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8岁的“月亮姐姐”10月18日官宣告别央视少儿频道,转任央视频“月亮姐姐工作室”主理人,首档《童心创变者》筹备中,8月其名字已从主持人名单移除,尼格买提留言调侃“不要我们这些小朋友了”
48岁的“月亮姐姐”10月18日官宣告别央视少儿频道,转任央视频“月亮姐姐工作室”主理人,首档《童心创变者》筹备中,8月其名字已从主持人名单移除,尼格买提留言调侃“不要我们这些小朋友了”
视频里,她站在一间灯光温暖的屋子里,背后是熟悉的卡通贴纸和旧节目海报,开口就把悬念拆了
“我不是离开,只是换了一个梦想更近的家”
这句话像把门轻轻带上,又像把另一扇门推开
她把视频标题定在“告别少儿频道”,但语气是笃定而温柔
说白了,她不是抽身,而是换轨
这不是离场,是换场
很多人是被她的声音带大的
小学放学回家,电视一开,《七巧板》《智慧树》《大风车》的片头曲就能把人从作业堆里拉出来
90后、00后的童年记忆里,她的微笑就是节目的开场铃
换句话说,27年里,她一直在给无数家庭的傍晚定调
27年的镜头前,她几乎参与了少儿频道的每一次迭代
更扎心的是,这次消息一出,评论区就成了大型怀旧现场
尼格买提的留言带着玩笑也带着不舍:“传下去,月亮姐姐不要我们这些小朋友了”
这句半真半玩笑,反倒点穿了依赖感
她给出了明确的下一步
新名片上,写的是“央视频·月亮姐姐工作室”
新岗位的关键词很直接:儿童IP、教育短视频、公益
与其在一个固定栏目里守望,不如把“月亮姐姐”这个老IP做成一个可生长的生态
首档《童心创变者》正筹备,将把AI引入青少年的创意实践
拟做的方向,是让孩子们用想象复原文物、设计未来城市,把“好奇心”变成“动手做”
这种结合,既新鲜,也考验分寸
为什么是现在转?
节点不是偶然,是铺垫后的落点
有公开资料显示,她1978年出生于山西太原,2000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走上少儿主持这条路几乎没有回头
今年8月,她的名字已从央视官网少儿频道主持人名单中移除
向前看一步,10月的视频就是正式官宣
向后翻一页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她怀孕时曾决定退出央视,随后长期低调
有业内人士提到,家庭与职业的秤盘来回摆,直到平台形态变化、短视频与工作室机制成熟,窗口期才真正打开
这个判断未必是全部真相,但方向大体一致
说白了,过去我们认“台”,如今更多认“人”
说白了,平台迁移是内容人对时代的顺势而为
少儿内容更是如此,孩子在哪儿,内容就该出现在哪儿
工作室形态意味着节目的边界可以更松、更灵活:一段3分钟的科学小实验,一支关于传统文化的短纪录片,或者一个一年打磨的长项目,都能被装进同一条航线
只是,灵活的另一面,是对专业度和审美的更高要求,这条线不能随便放
她在视频里反复致谢同事,提到策划、熬夜、录制现场的笑声
镜头外,我想起一次在央视走廊看到的她:手里攥着节目单,快走到拐角时还回头跟场务确认道具
那是“熟人社会”的默契,一个手势,就知道接下来说哪句台词
那一刻,我更相信她说的“凡所发生,皆有利于我”
换句话说,经验不是老本,是资本
把它带到新的桌面上,桌面就会长出新的边
落到即将上线的新节目,《童心创变者》这个名字不难懂,重点在“创”和“变”
AI加入,能帮孩子把脑海里的草图变成看得见的模型,这是好事
可我也在想:当技术很酷时,故事要怎么保持温度?
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在商业化和教育性之间找到那条细线
比如复原文物,别只停在“看上去像”,还要讲明白为什么这样做;
再比如设计未来城市,也别只追求炫图,要把生活的细碎需求放进去
如此,节目才有“回看价值”,不是一次性消耗
这一场转身,对市场也会有波纹
儿童IP的开发如果做得稳,周边、课程、公益活动可以彼此增益;
如果走偏,内容被商品化裹挟,反而会失去信任
她的优势在于长年累月的陪伴与可信度,这在儿童内容领域是最稀缺的资产
更现实地说,央视频的加持能提供资源与分发,工作室的机制提供敏捷和实验空间
两者叠加,既要跑得快,也要踩得稳,这对一个48岁的职业主理人而言,是挑战也是舞台
评论区里,有人说“你走吧,我们在新节目等你”,也有人贴出儿时的画本和发黄的节目单
“无论岁月几何,我们都有无限的可能和广阔的未来”
她在视频里这样写,我更愿意理解为给自己也给观众的双向动员
这句开门的台词,落在今天的媒体生态里,算得上是一个务实的宣言
只要内容还对着孩子的眼睛说话,舞台在哪儿都不算远
接下来,观察点很清晰:工作室会如何把AI做“轻”,把故事讲“深”;
公益项目会如何落到真实的校园和社区;
教育短视频能否形成稳定的系列化表达
当记忆里的“开场铃”换成了一枚新LOGO,检验标准仍是“好看、好用、长得住”
留下来的,才是新的经典
来源:娱乐风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