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前某小学布置了一次观察植物的科学实践作业,刚上一年级的小星爸爸在朋友圈分享作业过程的“艰辛”,引起了众多家长的共鸣:“倒是像给家长出了道难题……”当家长群里各式各样的植物生长照片争相涌现,背后却是父母们熬夜查攻略、精心照料、暗中代劳的“辛酸史”。
□马佳林(天津师范大学)
据10月17日《宁波晚报》报道,国庆前某小学布置了一次观察植物的科学实践作业,刚上一年级的小星爸爸在朋友圈分享作业过程的“艰辛”,引起了众多家长的共鸣:“倒是像给家长出了道难题……”当家长群里各式各样的植物生长照片争相涌现,背后却是父母们熬夜查攻略、精心照料、暗中代劳的“辛酸史”。
这本该是一次充满探索与乐趣的科学实践,不知何时开始变成了一场看不见的“家长竞赛”。一次小小的实践作业,却映出了现在教育中一个深刻的悖论:家长以协助之名行替代之实,正在悄无声息地剥夺孩子珍贵的成长体验。
所谓“表演式作业”,是指那些设计初衷良好,却在执行中因过度追求“可展示、可比较、零瑕疵”的结果,导致主体置换、本质异化的作业形式。学校布置实践作业的出发点是好的,其初衷是想让孩子们在亲历生命成长中学会观察、记录与思考。然而,在当前“内卷”的背景下,它成为一场关于“谁家作业更好”的无声竞赛。
这种异化源于多方的共同作用。首先是家长的“攀比”与“结果”意识。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驱使下,一份稚拙的、甚至失败的原始记录变得“拿不出手”。于是家长们开始下意识地干预甚至是参与,试图将孩子们的作业打磨成光鲜的“家庭作品”,以此获得老师的好评与家庭间的教育优越感。但他们却忽视了在那个失败的盆里,可能正孕育着宝贵的科学种子:孩子们对生命复杂性的体验。
其次是学校教学评价体系的隐性导向。布置作业的学校虽然在原则上强调过程重于结果,但在班级的展示和成果的汇报中,大家的目光会不自觉地被那些“长势好、做得棒”的作品吸引,无意形成一种“唯结果论”的隐性导向。当教育成果成为“橱窗展示”时,便避免不了“表演式”的作品。当学校将优秀的标准界定模糊化时,学生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于是对于作业的结果过分在意,只关心是否能达到作业要求,从而忽视了老师所强调的“过程的重要性”。而学生们之所以会有此类想法,既有来自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学校未能及时消除学生的对此次作业目的的误解的作用。
于是,家校共育的互动,在某些时刻便会演变为“家长执行、老师验收”的扭曲流程。在这场“剧场效应”中,当第一排的家长站起来,后面的所有人都被迫起立。而本该是主角的孩子们却被挤到了舞台的边缘,甚至成了幕后的旁观者。
当作业沦为表演时,最大的受害者成了年幼无知的孩子们。对于正处于探索阶段的他们,却被剥夺了对生命观察的“体验权”。从播种时的期待,到每天的辛勤照料;从发现抽芽时的惊喜,到面对失败的沮丧与思考——这一完整的认知与情感历程,是无法被替代的。而当父母开始代劳,孩子们不仅失去了动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机会,更被灌输了错误的思想:结果的好坏远比过程的体验更重要。
实践作业本身就是倡导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科学实践能力和对失败的接受能力,但在那些过于完美的植物图像面前,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最终,教育最珍贵的内核被逐渐消解,偏离正轨。
破解“表演式作业”的困局,需要家校双方共同反思与积极行动。于学校而言,关键在于优化教学设计与评价标准。对于理解能力尚不成熟的孩子们,学校布置实践作业的指令需要更加明确,例如附上“请家长放手”的提示。评价标准应该更重视对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种植日记”,用简单的口头讲述等方式,汇报自己的实践历程。同时,老师应注意自己对学生作业的点评导向,应该侧重对学生们作业的认真与否,个人感受与思考的形成,以及本次作业的收获等方面。
于家长而言,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明确自己角色的定位,从“监工”回归“观众”。他们需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角色不是“确保成功的领导者”,而是“一起探索的伙伴”和“提供保障的坚实后盾”。当孩子的植物未能发芽时,最好的教育契机才刚刚到来。可以坦然地对孩子说:“看,失败也是一种结果。”家长教给孩子们的应该是面对失败的坦然、对科学实践的好奇与探索精神,这才是孩子们受益终身的财富。
一次小小的植物观察作业,却敲响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理解的警钟。让我们停止这种家校合谋的“表演”,共同捍卫教育的本质。把那个充满“泥土的花盆”,连同播种的期待、等待的耐心和失败的思考,一并交回到那双小小的、应该主宰自己成长的手中。只有当学生们成为自己作业的真正主角时,教育的光芒才能照亮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