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从天文现象上来看,农历九月初一这天是“朔日”,我们晚上即便是天气非常晴朗也是看不到月亮的。因为,这天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和太阳几乎同时出没。
导语:今日九月初一,老人说最怕“九月初一雨”,九月初一下雨有啥预兆?
今天是公历10月21日,农历乙巳年、丙戌月、癸亥日(九月初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首先,从天文现象上来看,农历九月初一这天是“朔日”,我们晚上即便是天气非常晴朗也是看不到月亮的。因为,这天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和太阳几乎同时出没。
其次,从民俗上来看,“癸亥日”是中国干支历法中的第六十天,象征周期的终结与重启。
从干支排序上来看,“癸亥”的前一位是“壬戌”,后一位是“甲子”。按照古代阴阳五行中的说法,天干之“癸”属阴之水,地支之“亥”属阴之水,人们认为比例和好。
此外,农历九月作为秋季的第三个月,是秋天向冬天过渡的关键时期。而农历九月初一这天,恰好标志着这个关键月份的开启。并且,农历九月初一前后,还处于“三秋”(秋收、秋种、秋管)大忙的高潮或扫尾阶段。因此,人们对之后的天气尤为重视。
今日九月初一,老人说最怕“九月初一雨”,九月初一下雨有啥预兆么?下面看看老祖宗是咋说的!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初一这天是个晴天的话,那么按照老祖宗总结的经验,往往预示着谷米能够获得好的收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农历九月初一往往对应农历九月下旬至10月中旬前后,这个时候我国部分地区的水稻正处于关键的灌浆成熟后期或收割前期。
这个时候,晴朗的天气多,有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差,对于水稻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往往会使品质更好、产量更高。
因为,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使籽粒更加饱满,增加千粒重,直接提升产量和品质。并且,还有利于后期收割和晾晒
这句农谚表达的意思刚好和上一句相反,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初一这天阴雨连连的话,那么农人就要发愁了。
因此,这个时候阴雨连连的话,往往预示着后续还可能出现阴雨的天气。这样一来,可能会导致部分地区还没成熟的水稻灌浆不实、棉花吐絮受阻等情况;造成已经成熟的作物难以收割和晾晒,容易出现霉烂和发芽的情况,影响农作物收成;还可能延误冬小麦等作物的播种,不能在越冬前形成壮苗,来年突遇倒春寒的天气,就可能出现冻害,造成减产。
例如,在《齐民要术》中就有“农历九月初一左右若遇阴雨低温,会对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的记载。还有明代《农政全书》中也有“九月朔逢雨,晚稻多秕空”的说法。
这句农谚也不难理解,大意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初一这天出现了刮大风的天气,并且,比较强劲的话,按照古人总结的经验,往往预示着明年可能会出现干旱的情况,不利于作物返青生长和早春作物播种。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初一这天下雨的话,则往往预示当年冬天可能雨雪天气会比较少,说明多半是个暖冬。
这句农谚的意思刚好和上一句相反,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意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初一这天是个大晴天,没有降雨降雪的话,那么按照老祖宗总结的经验,往往预示着当年冬天多半会降雪比较频繁,说明是个冷冬。
类似的农谚还有“九月初一露水大,三九四九雪纷纷”,表达的意思相近。“露水大”说明天晴朗,昼夜温差大,下雨天是没有露水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初一这天早上看到很大露水的话,那么就是预示着当年的冬天可能会非常寒冷,降雪会比较多。
古人认为,冬天寒冷雪多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例如,在旧时民间就有“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腊雪是宝,春雪不好”、“冬无雪,麦不结”等一些民谚俗语。
另外,在西汉的《氾胜之书》中也有记载说,当时人们利用雪水进行农田灌溉。以及明代的《农政全书》等农书中也强调冬季低温有利于杀虫,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明白上面的内容,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最怕“九月初一雨”这句老话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初一这天下雨的话,往往预示着会影响接下来的秋收和秋种。同时,也预示着当年的冬天可能会是个冷冬,不利于越冬作物越冬,甚至影响来年作物产量。
当然,农谚是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地区同样的天气,往往预示的结果可能不一样。但农谚毕竟是古人在长期的劳作中,通过细微观察和记录总结出来的,必然会期待一定的参考作用。
对此,大家是怎么认为的?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来源:民俗科普知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