,她内心的悲愤、鄙夷和绝望可想而知。

再来看第一句:“君王城上竖降旗”。

开篇非常直白,就像一个新闻标题,直接点明了亡国这一核心事实。没有渲染悲伤,没有描绘惨状,只是冷静地陈述一个画面:那个本应带领国家走向胜利的君王,亲手在城头竖起了白旗。这是一种极其克制的写法,但平静的叙述之下,是滔天的亡国之恨。

第二句:“妾在深宫那得知?”

这是整首诗最精妙、也最“阴阳怪气”的一笔 。从字面上看,这是一个弱女子在为自己辩解:“我只是一个身居后宫的妃子,国家大事,我怎么可能知道呢?”这姿态放得极低,充满了古典女性的“无知”与“无辜”。

但细品,她真的是在说自己不知道吗?不,她是在通过这种方式,与那些需要为亡国负责的男人们划清界限。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国家会搞成这样,城会投降,仗会打输,可不是我一个妇道人家的责任。

你们这些掌管着国家权力的男人干了什么,你们自己心里清楚。”她用一种看似柔弱的姿态,完成了最锐利的甩锅和指控。

第三句:“十四万人齐解甲”。

在撇清自己的责任之后,诗人的笔锋猛然一转,从君王一个人,扩大到了整个国家的武装力量。她再次强调了这个耻辱的数字,十四万。一个庞大的军事集团,没有经过像样的抵抗,就集体放下了武器……

如果说前三句还只是在铺垫和陈述,那么最后一句,就是引爆所有情绪的雷霆一击。

第四句:“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是整首诗的诗眼,也是它被称为“最狠骂人诗”的根本原因 。在痛陈了君王投降、军队解甲的事实之后,花蕊夫人给出了她自己的结论,一个让所有在场的、以及历史上所有读到这句诗的男人都脊背发凉的结论:这十四万人里,竟然没有一个是真正的男人!

为什么说这句话“狠”?因为它攻击的不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整整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男儿”这个词,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生理性别的代称。

血性、担当、勇气、忠诚、保家卫国的责任感。所谓“好男儿,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

花蕊夫人直接剥夺了这十四万士兵,乃至后蜀所有男性的“男儿”资格。你们虽然生理上是男人,但在精神上、在人格上,你们统统不配!

这比任何污言秽语都更加恶毒。骂人“混蛋”、“王八蛋”,对方可能还会还嘴。

一口气骂了十几万人,却不带一个脏字。她骂的是士兵的怯懦,骂的是将领的无能,更是骂那个君王的昏聩。

亡国之音亦有声

她原本以为,写出这首诗肯定必死无疑,结果却出人意料。宋太祖赵匡胤,这位靠着赫赫战功打下江山的马上皇帝,听完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花蕊夫人的才情和刚烈大加赞赏。

或许,在赵匡胤看来,一个国家有这样懂得家国荣辱、充满血性的女子,是这个国家最后的尊严。

相比之下,那些不战而降的蜀国君臣,才真正令人不齿。这次著名的“面试”,让花蕊夫人和她的这首《述国亡诗》名声大噪,成为了一个传奇。

这首诗被收录在《全唐诗》等重要的诗歌总集里,得以流传千古。

在现代,这首诗的传播变得更加广泛。虽然因为其强烈的批判性,一些观点认为它可能不适合直接放入中小学教材 但它在互联网上的热度却居高不下。

在各种历史论坛、自媒体文章和短视频中,这首诗被反复解读和引用。

人们之所以对这首诗津津乐道,不仅仅是因为它“骂得爽”,更是因为它讲到了责任与担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脊梁。

当男人们集体失声、集体下跪的时候,一个弱女子的挺身而出,就显得尤为悲壮和珍贵。

来源:我是少年阿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