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6日上午,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启动大会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交流会在南京举行。往年大赛中的120多项优秀获奖作品惊艳亮相,从柔性康复手套,到微针胶囊机器人,再到未来飞行器,均为与江苏主导产业相关、有意在南京孵化并具备孵化潜力的前沿创新成果。
5月16日上午,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启动大会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交流会在南京举行。往年大赛中的120多项优秀获奖作品惊艳亮相,从柔性康复手套,到微针胶囊机器人,再到未来飞行器,均为与江苏主导产业相关、有意在南京孵化并具备孵化潜力的前沿创新成果。
前沿成果扎堆亮相瞄准产业升级主战场
在创新实践成果展区,一款由东南大学团队研发的“柔性康复手套”吸引众人驻足。团队成员、东南大学博士后赖健伟边演示边介绍道:“这款康复手套是国内首款基于织物材质研发的产品,十分轻薄,重量仅102克。然而,在150千帕的压力条件下,它能提供20牛的抓握力,所以它的驱动效率也是很高的。”
这个曾在2023年“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斩获一等奖的项目,如今已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开展了100多例临床病例研究。数据显示,脑卒中等导致手功能障碍的病人穿戴此款康复手套半小时后,基本可以自主进行康复训练。更令人期待的是,团队正研发结合脑机接口的第二代产品。
隔壁展台,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研发的机器鱼正优雅游弋,当硕士生杨乔松轻点平板,这条配备“人工侧线”感知系统的机器鱼立即展开障碍物探测。杨乔松介绍,仿生机器鱼作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自主水下航行器,在我国智慧海洋工程框架下占据重要的地位。“这款微小型仿生机器鱼开发实时同步数据采集系统,利用侧线数据,可实现对周围物体和障碍物的有效感知,获得2024年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
而清华大学团队带来的“仿刺鲀口服微针机器人”则可能彻底改写给药方式。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博士生李家聪告诉记者:“这个形似胶囊的微型装置,在肠道碱性环境中可自主膨胀爆刺,将胰岛素精准送达体内。传统生物大分子类药物,直接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不到1%,这种倒刺微针的结构实现了载药微针持续给药,有效提高了生物利用度。”他们的项目获得2024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目前动物在体胰岛素递送实验数据表明,该微针机器人的胰岛素递送生物利用度为23.6%,是直接口服的37.7倍。未来还将尝试递送其他生物类药物。
政产学研同频共振创新成果落地生根
本次成果交流会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展示模式,线上展示2024年部分主题赛事优秀作品近2000项,线下展示与江苏省主导产业相关、有意在南京孵化并具备孵化潜力展示前沿创新成果142项,涵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展现了研究生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产业升级中的积极作为。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介绍,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创办10余年来,已成为研究生战线备受瞩目的赛事。2024年,大赛报名学生超过20万人次,同比增长25%。杨卫表示:“2025年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全面布局之年,也是《学位法》正式实施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强国新征程青年科技人才显担当
战略签约环节,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与全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江苏)、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共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南京江宁)。东南大学和南通市签约,南通市政府将长期支持东南大学创办举办“中国研究生智能建造创新大赛”,南京大学与建邺区人民政府、东南大学与江宁区人民政府进行了合作办赛签约。
记者了解到,由东南大学发起的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已成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参赛人数最多、参赛地区最广、涉及学科门类最全的研究生创新实践主题赛事,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竞赛育人的“数模范式”。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说:“学校将继续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沿,倡议发起研究生智能建造创新大赛,将系列大赛作为研究生服务强国建设的练兵场,以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助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师生创新创业实践是赛事初衷,也与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建设目标一致。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邱志强表示:“未来将加快建设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以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与江苏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努力构建赛事搭台、产业赋能、资本助力的良好生态。”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刘正则
通讯员:孙艳
来源:子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