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0人被抓!你的开房记录、行车轨迹、网购信息,是如何被扒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0 17:40 2

摘要:今天,我必须和大家聊一个关乎我们每个人安全感的沉重话题。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数据,仅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就有超过4400人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正式起诉,案件数量超过2100件!

今天,我必须和大家聊一个关乎我们每个人安全感的沉重话题。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数据,仅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就有超过4400人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正式起诉,案件数量超过2100件!

这个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无数被精准诈骗、被网络暴力、被骚扰恐吓的受害者。你的隐私,正在成为一条分工明确、技术先进、利润惊人的黑色产业链。你可能觉得自分保护得很好,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今天,我就根据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的新特点,为大家揭秘犯罪分子是如何用三大“新招数”,把我们的个人信息扒得一干二净的。

你以为信息泄露还是随机的、批量的吗?错了!现在的犯罪分子,已经进化到了“按需猎取、精准定制”的阶段。

在检察机关办理的韩某某案中,就出现了一个专门提供“寻车服务”的犯罪团伙。他们的操作手法,简直就像一部谍战片:

接单: “黑灰产”市场下游的客户(比如一些非法追债公司)下单,要求找到某个特定车辆的实时位置。技术入侵: 韩某某团伙利用黑客技术,非法入侵各大城市的智慧停车平台、小区停车场管理系统,通过车牌号锁定目标车辆的进出记录和大致位置。物理跟踪: 锁定位置后,他们会派人找到这辆车,在车底等隐蔽处,偷偷安装GPS定位器实时交付: 之后,这辆车的实时行车轨迹、停留地点等信息,就会被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客户”,直到交易完成。

崔律师点评:

这已经不是随机泄露了,而是“信息情报化”!你的个人信息,在黑市上被当成了可以随时下单定制的商品。今天他们能找车,明天就能用同样的方法找人。这种针对性极强的犯罪,对个人安全的威胁是巨大的,细思极恐!

这是最令人防不胜防的一种犯罪模式,它完美结合了物理渗透和技术攻击

在王某案中,犯罪团伙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

伪装应聘: 他们成立一个空壳公司,然后派人去应聘那些拥有大量用户数据的公司(比如电商、物流、教育培训等)。植入木马: 一旦“内鬼”成功入职,就利用工作便利,在公司的内部电脑或服务器上,植入特制的木马病毒。窃取数据: 之后,他们就能远程控制公司的计算机系统,神不知鬼不觉地窃取海量的用户数据,包括姓名、电话、家庭住址、购物记录等。销往境外: 这些新鲜、精准的一手数据,大部分被打包出售给了境外的电信诈骗集团,成为了“精准诈骗”的“弹药”。

崔律师点评:

你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对一家公司无比信任,把个人信息交给了它,却不知道它的内部早已被“内鬼”攻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频繁接到那些能准确说出你姓名、住址甚至最近买了什么的诈骗电话的根本原因!打击信息犯罪,必须严防“内鬼”!

“开盒挂人”,是近年来最恶劣、对青少年危害极大的网络犯罪形式。

它的核心是利用一个叫“社工库”的东西。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由历年来各种泄露数据(比如酒店、快递、外卖、社交平台、户籍等)汇集而成的“隐私黑市大数据库”。

在赵某案中,犯罪过程触目惊心:

起因: 赵某仅仅因为看不惯某位被害人(与他喜爱的主播不和)。“开盒”: 他通过“社工库”,轻松查到了被害人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学校信息等所有隐私。“挂人”: 他将这些隐私信息,肆意发布在自己担任管理员的网络聊天群组内,并配上各种侮辱、谩骂、造谣的言论,煽动群员去攻击被害人。网暴升级: 不明真相的网民,对被害人发起了“人肉炸弹”式的攻击,包括短信、电话轰炸,社交媒体辱骂,甚至发展到线下跟踪骚扰。

崔律师点评:

这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暴力,其核心就是“人格的公开处刑”。犯罪分子将你的隐私当成武器,煽动不明真相的网民对你进行围攻,造成的精神伤害和“社会性死亡”,是不可估量的。

最后,我们该怎么办?

对平台和企业: 必须承担起数据安全的“主体责任”,用最强的技术手段保护用户信息,用最严的制度严防“内鬼”!对我们个人:提高警惕: 谨慎提供个人信息,不同平台使用不同且复杂的密码。不要沉默: 遭遇信息泄露或网络暴力,不要忍气吞声,立即报警,并向平台举报! 保留所有通话、短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不要作恶: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参与“人肉搜索”、传播他人隐私,同样是违法行为!

保护个人信息,是一场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的战争。只有法律的严惩、企业的尽责和我们每个人的警醒,才能共同筑起一道安全的堤坝。

崔凯律师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和抄袭!

来源:律眼观神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