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坐落于中关村门头沟园,总规划面积80万平方米,一期核心区域开放17万平方米,融合数智、低碳、工业上楼等要素,构建了全面满足企业各阶段发展需求。同时,园区接入北京市首个全栈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提供700P规模的“即申即用”普惠算
10月19日,由门头沟区政府与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主办的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启动大会活动在中关村门头沟园成功举办。
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坐落于中关村门头沟园,总规划面积80万平方米,一期核心区域开放17万平方米,融合数智、低碳、工业上楼等要素,构建了全面满足企业各阶段发展需求。同时,园区接入北京市首个全栈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提供700P规模的“即申即用”普惠算力支持,助力企业实现从模型训练、场景验证到产品中试的全流程闭环,为区域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与发展提供重要载体支撑。
不出园实现创新“闭环”
步入园区,弧线形建筑与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折射出流动的光影。道路两侧,醒目的“AI PARK”标识与缤纷的花境相映,科技感与自然生机相交融。
走进孵化大厦,空间设计有不少为AI企业量身定制的细节。“AI(人工智能)企业的业务模式、团队规模和技术路径迭代极快,固定的办公空间会成为创新的枷锁。”园区负责人介绍,孵化大厦内模块化组合的楼内空间,让创业团队在出现团队扩张或业务调整时,能够像搭积木一样快速调整空间布局。
此外,AI研发离不开大型服务器等计算设备,标准的办公楼层高无法容纳密集的服务器机柜、冷却系统及复杂的通风管道,而6米层高、1000千克每平方米的首层承重使得高密度机柜、液冷系统等算力基础设施有了支撑,能真正实现“工业上楼”,满足企业“孵化-加速-研发-转化-制造-办公”全生命周期的空间布局需求,不出园就能完成从模型训练、场景验证到产品中试的创新“闭环”。
19日,驭达科技、中科天河、富景天策等首批企业正式入驻
“雨林”共育科创新星
有形空间之外,滋养企业生长的“无形生态”已然形成。首批入驻的12家创新企业已展现出蓬勃生长的活力。在园区附近的京西智谷算力中心,黑色机柜正静默运行——700P算力同时运转,已适配孵化20余个主流大模型,初创企业在这里能以市场价几分之一的成本获得训练算力。不远处,京西智谷大模型生态服务站与北京算法登记中心已准备就绪,GLM、坤川等行业大模型可“即申即用”,帮助企业快速部署算法、验证场景。
依托中关村发展集团超500亿元规模的科创基金,园区企业还将获得全周期“耐心资本”的支持。“1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5000万元场景基金、5000万元人才创业基金,为入驻企业提供从天使轮到Pre-IPO的全周期融资保障。”园区负责人介绍,园区还为入驻企业提供近400套青年人才公寓,实行“第一年免租、后两年补贴50%”政策,助力企业人才无后顾之忧。
在开园仪式现场,园区还联合阿里云、智谱清言、商汤科技、并行科技、中关村资本等18家机构共建“人工智能生态雨林伙伴”,形成覆盖“投资—算力—模型—场景—服务”的生态支持体系。北京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专精特新企业京西会客厅也落地园区。
AI场景创新可获百万元支持
作为京西地区传统产业向数字经济转型的又一标志性成果,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的AI生态,早已不限于园区本身。澜景科技精准的实时动作捕捉系统,挥动手臂即可生成动态画作,充分展现了AI赋能艺术创作;新石器、九识科技的无人驾驶配送车展现智能物流示范场景;蓝卫通的AI中医问诊系统为现场嘉宾提供智能化健康服务,结合算法生成健康评估报告……19日,在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广场上,数十家园区内外的人工智能上下游企业齐聚,带着各自最新的AI产品一秀硬实力。
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是门头沟区与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打造的“两区”建设标杆项目,已连续三年入选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未来,园区将依托算力、算法、数据三大平台,构建以“1+3+7+N”为核心的产业体系,重点推动人工智能与超高清视听、医药健康、智能智造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建设为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现代化人工智能产业园区,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注入强劲的力量。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