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情那阵子,朋友圈像集体报了新东方烹饪学校:左边晒20斤馒头堆成小山,右边直播南瓜饼翻车的黑色现场。
“妈,别再蒸馒头了,冰箱已经塞到第二层抽屉关不上了。
”
一句话,把婆婆说愣了,也把全家从面粉雾里拉回现实。
疫情那阵子,朋友圈像集体报了新东方烹饪学校:左边晒20斤馒头堆成小山,右边直播南瓜饼翻车的黑色现场。
最离谱的是隔壁单元大姐,一天三顿饺子,韭菜鸡蛋、酸菜油渣、鲅鱼茴香轮着来,连电梯里都飘着蒜味。
邻居不好意思拒绝,只好把饺子当早餐、午餐、夜宵,吃到第七天,小伙上班打卡嘴里还一股韭菜味,被同事调侃“人形烤串”。
为啥非得可劲儿造?
心理学有个新词,叫“厨房疗法”。
案板上一通猛敲,焦虑就像面团被摔得服服帖帖。
数据也作证:去年家用烘焙原料销量飙了35%,和面机直接翻番。
可问题是,情绪是缓了,胃先崩溃。
有人把亲爸喂成“怀孕六个月”的肚子,有人把同事吃到看见南瓜就绕道。
最惨的是楼下那只流浪橘猫,原本精瘦,硬被投喂成煤气罐,跳墙都先喘三口。
怎么停?
靠意志力基本白给。
实操三件套更管用:
1. 给冰箱拍张“库存遗照”,想吃先看完,视觉冲击比劝一百句管用。
2. 把多余成品挂小区群,标“免费自提”,十分钟清空,还能换回一袋水果,心理账户瞬间平衡。
3. 真想练手,报个周末烘焙班,老师盯着你,量想多都难,顺便把技术升阶,省得在家“炸厨房”。
说到底,下厨跟谈恋爱一样,火候过了,爱心就变负担。
让食物回到“想吃再做”,而不是“焦虑就揉面”,才是对胃和邻居的双重慈悲。
来源:好学咖啡OErY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