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亲华总理被解职!中俄蒙刚签下天然气协议,影响有多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0 09:46 1

摘要:这事离中俄蒙三国签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天然气管道备忘录才过去 43 天,消息一出来,国际上都炸了锅。表面上议会说他 “违反宪法程序任命部长”,可明眼人都知道,真正的矛盾藏在蒙古国内的利益拉扯和地缘战略的选择里。

2025 年 10 月 17 号这天,蒙古国议会开了会,71 票赞成、40 票反对,直接把亲华的总理赞丹沙塔尔给免了职。

这事离中俄蒙三国签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天然气管道备忘录才过去 43 天,消息一出来,国际上都炸了锅。表面上议会说他 “违反宪法程序任命部长”,可明眼人都知道,真正的矛盾藏在蒙古国内的利益拉扯和地缘战略的选择里。

要知道蒙古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经济上基本靠跟中国做生意 ——2024 年对中国的出口占了它总出口的 92%,单是卖煤炭就赚了 86.94 亿美元,差不多占了 GDP 的 4 成。

赞丹沙塔尔刚上台那会儿,赶紧推进中蒙边境联合委员会的会议,一下子谈成了 23 件事,像口岸升级、铁路互通这些,还全力推动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落地。

按说这管道建好了,蒙古每年能拿 15 亿美元过境费,摊到全国人头上,每人每年能多挣 428 美元,沿线还能带动 30 万人就业,本来是件好事。

可就是这政策,动了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那些主张 “第三邻国” 战略的亲西方势力,早就靠着国际矿业公司把蒙古的好矿攥在手里了。比如力拓集团投钱的奥尤陶勒盖铜矿,出口赚的钱里有 70% 都通过西方渠道流到了国外。

赞丹沙塔尔要搞中蒙基础设施合作,往后中国可能在矿产运输和定价上说了算,这直接砸了这些人的饭碗。蒙古国反腐机构之前透消息,2025 年上半年矿业领域的贪腐案子比去年多了 47%,还牵扯到好几个前政府的大官。

更微妙的是蒙古总统呼日勒苏赫和总理的权力之争。他们国家是半总统制,总统管外交和军事,总理管经济。赞丹沙塔尔的亲华政策,在总统看来就是跟自己的 “第三邻国” 战略对着干。

2025 年 9 月的时候,总统突然说要把国防预算提高 22%,还跟美国搞了 “可汗探索 - 2025” 联合军演,外界都看出来了,这就是在牵制总理。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这条天然气管道不简单,全长 2600 公里,设计每年能输 500 亿立方米天然气,合同一签就是 30 年,算是中俄能源合作的 “世纪工程”。

对蒙古来说,这项目的意义太大了:不光能有稳定的钱进账,还能借着管道建设,从 “被陆地围着的国家” 变成 “连通陆地的国家”,带动沿线城市搞工业化。可总理一被免,项目推进一下子就碰到了三道难关。

头一个麻烦就是政治上的不确定性。虽说三方已经签了有法律效力的备忘录,但蒙古新政府说不定会找借口拖着不办,比如 “重新评估对环境的影响”“调整过境费标准” 这些。

往常年头里,蒙古就因为国内政局变卦,把中蒙铁路项目搁了 17 年,结果塔本陶勒盖煤矿里 64 亿吨焦煤没法好好出口,光损失就超 300 亿美元。

这次总理被免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已经把给蒙古的第一笔 5 亿美元预付款停了,就等着看局势怎么发展。

第二个坎是资金链可能断了。整个项目预计要花 550 亿美元,其中蒙古段要修 700 公里管道,得拿出 80 亿美元。俄罗斯因为俄乌冲突,财政本来就紧,已经说未来三年没法给税收减免了,这让 Gazprom 融资的成本涨了 12%。

中国倒是愿意投一部分钱,但要求蒙古用矿产资源做抵押,可这跟蒙古 “把资源主权攥在自己手里” 的政策目标拧不到一块儿,两边就僵住了。

还有个难题是技术上不好实现。蒙古境内那 700 公里管道,要穿过戈壁沙漠和阿尔泰山脉,冬天最冷的时候能到零下 40 度,对管道用的材料和施工手艺要求特别高。

更让人头疼的是,蒙古的环保组织以 “保护草原生态” 为由告了状,要求重新评估项目对 13 个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这么一折腾,工程至少得晚 18 个月才能开工。

面对这么复杂的地缘局势,蒙古现在卡在 “靠中国赚钱” 和 “想自己做主” 的两难里。

短期看,不管哪个政府上台,都没法忽略中国市场 ——2025 年前三个季度,蒙古卖给中国的煤炭就有 6262 万吨,占了它总出口的 91%,要是断了合作,外汇储备撑不过 3 个月就得见底。

可从长远看,太依赖单一市场,让蒙古在国际贸易里没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2024 年煤炭出口的均价比 2021 年降了 28%,这也说明它的经济结构太脆弱了。

就在这种情况下,蒙古想靠 “第三邻国” 战略找平衡。2025 年 9 月,它跟美国签了《开放天空协议》,允许美军飞机用乌兰巴托的机场;10 月又跟欧盟谈好要合作开发稀土,计划到 2030 年每年能产 2 万吨稀土氧化物。

可这些合作有个天生的毛病:蒙古 98% 的进出口都得从中俄的陆路上过,美国说要搞的 “跨西伯利亚走廊”,货物运一趟得 45 天,成本比从中国天津港走还高 42%,根本不划算。

站在中国这边看,得在保住能源安全和尊重蒙古主权之间找好分寸。

一方面可以多给蒙古投点钱,比如建甘其毛都跨境经济合作区,把双方利益绑得更紧 —— 现在中资企业已经控制了蒙古 60% 的炼焦煤出口;另一方面,也该推动多边合作,比如联合俄罗斯和蒙古搞个 “中蒙俄能源基金”,把项目的风险摊开。

从俄罗斯的角度说,也得调整能源出口的路子。虽说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是它 “向东转” 战略的核心,但太依赖中国市场,以后定价权可能会丢。

2025 年中俄签的《远东天然气管道协议》,把每年的输气量提到 120 亿立方米,其实就是想多开辟几条出口道。同时,俄罗斯也能通过输出技术,比如给蒙古提供天然气液化设备,来巩固自己的影响力。

赞丹沙塔尔被免职这事儿,说到底是蒙古在大国博弈里的无奈。这个有着 156 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草原国家,既想摆脱 “靠卖资源过日子” 的命,又没法无视地理上的现实 —— 离中俄太近,经济上绕不开。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能不能成,不光关系到三国的能源供应,更考验着三方在分利益、担风险上的智慧。历来的经验都证明,地缘政治里的风向总在变,但经济规律最终会起作用。

对蒙古来说,怎么在 “靠第三邻国” 的想法和 “被陆地围着” 的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它能不能好好发展的关键;对中俄来说,只有靠实打实的合作,一起搭起利益共同体,这条跨三国的能源管道才能真正成为稳定地区的基石。

信息来源:

蒙古一夜变天,总理被赶下台,影响到中俄一件大事,美国更着急

观察者网:中俄蒙签天然气大单,“中国不在乎西方怎么想”

来源:议史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