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大儿子与二女儿对母亲的偏心积怨已久,不仅与小儿子的关系越来越差,也与母亲反目成仇,一家人因为一点小事就争执不休,最终沦落到互不来往的地步。
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唏嘘不已。
梁阿姨一家有三个孩子,大儿子、二女儿和三儿子。
小儿子从小成绩优秀,长大后成了高材生,梁阿姨觉得他有出息,对他格外偏爱。
有一次,她在照顾大儿媳坐月子时,因为知道小儿媳怀孕了,于是就匆匆走了。
至于二女儿,自从嫁人之后,自己就没有过多关注过。
到梁阿姨老了之后,她和老伴把积蓄都给了小儿子,觉得他年纪小多一些关心是应该的。
但是大儿子与二女儿对母亲的偏心积怨已久,不仅与小儿子的关系越来越差,也与母亲反目成仇,一家人因为一点小事就争执不休,最终沦落到互不来往的地步。
梁阿姨整日以泪洗面,觉得自己太失败,更加抱怨大儿子、二女儿不孝顺。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固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情况,但是放在父母与儿女的相处问题上,往往都有着相似的地方。
作为父母,总觉得自己一路走来付出太多,没想到遭遇“白眼狼”儿女,非但不会赡养自己,还跟自己争来争去,让内心极度憔悴。
说实话,当我们能够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或许更加可以清晰看到全貌,有时候并不是儿女不孝顺,而是另有原因。
或许当你老了就会恍然大悟,儿女们的孝顺与否与钱没多大关系,而是与这两件事息息相关。
英国评论家戴维·弗罗斯特说:
“当你只有一个孩子时,你就是一个家长;当你有两个孩子时,你就是一个裁判。”
确实如此。
正如上面所讲的故事,作为父母不能对于自己的孩子做到一视同仁,在生活的细节上总是有偏有向,哪怕是躲在言语中细微处,或者是衣食住行的琐碎里。
看似不起眼,或者自己觉得没什么,但是却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伤痕,渐渐侵蚀掉亲情的根基。
所以当你老了或许就会明白,孩子有时候是否孝顺自己,与钱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自己能否一碗水端平,对待所有的孩子可以不偏不倚、公平对待。
当孩子还年幼时,或许看不出任何端倪,但是当他长大之后,每每回想父母对于对于其他兄弟姐妹的偏袒,对于自己的忽视,就会心生悲凉。
更重要的是,当父母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时,也会加深儿女们之间的隔阂,导致家庭关系不和谐,哪怕他们各自成家之后相处也会有间隙。
而且父母最偏爱的那个孩子,更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观念,不懂得感恩,更加任性与骄纵。
既然如此,作为父母在自己的言行举止,还是涉及到一些财产的分配,对待孩子都应该一视同仁,千万不要太过偏爱某一个导致自己晚年落得孤寒无依的境地。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让人有些压抑。
一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父母从小对他就是各种高标准高要求,从吃饭拿筷子的距离,到平常穿衣服的款式,或者是与什么人交朋友都要按照父母的规定来。
在他上学的时候,父母还会翻他的书包、抽屉,看他写的日记,进房间也从来不会敲门。
当他对什么感兴趣的时候,父母从来都不会尊重,而是让他听从父母的安排,哪怕考什么专业也是如此。
为了争取一点休息时间,他都会按照父母的想法行事,最后按照父母的希望,考取了他们喜欢的大学,读了硕士与博士。
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他30岁的时候被检查出患上了癌症。
大家都为他感到惋惜,他却写道:
“我终于解脱了,如果有下辈子,别让我再做你们的孩子了。”
哲学家弗洛姆说:
“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坠落为统治与占有。”
父母与孩子最好的相处方式,应该是尊重和理解,而不是过度的干涉,只会让彼此的关系每况愈下。
有些父母干涉儿女的婚姻选择,或者指责他们的工作方向,甚至掌控着他们的收入支配等等。
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让儿女的心中积攒了越来越多的压抑,等到他们长大之后,要么反抗,要么远离。
等到父母年迈之后,往往会采取冷漠的方式回应,因为他们最大的感受就是父母没有尊重过自己,才会让自己走上了不喜欢的人生之路。
既然如此,作为父母一定要从内心去尊重儿女们的选择,不要过度干涉他们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哪怕是父母也不能代替孩子去经历。
有句歇后语:
“养儿防老,栽树歇凉。”
养育孩子可以让自己经历作为父母的幸福与艰辛,是一份难得的人生体验,更能为自己的年老多一份保障。
只不过当自己采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儿女时,最终不但不会得到他们的孝顺,反而容易反目成仇、留下遗憾。
对于儿女们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不要在言行、财产分配上有所偏颇,永远要一视同仁,他们都是你最亲的孩子,绝对不要因为偏心埋下矛盾的隐患。
对待儿女要做到尊重、不要过度干涉他们的人生,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私有物,而是拥有自己的梦想与人生。
不要企图让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尊重他们的独立选择,接纳他们的人生节奏,用理解与支持,代替控制与强求。
唯有如此,才会让关系和谐幸福,让关系亲密无间,这也是父母对待孩子最有智慧的方法。
愿你老有所依、心有所安、爱有回响,三餐四季,皆有欢颜!
来源:知和大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