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个!弥勒这个村上央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0 11:08 1

摘要:小太平村与太平湖森林小镇联动,流转土地1.6万余亩,每年为村民带来100余万元租金收益。同时推动土地返租,鼓励农户发展“采摘经济”,180亩葡萄、樱桃、杨梅年产值达216万元,50亩菜心、芥蓝等经济作物再增收100余万元。休闲、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业

绿树鲜花相映成趣

特色民宿与农家院落错落有致

在弥勒市太平街道

有一个村子

用一场华丽的蝶变

重新定义了乡村之美

它就是全省首个“无围墙村寨”

——小太平村

近日

CCTV-12《热线12》栏目播出

《党建筑基乡村新貌 治理创新促蝶变》

关注到小太平村

“湖畔宜居、业兴人和”的美好画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因修建太平水库

小太平村从库区搬迁至现址

全村现有144户555人

从前靠种植烤烟、玉米、水稻等为生

每户年收入仅有几千元

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

转折点始于2016年

随着太平湖森林小镇的建设

小太平村的土地被大规模流转

成了项目核心区

2020年3月

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正式启动

这个村子从此按下“加速键”

一步步蜕变成如今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村庄

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

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

如今的小太平村

立足良好的资源禀赋

以“三产融合”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让村民的“钱袋子”越鼓越实

小太平村与太平湖森林小镇联动,流转土地1.6万余亩,每年为村民带来100余万元租金收益。同时推动土地返租,鼓励农户发展“采摘经济”,180亩葡萄、樱桃、杨梅年产值达216万元,50亩菜心、芥蓝等经济作物再增收100余万元。休闲、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业模式,成了增收致富的强劲动力。

依托区位优势,小太平村促成村企合作,100余名村民就近进入太平湖森林小镇务工。“土地租金+务工薪金”的双收入模式,让村民从“农民”变身“产业工人”,生活有了稳稳的保障。

因地制宜打造的乡村旅游、旅居集群,成了小太平村的“金字招牌”。全村25家民俗客栈、7家特色餐饮串联成线,年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超400万元。仅2025年暑期,旅居收入就达177.2万元,成功跻身“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民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拆的是围墙,连的是人心!

走进小太平村,最直观的感受是“通透”。没有高高的围墙阻隔,整齐的民房、花香四溢的街道、生机盎然的院落连成一片,村民与游客自在互动。这背后,是一场“拆墙连心”的治理实践。

为了兼顾村庄建设与农文旅发展,村党总支争取150万元项目资金升级基础设施。建成2套“两污”处理设施,绿化美化村中地块7500平方米,在重要路口、重点场所安装86个摄像头,安全感拉满。

更关键的是“拆心墙”。党员干部、“明白人”率先垂范,主动拆除自家围墙,化解村民“观望抵触”情绪。最终,全村131户完成拆临拆围,拆除建筑151间(4510平方米)、围墙1990米,建成全省首个无围墙村寨

围墙拆了,村民的心也近了。从“各扫门前雪”到“有事一起干”,邻里和睦、干群同心的氛围,成了小太平村最美的风景。

小太平村的蝶变

少不了文明新风的“软滋养”

在治理上,村党总支推行“民情三访”闭环机制:党员“全面家访”听民意,村组干部“动态接访”解民忧,重点问题“跟踪回访”保实效。2024年以来,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矛盾纠纷18起,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同时,村里深化“党建+网格”治理模式,构建“街道党工委—村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员联系户”四级组织体系,配强18名优秀村干部、6名“法律明白人”、9名人民调解员,还邀请23名“规划家乡队伍”回乡助力,每周设“说事日”精准破解治理难点,让治理有力度、有温度。

在乡风文明上,小太平村用“软约束”涵养“硬文明”。制定务实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遏制陈规陋习;培树6户“文明家庭”、10户“美丽庭院”,组建“巾帼志愿保洁队”“护绿队”;开展收家治家专项行动,用红黑板公示正反案例;市妇联还入户梳理家风家训,为每户挂牌,让“勤俭持家、诚实做人”等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的小太平村,早已不是昔日的模样。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美丽村庄示范村、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红河州文明新风示范村、红河州乡村振兴巾帼示范村、红河州家庭家教家风示范村……一项项荣誉,是对它治理成效的最佳认可,也是小太平村持续前行的动力。

从“旧村落”到“美画卷”

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

从“有围墙”到“无隔阂”

小太平村用实践证明

党建引领、群众参与、

产业支撑、文明滋养

就能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来源:弥勒广播电视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