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阳光明媚的上午,王大妈照旧在小区带孙子玩耍。忽然,她注意到自己手背上有几个突起的小肉疙瘩——摸上去不痛也不痒,就是看着别扭。她本以为是年纪大了长的老茧,没往心里去。
阳光明媚的上午,王大妈照旧在小区带孙子玩耍。忽然,她注意到自己手背上有几个突起的小肉疙瘩——摸上去不痛也不痒,就是看着别扭。她本以为是年纪大了长的老茧,没往心里去。
可没想到,门诊体检时,医生却眉头紧锁:“这些瘊子,八成是HPV病毒感染导致的,得重视!”王大妈一愣,没想到“瘊子”竟然和病毒有关系,更没料到这事也会落到自己头上。
现实生活中,像王大妈这样的人其实不少。很多人以为身上的“瘊子”只是“皮肤小毛病”,殊不知,它常常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后的一个外在信号。
更关键的是,有些类型的瘊子,可能隐含了身体健康的巨大隐患。一旦被忽视,甚至可能影响家人、孩子的健康。
那么,哪些“瘊子”需要警惕?身上出现“瘊子”,真和HPV有关吗?到底该怎么办?或许你也和王大妈一样有类似疑问。
不妨跟随下文,看看医学界最新的研究如何解答这个“皮肤健康冷知识”——尤其第5种瘊子,很容易被大家忽略,但它危险性可能比你想象得大。
不少人对“瘊子”嗤之以鼻,但其实医学上,瘊子(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引发的皮肤与黏膜良性肿物。
HPV病毒亚型超过120种,其中有近40种会在人体皮肤、粘膜上产生典型的瘊子。
研究显示,全球约有10%的人在一生中会长过不同类型的瘊子,而在儿童和免疫力较低人群中比例可高达20%以上(见《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2年数据)。
HPV病毒的传播非常隐匿,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皮肤、使用公共物品、共用毛巾浴巾、甚至公共浴室及泳池传播。
病毒侵入到局部皮肤的表皮层,安营扎寨,诱发角质细胞异常增生,进而在表面“冒出一个个小肉疙瘩”。
出现在身体不同部位的“瘊子”,其实隐含着不同的HPV亚型感染信号。尤其以下5种,最值得警惕——生活中如果发现,千万不能等闲视之!
坚持忽视,这5种“瘊子”可能在偷偷损伤你的健康
1.尖锐湿疣:
被称为“隐藏的暗杀者”。它主要出现在生殖器、肛周,初期形态呈粉红色或淡褐色的柔软小疙瘩,形如鸡冠、菜花。
医学数据显示,尖锐湿疣往往与HPV 6型、11型相关,这两型在性接触传播群体中的检出率达85%以上。
初期不痛不痒,但极具传染性,部分类型甚至与肿瘤发生相关。
提醒:若在私密部位突然发现不明突起物,一定要及时至医院专科就诊,不要讳疾忌医。
2.丝状疣:
常见于眼睑、颈部、腋下、面部,外观呈细长丝状、软软的突起,多为HPV 2型、7型等低危型病毒感染所致。虽然多数无明显不适,但因摩擦等容易扩散,甚至“越挠越多”。
隐藏风险:丝状疣虽危险性低,但可持续自体传播,对形象影响大,处理不当还可能反复发作。
3.扁平疣:
多发生在面部、手背、前臂,尤其青少年和易过敏者是高发人群。形态为米粒至黄豆大,表面光滑、微隆起、呈淡褐色或肉色。“扁平”二字点出了它的外形特征。
传染风险高:抓破后易通过接触发生自播现象,带来“挠一处长一片”的集簇样爆发。
临床统计显示,扁平疣自愈率虽高,但也有个别持续多年的病例。
4.寻常疣:
最常见的瘊子类型,喜欢长在手指、脚背、膝盖等容易摩擦的部位。外观为质地较硬、表面粗糙的灰褐色丘疹,可单发或多发。
被误以为茧、疙瘩而忽略,常因免疫低下或皮肤有细微破损后直接感染,部分患者可拖延数月甚至数年才自行消退。
如果发现手指、手背无由出现“老茧状”瘊子,建议及早鉴别。
5.跖疣:
这就是很多人“脚底突然多块肉疙瘩,走路还疼”的元凶。跖疣多出现在足底、脚趾,表现为局部灰白色凸起,表面如菜花或鸡眼,伴有疼痛感。
临床研究表明,跖疣与HPV 1型关系最密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不加重视甚至可导致正常行走受影响、周边皮肤继发红肿炎症甚至骨骼畸形。
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但一旦扩大最影响生活质量的类型——一定不能拖延!
警惕,你或许正处在高危感染圈
有些朋友疑惑:“我除了洗澡用公共浴池,平常也不怎么和人‘亲密’接触,怎么还会招上这些瘊子?”
公共浴室、泳池、健身房等公共场所接触,尤其皮肤有小创口时,被感染风险可增加3-7倍。
家庭成员之间共用毛巾、拖鞋等易污染物品,无形中成为“微型传播链”。
私生活不卫生或混乱者,“性传播”已成为成年群体HPV感染、尤其尖锐湿疣的重要途径。
有统计显示,过去10年,因性传播导致的HPV相关皮肤病发病率年增长10%以上。
此外,个体免疫力低下、慢性病患者、青少年及老人都是易感人群。身体抵抗力弱时,病毒更容易趁虚而入。
虽然部分HPV感染可因机体免疫自行清除,但也有近30%的瘊子可在1-2年内持续存在甚至扩展。
轻视、拖延不仅影响美观,还将病毒传播给家人、孩子,或错过最佳处理时间。
权威医学建议你做到以下几点:
重视个人卫生,养成独立毛巾、内衣、拖鞋等生活用品不与他人共用的习惯。家有瘊子患者时尤其要注意隔离用物。
公共场所尽量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公共器具。泡澡游泳时身体有创口要贴好防水创可贴。
保持健康规律作息。提升免疫力,是预防各种病毒“乘虚而入”的基石。
保持健康的性生活方式。杜绝不洁性行为,避免交叉感染。
定期体检。发现皮肤或私密部位有异常突起、丘疹、色素改变,尤其是近期发展迅速的“瘊子”,不要讳疾忌医,应尽快前往皮肤或感染科面诊。
目前医学上处理瘊子的主流方法有激光、电灼、冷冻、药物外敷等,但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的瘊子处理方案各异,千万不要轻信网传偏方、随意抠挠,以免留下难以恢复的瘢痕或发生继发感染。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身上长出这5种“瘊子”,或已感染HPV病毒!千万别轻视》(网易新闻)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流行病学及其防控进展》(中国公共卫生)
《常见皮肤疣的诊疗建议》(中国医学论坛报)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
来源:楠医师说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