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最初对着空白文档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熟练驾驭图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支撑我熬过无数个无人问津的深夜、扛过一次又一次挫败的,除了对内容的热爱,还有一种常被人调侃却格外实用的精神——阿Q精神。
在新媒体创作这片看似热闹、实则暗流涌动的海域里,我乘着自己这艘“单人小艇”已经漂流了好些年。
从最初对着空白文档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熟练驾驭图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支撑我熬过无数个无人问津的深夜、扛过一次又一次挫败的,除了对内容的热爱,还有一种常被人调侃却格外实用的精神——阿Q精神。
千万别觉得这是自欺欺人,对我们这些没背靠大公司、没稳定流量扶持的自由创作人来说,它更像是寒冬里的炭火、暴雨中的伞,是能让我们在迷茫中稳住阵脚的“精神救生衣”。
先说最磨人的“阅读量魔咒”吧。
新媒体人对数据的敏感,就像农民对庄稼的在意,每一个点击、每一次停留,都牵着我们的心弦。
我至今记得去年冬天,为了写一篇关于“老城区巷弄里的非遗手作”的深度文章,我前后跑了三趟城郊的老街区。
第一次去时,手作老人不在家,寒风里等了两个小时才等到他回来;第二次带着录音笔采访,老人话不多,我耐着性子听他讲木梳制作的榫卯技巧、漆艺的熬制秘诀,光录音素材就攒了8个小时;第三次去补拍细节照片,为了捕捉晨光里木梳上的纹理,我凌晨五点就蹲在巷口,直到太阳把巷子里的青石板晒得微微发热。
回家后,我对着素材整理、撰稿,光是开篇的引入段就改了12遍,标题更是在“老匠人守艺30年:一把木梳里的时光”“藏在巷弄里的非遗:他用双手留住老手艺的温度”等十几个版本里反复斟酌。
发布那天,我特意定了早上7点的闹钟,盯着后台数据刷新,心里满是期待——这么用心的内容,就算成不了百万级爆款,至少也该有个几万阅读吧?
可现实却给了我狠狠一击。
发布后的三个小时,阅读量才刚过300,点赞数停留在个位数,转发更是寥寥无几。我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上那串冰冷的数字,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又闷又酸。
凌晨查资料时的困意、寒风里等待的委屈、反复修改时的较真,仿佛都成了无用功。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选的题材太冷门了?
是不是我的文笔太晦涩,抓不住读者的注意力?
就在情绪快要跌到谷底时,“阿Q精神”突然冒了出来,像个老朋友似的拍了拍我的肩膀。
我试着给自己找台阶:“说不定是平台算法今天‘打盹’了,这么有温度的内容,只是还没被推到喜欢它的人眼前。
那些动辄十万加的文章,有的不就是靠标题党吸引眼球吗?
论内容的深度和诚意,我这篇可一点不差!”这么一想,心里的郁结慢慢散开了。
我关掉后台,起身泡了杯热茶,重新打开文档,开始构思下一篇关于“城市早餐摊”的内容——既然这一次没被看见,那下次就换个更贴近生活的角度,总有读者会为真诚的内容停下脚步。
如果说阅读量是“钝刀子割肉”,那评论区的负面声音就是“突如其来的冷箭”,防不胜防。
作为美食领域的创作者,我一直坚持“亲测推荐”,每一家推荐的餐厅、每一道分享的菜品,都是我自己掏腰包、花时间去体验的。
去年夏天,我发现了一家藏在写字楼负一层的小众面馆,老板是四川人,做的担担面麻香浓郁,豌杂面里的豌豆炖得入口即化。
我特意在不同时段去了三次,确认味道稳定、食材新鲜后,才写了一篇推荐文,还附上了自己拍的高清照片和避坑小贴士——比如“怕辣的朋友可以备注少放红油”“饭点人多,建议提前十分钟下单”。
本以为会收到大家的感谢,结果评论区里一条留言格外扎眼:“一看就是收了钱的广告,我上周去吃,豌杂面里的豌豆都是硬的,服务态度还差得很,博主能不能有点良心?”
看到这条评论时,我气得手都有点抖,明明是自己花了时间和精力去挖掘的好店,怎么就成了“收钱打广告”?
我甚至想立刻回复,跟对方争辩一番,把自己三次探店的记录都甩出来。但冷静下来后,我又想起了“阿Q精神”的智慧。
我告诉自己:“众口难调,就算是米其林餐厅,也有人觉得不合胃口。
说不定这位朋友去的时候,正好赶上老板状态不好,或者后厨出了点小差错呢?
总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负面评价,就否定自己的用心。”
后来,我没有急着反驳,而是在那条评论下温和地回复:“很抱歉给你带来了不好的体验!
可能是我去的时候比较幸运,下次我会再去打卡,看看情况是否有改善,也会把你的反馈告诉老板~”出乎意料的是,几天后那位读者又给我留了言,说老板看到了我的反馈,特意联系了他道歉,还邀请他再去体验,现在他已经成了那家面馆的常客。
这件事让我明白,阿Q精神不是让我们逃避问题,而是帮我们卸下情绪的包袱,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质疑。
除了内容创作本身,接广告这件事,更是把“挫败感”拉满。
作为自由创作人,广告合作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但谈合作的过程,就像在走“九曲十八弯”的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拐角会不会遇到“意外”。
前阵子,我跟一个做本土文创产品的品牌谈合作,从最初的需求沟通、内容策划,到样品试用、脚本修改,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
我特意根据品牌的调性,设计了“文创产品+城市故事”的内容形式,还熬夜写了3版脚本,甚至为了拍好产品细节,专门买了新的补光灯。
双方都已经敲定了合作细节,就差签合同了,结果品牌方突然发来消息,说“公司临时调整预算,这次合作只能暂停”。
看到消息的那一刻,我心里的火“噌”地就上来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和精力,说白费就白费了?
我甚至忍不住想:“是不是他们找到了更便宜的博主,所以才找借口取消合作?”但抱怨归抱怨,日子还得继续。
我深吸一口气,又用“阿Q精神”给自己打气:“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公司的决策出了变动。
这么有创意的策划方案,他们不珍惜,总会有其他有眼光的品牌认可。
说不定过段时间,他们预算恢复了,还会反过来找我呢!”
没过多久,我把那版文创产品的策划方案稍作修改,推给了另一个做生活美学的品牌,对方看了之后特别满意,不仅很快签了合同,还把合作预算提高了20%。
这件事让我更加坚信,阿Q式的自我鼓励,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帮我们在挫折中保留信心,不至于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整个赛道。
其实,自由新媒体创作人的日子,远没有外人看起来那么光鲜。
没有公司的团队帮我们做运营、剪视频、对接资源,所有事情都要自己扛;没有稳定的月薪,这个月可能因为一条爆款视频收入翻倍,下个月也可能因为流量低迷连房租都紧张;更要面对“30岁还在做‘没正经工作’的博主”的质疑,承受家人朋友的不理解。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愿意留在这个行业里,因为我们热爱用文字、镜头记录生活,热爱把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分享给更多人。
而阿Q精神,就是我们在这条路上给自己找的“缓冲带”——它让我们在阅读量低迷时不自我否定,在面对负面评论时不焦虑内耗,在合作失败时不丧失信心。
有人说,阿Q精神是“精神胜利法”,是自欺欺人。
但对我们自由新媒体人来说,它更像是一种“心理弹性”: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认清现实的残酷后,依然能给自己找一个继续前行的理由;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在怀疑自己的时候,能多给一点肯定和鼓励。
就像在漆黑的夜里赶路,阿Q精神不是照亮前路的灯,却是手里握着的火柴,每划亮一次,就能多一点温暖和勇气,让我们能继续走下去。
或许未来,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阅读量上不去、合作谈崩、甚至被行业淘汰。
但只要还在新媒体创作这条路上,我就会一直带着这份“阿Q精神”——它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信念,却是最实在的支撑。
毕竟,对自由创作人来说,能在风浪里稳住阵脚,能在挫败后重新出发,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而这份“阿Q精神”,就是帮我们赢得这场胜利的,最朴素也最有力的武器。
来源:闽生聊生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