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董津池:八秩笔耕续文心 无垠仁光照后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0 16:57 1

摘要:在潍坊科技学院教师公寓,81岁的董津池退休后的生活比许多年轻人还忙碌。清晨伏案,午后阅读,黄昏散步时构思……这是他的生活日常。这位与教育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退休后又开启了文学人生。2024年,董津池历时近三年创作的18.8万字长篇纪实文学《人心无垠》正式出版

在潍坊科技学院教师公寓,81岁的董津池退休后的生活比许多年轻人还忙碌。清晨伏案,午后阅读,黄昏散步时构思……这是他的生活日常。这位与教育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退休后又开启了文学人生。2024年,董津池历时近三年创作的18.8万字长篇纪实文学《人心无垠》正式出版,在他看来,这是他文学生涯新征程的起点。如今,正酝酿一部教育题材的长篇小说的他,用颤抖却坚定的手,继续在稿纸上播种思想,传递力量。

三尺讲台育桃李 一方书斋写春秋

2006年,从原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副校长岗位退休的董津池,开启了人生的“第二课堂”——文学创作。

“我做了一辈子教育,深知教育不仅在课堂,也在书本里,在故事中。”董津池说。退休后,他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创作、旅游。起初他创作的是游记散文,十年间积累了近20万字。随着阅读的深入,他萌生了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的想法,并作为家风传承的一部分。

2020年,这个想法变得具体而迫切。时年76岁的董津池决定以祖母为主角,创作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从此,他的书房成了家中最忙碌的地方。每天清晨五点,他准时起床,简单洗漱后便开始写作。手写稿纸一天天增厚,从几十页到几百页,再到上千页。

“写累了就看看书,或者到阳台上活动活动。”董津池说,这种节奏让他感到充实。三年间,除了身体不适时,他几乎没有中断过写作。2023年,18.8万字的《人心无垠》终于完成。2024年,该书由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出版。

从教育工作者到写作者,董津池完成了身份的华丽转身,不变的是他那颗传递知识、启迪心灵的心。

十八万字映初心 百年家风纸墨传

《人心无垠》不仅是一部家族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作品通过董津池童年及青少年时代的记忆,记录了祖母与乡亲们的真实故事,勾勒出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图景与社会风貌。

书中,祖母的形象尤为动人。她生于相对富裕的家庭,身为长女,天资聪颖,却因时代局限未能读书识字。但她将才华倾注于女红,针线活精巧绝伦,用高粱秸秆做蝈笼、筐笼,用玉米穗皮加工蒲团、墩子,用小麦秸秆制作手扇,这些日常物件,在她手中都变成了玲珑的艺术品。

令人动容的是祖母的为人处世。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她以柔弱双肩挑起家庭重担,精打细算安排每一份用度,用心准备每一顿膳食。邻居有难,她周济米面;邻里纠纷,她温言调解。她的仁厚与智慧,如同黑暗中的明珠,照亮了家乡董家屯的一方天地。

董津池在自序中写道:“祖母已仙逝多年,在我人生的天空,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这颗星不仅照亮了他的童年,更指引着他的人生方向。

书中同样熠熠生辉的还有乡亲们的群像。农忙时节,大家胼手胝足,同心协力;困难来临,邻里寒暖相恤,倾囊相助。这些朴素的生活片段,没有华丽辞藻的描写,却让人读出了细水长流、润泽心灵,展现人性本初的善与真。

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编辑评价该书:“以素笔淡墨勾勒出往昔岁月中祖母与乡亲们的生活万象,于尘世微澜间探幽索隐,将人性的熠熠华彩尽展人前。”

耄耋之年志未酬 文学教育两相融

在董津池的家,最引人注目的是书房里装满书的书柜和书桌上厚厚的手写稿。81岁的他,视力听觉良好,依然保持着每天读书、看报、写作的习惯。他的文学创作完全依靠手写,一笔一画,在稿纸上留下思想的轨迹。写好的草稿,他会仔细整理,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人心无垠》的出版是他文学创作的新起点。董津池透露,他正在筹备一部长篇教育题材小说,希望用自己一生的教育经验和思考,为当代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我做了一辈子教育,见证了教育事业的变迁。这些经历和思考,不写出来、留下来,太可惜了。”董津池说,这部小说将融合他多年的教育理念和对当代教育的观察。

身处数字时代,手写创作显得尤为珍贵。董津池说,手写让他感到与文字更加亲近,思考也更加深入。虽然速度慢,但这种“慢”正好让他有更多时间打磨文字、锤炼思想。

从19岁高中毕业当民办教师开始,到恢复高考后考入师专学习,再回到教师岗位,直到2006年从大学校园退休,董津池的人生与教育紧密相连。退休后,他又通过文学创作继续着自己的“教育事业”。在他看来,文学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能够跨越时空,影响更多人。

记者手记

笔墨深处的生命之光

记者采访董津池先生那天,小雨淅沥,81岁的老人从楼道里出来迎接,一块走回家。他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谈到创作时眼中闪着光。采访中,他从文学创作讲到儿时记忆、教育生涯,侃侃而谈,幸福满面。最让我感动的,不仅是他退休后创作了几十万字的文学作品,还有他对待生命的态度。

在许多人认为应该“颐养天年”的年纪,董津池选择了文学创作。手写几十万字,这对年轻人尚属不易,对八旬老人更是挑战。但他却说:“写作让我感到年轻,感到生命有价值。”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活到老,学到老,贡献到老”。董津池不仅用手写的方式对抗着遗忘,更用文字构筑起一座精神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

令人敬佩的是,他将个人记忆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将家族故事升华为民族记忆。《人心无垠》既是对祖母的缅怀,也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记录与传承。在这个过程中,他完成了个体生命与广阔历史文化的衔接。

董津池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给年轻人一些启发,让他们了解过去的岁月,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事实上,他的行动何尝不是一种榜样力量呢?年龄从来不是追求梦想的障碍,只要心中有光,生命永远可以绽放出新的精彩。

来源:新鲜寿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