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青年们渴望成长,却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形势与严峻的就业挑战。如何找到核心竞争力、成为复合型人才,是许多大学生的困惑。2025年10月16日,安徽农业大学第1期 “青春对话榜样人物” 活动在图书馆第一报告厅如期举行,全网百万粉丝的水产养殖博士、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青年们渴望成长,却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形势与严峻的就业挑战。如何找到核心竞争力、成为复合型人才,是许多大学生的困惑。2025年10月16日,安徽农业大学第1期 “青春对话榜样人物” 活动在图书馆第一报告厅如期举行,全网百万粉丝的水产养殖博士、科普 “网红” 张宜良走进校园,以自身成长与科研经历为蓝本,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传播温度的分享会。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袁小琛主持此次交流会,学院一众教师领导出席,与在场学子共同聆听这场关于青春选择与人生突围的深度分享,现场互动热烈,掌声不断。
本次分享会以 “后浪奔涌:我们如何代表青年,应答时代命题?” 为核心主题。开场环节,袁小琛副院长对张宜良博士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其在水产科研、科普传播与乡村振兴领域的实践成果,强调此次分享对引导农科学子明确发展方向的重要意义,为活动拉开序幕。
此次讲座,张宜良博士以 “养不出母鱼就无法毕业” 的网络爆火事件为背景,分享“冷门”专业大学生的成长之路。在大时代背景的包容与未知运气的加持下,每一名普通人,所能触及的高度仍是正无穷。
张宜良博士的开场白便打破了大众对 “博士” 的刻板印象:“我在中国海洋大学待了11年,从本科到博士,最难忘的不是发表多少论文,而是差点因为养不出雌鱼毕不了业的经历。” 这段被他戏称为 “科研糗事” 的过往,正是他科普之路的起点。他将这段科研困境拍成短视频发布,没想到 “养不出母鱼就无法毕业” 的话题迅速引爆网络,单条视频播放量飙升,“我在985大学养鱼” 等词条多次登上热搜。截至目前,他全网粉丝超100万,视频总播放量超6亿,还参与了《开讲啦》《最强大脑》等30余档综艺节目。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结合水产养殖专业特色,开展助农直播百余场,带动助农产品、水产品销售总额达2000万元。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张宜良
这场意外 “出圈”,让张宜良发现了传统农科知识的传播新路径。“此前我尝试过严肃的学术科普,却鲜少有人关注,直到用故事包裹专业知识,才让水产养殖走进大众视野。” 自此,他构建起 “短视频-综艺” 联动、“宣讲-撰文” 互补的水产科普矩阵。通过直播、短视频、科普文章等方式,助力上百万人次了解水产,相关科普作品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节目选中,事迹也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2024年8月14日,作为国内唯一的在校生青年代表,他在 “2024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青年发展型城市主题论坛” 上作主旨演讲,将中国水产养殖故事带向联合国,讲给世界。
干货满场!给大学生的“破局成长指南”
互动环节中,袁小琛副院长引导学子有序提问,针对现场学子关心的“冷门专业发展”“就业压力应对”等问题,张宜良博士结合自身转专业经历给出建议。“本科时我学的是生物科学,因对就业迷茫,借助学校政策尝试四门专业课后,才确定水产养殖是兴趣与志向的结合点。”他鼓励学子,大学阶段要在“夯实专业基础”与“培养跨界能力”间找到平衡,比如将水产知识与新媒体、数据分析结合,打造核心竞争力;面对“内卷”,要避免盲目比较,学会放大自身差异点,“我正是靠‘科研+传播’的组合,走出了不一样的路”。
出席活动的学院教师领导也对此次分享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张宜良博士的经历打破了大众对“冷门专业”的刻板印象,为学子提供了可借鉴的成长路径。
张宜良博士与安徽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陈公伟进行捐书仪式
活动尾声,张宜良博士向安徽农业大学捐赠了100本个人新作《水产博士的破圈实验》,这些书籍将纳入学校图书馆供师生借阅。他寄语在场青年:“农科研究关乎老百姓的饭碗,希望大家既能脚踏实地做科研,也能主动发声传知识,让更多人看见农业的价值与魅力。”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袁小琛
袁小琛副院长在总结时指出,此次分享会为师生搭建了与榜样对话的平台,不仅让学子们看到了农科专业的广阔前景,更传递了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据了解,安徽农业大学将持续开展“青春对话榜样人物”系列活动,邀请各领域优秀人才进校园,为学子成长提供更多指引。
从实验室的“养鱼人”到全网追捧的“科普达人”,从助农一线的“实践者”到青年成长的“引路人”,张宜良博士用11年的坚守与探索,为农科青年树立了成长范本。这场走进安农大的分享会,不仅传递了专业知识与传播技巧,更点燃了学子们对农科专业的热爱与认同。正如他所说:“农业的魅力需要被看见,农科的价值需要被传递,这是我们每一代农科人的使命。”而这份使命,正在这场思想的碰撞中,传递给更多青春力量。
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