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沉默的荣耀》火到顶点后,余皑磊被网暴到关私信,却在10月19日清晨赴福州吴石故居献白菊鞠躬,现场气氛和评论区一起转了风向
《沉默的荣耀》火到顶点后,余皑磊被网暴到关私信,却在10月19日清晨赴福州吴石故居献白菊鞠躬,现场气氛和评论区一起转了风向
这事如果你没经历过,很难想象有多拧巴
剧热到出圈,观众入戏太深,谷正文这个反派让人恨得牙痒痒,于是有人跑去余皑磊的微博底下撒气,口气像吵架,却用的是威胁
“找人弄你”“最近你躲起来了,怕被打吧”“我是来骂你的”,一条条刷过去,像是把情绪直接砸在一个真实的人脸上
坏的是角色,不是演员
说到底,是他演得太像
于和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事,语气直白
于和伟站出来说了一句重话——“骂角色行,骂演员就离谱”
他还补了一句让人心里暖一点的话
他还夸余皑磊是有主见的合作者,戏开拍前几天就约着对剧本、磨场面
两人不是第一次搭档,《悬崖之上》就一起过招,这次为了把戏对上,他提前几天找上门聊细节,怪不得对手戏紧密得让人屏住呼吸
我看到那堆评论时,脑子里蹦出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能接受坏人这么坏,却不能接受演员把坏人演到骨子里吗
把怒气从虚构人物拎出来,砸到一个真实的人身上,这件事听着都让人心里发酸
更讽刺的是,这种事不是第一次
几年前,《长安十二时辰》里他演元载,私信也被骂到不得不关掉
这次再遇,心态反而更稳,像是已经预习过这堂“网暴必修课”
10月19日的清晨,福州空气有点湿润,他提着白菊走进吴石故居,轻轻鞠了个躬
那一刻,所有看戏的人都能看懂他想说什么,角色是角色,人是人
10月19日清晨,余皑磊去了福州吴石故居,献上白菊、鞠躬,以一个演员的方式和历史对话
我喜欢这个动作的含义
那一刻,戏与史、角色与演员,被轻轻地分开了
评论区的风向也跟着转了,曾经的骂声退了一些,开始有人说“谢谢你把谷正文演得这么可怕,让我更懂那个时代的暗流”,还有人补了一句“请保重”
变的不止是情绪,还有走路的步子
播出十天,吴石故居的客流从日均五百涨到三千八,七倍的数字是观众的脚步,也是情感的归位
馆方也做了一个很巧的安排
馆方后来把两位演员的照片和网友留言,收进“隐蔽战线”展区,起了个很有意味的名字——“戏与史的距离”
这个标题像是一句提醒:戏能带你走近历史,但别把戏外的人当成戏里的人
余皑磊在社交媒体写过一段话,我记到现在
不受人待见的工作也得有人做
一句话把演员的职业伦理讲清楚了
他还用玩笑把气氛拨开一点点
不然,都是正面人物的谍战戏,想想都觉得有意思
看似轻松,心里其实不轻
他不是没痛过,只是决定继续做那件“不讨好但必要”的事
我们也在变化
平台和行业开始给这类情绪上“护栏”
优酷的“角色保护”提示和协会倡议书,说到底是在提醒大家:角色行为不等于演员人格
9月12日,优酷上线这个功能,搜索演员时会弹出一句话;
9月15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把“迁怒演员”写进自律条款,喊了一句“理性看戏”
这就是把观众拉回边界感的方式
学院也在补课
北电王劲松把“余皑磊现象”写进教案,题为《当你决定演坏人之前》,这是教学生如何在戏外自救
在课程里,学生会提前做心理建设,学点舆情处理、学会和角色拉开距离,这听着有点冷冰冰,却是未来演员要活下去的“软技能”
这事不是今天才有的
反派演得好,观众骂得狠,这不是第一次,李明启老师当年也遭过类似的委屈
街上有人指指点点,甚至扔东西,可怜的不是角色,是把角色扛到身上的演员
同时,行业也有好的一面冒头
但观众的辨别力在变好,《狂飙》里张颂文更多收获的是赞赏,这是一点点向前的迹象
你看,大家开始把“喜欢高启强”翻译成“演员太厉害了”,而不是跑去骂本人
我常想,我们为什么会把怒气投射到演员身上
可能是因为戏太真,生活太忙,情绪找个出口就冲出来了
可情绪的捷径,往往是理性的失守
把一个演员当成角色把着打,只会让好演员越来越谨慎,最后没人敢碰反派,剩下的都是正面人物的“安全戏”,故事就塌了半边
对观众也是损失,我们想要的是被狠角色抓住心口的那种震撼,而不是在现实里找错了靶子
这里有几句简单的常识,也许该反复说给自己听
我们需要的是把情绪留在剧里,把尊重留给人
看见坏,就在剧情里喊出来;
走出剧场,把那口气放下
请把喜欢和恨都交给角色,把礼貌和理性留给演员
演员把复杂的人性搬到我们面前,替我们体验危险和黑暗;
观众给他们一个安全的现实,就算不喜欢也别伤人
最后,我还是愿意相信一个朴素的因果
余皑磊因为谷正文演得太像,被骂到关私信,这不是戏的胜利,是理性的失守
但他用一束白菊把边界重新摆好,平台和行业把规则再说一遍,博物馆用展陈把这件事记下来
我们就像沿着一条细线往前走,脚下不是没有坑,但有人拿灯照路
来源:龙少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