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阳理工学院的阶梯教室里,王新武校长提到 “2035 年具备更名大学条件” 时,后排戴眼镜的男生立刻掏出手机拍黑板上的 “1369 发展方略”,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记下 “申硕、建大、申博” 三个关键词。下课铃刚响,学生们围着走廊的公告栏争论起来,有人举着手机念
洛阳理工学院的阶梯教室里,王新武校长提到 “2035 年具备更名大学条件” 时,后排戴眼镜的男生立刻掏出手机拍黑板上的 “1369 发展方略”,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记下 “申硕、建大、申博” 三个关键词。下课铃刚响,学生们围着走廊的公告栏争论起来,有人举着手机念 “软科排名 381”,有人反驳 “咱学校进过美国制裁清单,比排名实在”,而讨论最热烈的,是公告栏下方那张写着 “更名候选校名” 的征集表 —— 上面 “洛阳理工大学”“洛阳大学”“河南第二工业大学” 三个选项旁,已经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对勾和问号。
这所扎根洛阳的高校,名字里藏着六十多年的变迁轨迹。1956 年刚建校时叫三门峡水力发电学校,隶属电力部,后来先后更名洛阳地质勘探学校、洛阳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辗转归入建材工业部麾下。2007 年是关键的转折点,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洛阳大学合并升格本科,最终定名为洛阳理工学院,而非更直接的 “洛阳学院”。有退休教师在校园论坛回忆,当时两校合并为平衡各方诉求,特意保留 “理工” 特色,连校徽都融合了原工业高专的齿轮与原洛阳大学的书本元素。
很少有人知道,这所软科排名 381 的二本院校,藏着 “低调的硬核实力”。几年前因某项材料技术被列入美国实体制裁清单的消息,至今还在新生入学教育里被反复提及。教务处的李老师展示过一份数据:学校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就业率连续五年超 95%,毕业生多进入中建、中建材等企业,甚至有企业提前半年来预定毕业生。2024 年河南省副省长宋争辉来考察时,特意提到 “要锚定更名目标抓内涵建设”,这话被刻在了实训楼的宣传栏上,旁边是学生们在实验室调试新型建材的照片。
“洛阳理工大学” 是呼声最高的选项,行政楼前的意见箱里,这类建议占了近六成。机械工程学院的张教授翻着校友群消息说:“天津理工学院 2004 年改名天津理工大学后,硕士点从 8 个增到 22 个,咱照着改最稳妥。” 他点开手机里的高校名单,东莞理工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的更名公示截图清晰可见,“都是‘学院’改‘大学’,保留城市和学科特色,企业招聘时辨识度也高”。有 2010 届毕业生在群里留言,当年求职时被问 “洛阳理工和洛阳师范哪个是工科强校”,要是改成 “理工大学”,根本不用多解释。
但 “洛阳大学” 的支持者也不少,档案馆里那份 1980 年的《洛阳大学校刊》,成了他们最有力的论据。退休的周老师指着泛黄的校刊封面说:“洛阳大学 1980 年就招本科生了,比合并后的理工学院早了二十多年。” 可这种呼声很快遇到现实阻力,原洛阳工业高专的老校友在论坛发帖:“当年合并时为平衡才叫‘理工’,现在改回‘洛阳大学’,把工业特色放哪儿?” 更现实的问题藏在洛阳的高校格局里 —— 河南科技大学(软科 172)、洛阳师范学院(软科 359)与洛阳理工学院呈三足鼎立之势,有知情人透露,曾有洛阳师范的老师私下表示 “同城高校用‘大学’冠名,得考虑资源平衡”。
“河南第二工业大学” 的提议,则戳中了河南高校对 “省字头” 的执念。新乡医学院更名河南医药学院的消息刚传开,洛阳理工的学生就开始算 “省字头账”:焦作工学院早改成河南理工大学,郑州工程学院成了河南工业大学,省内像样的工科省字头校名几乎被瓜分殆尽。支持者搬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例子,这所学校以智能制造、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见长,2025 年在山东的录取分数线最高达 564 分,“他们能靠‘第二’做出特色,咱为啥不行?” 反对者却觉得别扭,大三学生李娜在投票页留言:“‘第二’听起来像备胎,不如‘洛阳’二字有历史分量。”
校园里的讨论早已延伸到校外。涧西区的打印店老板每天能接到不少复印更名方案的订单,他听学生说 “改省字头能吸引更多外地考生”;洛阳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则提到,曾有家长打电话咨询 “改名后分数线会不会涨”。更有意思的是原洛阳大学的老校友,有人组织了线上投票,结果 “洛阳大学” 以微弱优势领先,而原工业高专的校友群里,“洛阳理工大学” 的支持率超过八成。
行政楼的公示栏每天都有新变化,有人在 “洛阳大学” 旁批注 “1993 年洛阳大学曾有更名计划未果”,有人在 “河南第二工业大学” 下面贴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专业分数线,还有人用红笔圈出 “2026 年先申硕” 的时间节点。保卫处的师傅看着热闹打趣:“去年讨论申硕时也没这么热闹,看来大家都盼着学校‘升级’。”
教学楼的电子屏还在滚动播放第三次党代会的内容,“2030 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的字样格外醒目。几个刚上完课的学生路过,又说起校名的事,有人指着远处的龙门山方向:“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校名里该有这座城的印记。” 有人反驳:“省字头在就业时更吃香,现实点不好吗?” 争论声随着风飘远,落在实训楼前那棵 1956 年建校时栽下的老槐树上,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这场关于名字的讨论。
来源:汝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