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机的辐射,严格来说叫电磁辐射。它不是核辐射,不会让人“变异”,也不会像放射线那样直接破坏DNA。它属于非电离辐射,强度远低于X光、CT这类检查设备。
你有没有这样的习惯?晚上睡觉前刷一会儿手机,困了就随手一扔,手机就躺在枕头边上。醒来第一眼还是它,像个陪床的老朋友。
但这个“朋友”安全吗?网上说手机辐射会致癌,有人焦虑得连夜把手机扔出卧室。也有人不以为然,觉得不过是杞人忧天。
央视曾做过一个实验,说手机放的位置不同,辐射差了整整15倍。听着是不是有点惊?这事得认真说说,毕竟是关系到健康的事。
手机的辐射,严格来说叫电磁辐射。它不是核辐射,不会让人“变异”,也不会像放射线那样直接破坏DNA。它属于非电离辐射,强度远低于X光、CT这类检查设备。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把手机辐射列为“2B类致癌物”,这听着吓人,但其实这类里包括的东西非常多,比如腌菜、咖啡。意思就是说:可能有致癌风险,但证据还不够硬。不是说一定致癌,而是不能完全排除这个可能。
而且这个分类是基于“长期、大量使用手机”的前提下,短时间、低频率的接触,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会直接致癌。
央视曾找来专业设备,测量手机在不同位置时的电磁辐射强度。结果显示,手机在通话状态下靠近头部时,辐射最高;而当手机放在离人头一米以上的位置时,辐射值锐减,几乎只有最初的1/15。
这不是说手机放远了就不会辐射,而是强度确实会随距离增加而迅速衰减。就像拿着手电筒照墙,离得近光亮刺眼,离远了光就散了。
不是手机有毒,而是太近了才可能有问题。
很多人晚上开飞行模式,或者把手机放桌上充电。也有人看完剧就直接睡了,手机就贴着脸。这个习惯,从医生角度看,确实不太好。
首先是睡眠质量。手机屏幕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人更难入睡、睡得浅,醒得早。特别是睡前刷短视频、看八卦新闻,信息量大,脑子根本停不下来。
其次是心理依赖。很多人半夜醒来第一反应是摸手机,不看一眼不安心。这种“睡眠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影响休息,还容易诱发头痛、心悸、焦躁。
至于辐射,目前来看,长时间贴着手机睡觉虽然不能说一定会致癌,但确实存在干扰生物节律和轻度神经系统影响的可能。
如果必须带手机入睡,医生有几个建议。不要把手机放枕头边,哪怕只是放在床头柜上,距离也应该拉开30厘米以上。实在怕漏接电话,可以把手机放远点开免提或连接蓝牙耳机。
有条件的,可以开启“飞行模式”或“勿扰模式”,这不仅能减少辐射,也能避免夜间被信息吵醒。
最重要的是,不要边充电边放枕头边。手机在充电时辐射略有上升,而且存在过热、短路等安全隐患。每年都会有因夜间充电引发火灾或烧伤的事故,这不是危言耸听。
目前为止,关于手机辐射致癌的研究很多,但结论并不一致。2011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一项研究认为,长期大量使用手机可能与脑胶质瘤风险略有关联,但并未形成普遍共识。
2018年美国国家毒理学项目(NTP)也做了一个大鼠实验,发现高强度手机辐射可能和某些肿瘤有关。但问题是,这个实验的辐射强度远高于人类日常使用的水平,而且老鼠不是人。
大多数医学机构的态度是:风险存在,但非常小。合理使用手机、保持距离、减少暴露时间,就已经足够安全。
比起担心辐射,很多人更应该关心的是姿势。长时间低头看手机,颈椎压力巨大,容易导致“手机脖”。还有人躺着刷手机,手举累了就放在胸口,结果不小心砸脸,甚至有人因此眼角出血。
还有一种情况,手机放枕头下,晚上来电话震动,一激灵惊醒,心跳飙升。有心脏基础病的人,可能真会出事。
所以别小看这些“微不足道”的使用习惯,它们才是真正影响健康的隐形杀手。
手机已经成了现代人的延伸,谁也离不开它。不是说它有辐射就要完全远离,而是要学会“聪明地用”。不盲信,也不恐慌,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才是对自己最负责的态度。
别让恐惧绑架理性,也别让习惯伤了健康。尤其是对孩子、孕妇、老人这类人群,更要注意使用方式和时长。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雪.手机电磁辐射与健康风险评估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6):924-927.
2. 李霞,陈明.电磁波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综述[J].医学与健康,2020,12(3):45-48.
3. 央视网.《是真的吗》栏目:手机放床头会致癌吗?
来源:3分钟急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