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啃着鸭脖追剧是无数年轻人的深夜仪式。如今走进商场,你会发现绝味鸭脖的绿招牌黯淡了,周黑鸭的玻璃柜台前人影稀疏,煌上煌的促销喇叭声也变得有气无力。这三个曾经开遍中国大街小巷的卤味巨头,正在经历一场彻骨寒冬。
曾几何时,啃着鸭脖追剧是无数年轻人的深夜仪式。如今走进商场,你会发现绝味鸭脖的绿招牌黯淡了,周黑鸭的玻璃柜台前人影稀疏,煌上煌的促销喇叭声也变得有气无力。这三个曾经开遍中国大街小巷的卤味巨头,正在经历一场彻骨寒冬。
绝味最新财报撕开了残酷现实——今年上半年营收暴跌15%,净利润缩水四成,最吓人的是门店数量:从2023年底的15950家锐减到今年9月的10725家。算算日子,短短20个月,超过5000家绝味门店悄然消失。这相当于每天都有8家绝味鸭脖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默默关张。
另外两兄弟同样凄惨。周黑鸭去年关了785家店,煌上煌更夸张,去年关店837家,今年上半年又关了762家,闭店速度快得惊人。
价格翻脸比翻书还快
“昨天称了四块鸭锁骨,居然要38块!”95后女生小林在社交平台晒出小票,“2015年绝味鸭脖才35一斤,现在随便挑几样就六七十,这哪是吃鸭货,分明是在啃黄金。”
数据印证了消费者的直观感受。2012年三巨头的鸭脖每斤30-45元,到2025年最低也要60元起步。13年间价格翻番,远超工资涨幅。更讽刺的是,如今鸭脖柜台都学着珠宝店玩“按克计价”,那些闪着冷光的价签仿佛在嘲笑每个囊中羞涩的食客。
年轻人开始“反鸭货”
“28块钱够我买两斤排骨了。”从事新媒体运营的小王算过账,“一杯奶茶钱能买10个鸡蛋,或者三把青菜,凭什么要献给几块冰鲜鸭脖?”
这届年轻人突然活明白了。当绝味店员手法娴熟地往袋子里多塞两块鸭脖,当电子秤数字莫名跳涨,被戏耍多次的消费者终于觉醒。社交媒体上,“鸭脖刺客”话题阅读量破亿,无数人分享被高价背刺的经历。
更残酷的对比来了
就在三巨头节节败退时,名叫“丫头”的平价卤味品牌闷声发大财。这个不起眼的品牌在全国裂变出近3万家门店,数量比三巨头总和还多。它的秘诀简单粗暴——价格低三分之一,明档自选,多是夫妻店模式,没有高昂的加盟费和场地成本。
消费者用脚投票:既然味道差不多,凭什么要为绝味们的品牌溢价买单?
电商给了致命一击
“我在直播间买的锁鲜装,第二天就到货,比楼下绝味店里还新鲜。”北京白领赵女士发现新大陆。冷链物流的完善让卤味电商迅猛发展,当手指点点就能收到更新鲜、更便宜的鸭货,谁还愿意去闻那些不知摆放多久的柜台味道?
县城市场的溃败尤其明显。绝味们盲目扩张时把太多店开在消费力有限的小城市,这些地方恰恰是电商覆盖最完善的区域。当快递都能次日达,那些孤零零站在街角的卤味门店,注定要沦为时代的眼泪。
自救动作全部变形
三巨头不是没挣扎。今年7月绝味在长沙开出首家“plus店”,试水餐包模式,可惜反响平平。煌上煌一边关店一边实现利润增长,上半年净利润增加26.9%。听起来很美?仔细看财报才发现猫腻——当前鸭货原材料成本同比下跌超20%,煌上煌综合毛利率竟高达38.61%。
说白了,消费者还在为不必要的成本买单。既然关店就能提升利润,企业哪还有动力真心改革?
鸭脖真的不香了吗?
真相可能更扎心——不是年轻人不爱鸭脖了,而是不爱又贵又旧的鸭脖了。当绝味们还在用十年前的商业模式卖着溢价翻倍的产品,当明档现卤的小店用热气腾腾的锅灶证明新鲜,当电商平台用价格和便利双重碾压,三巨头的颓势早已注定。
有业内人士透露,某些品牌单店加盟费高达30万,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每个鸭锁骨、每根鸭脖上。层层加价后,原本市井的卤味小吃硬生生被包装成“轻奢零食”,这本身就很荒诞。
现在经过绝味门店,看着那些在暖光灯下泛着油光的鸭货,总让人想起它们最风光的年代。那时候年轻人愿意为一口麻辣鲜香排长队,如今却连驻足都显得吝啬。
三巨头要想重新赢得消费者,光靠关店增效远远不够。把价格打下来,把新鲜度提上去,或许才是唯一出路。毕竟这届消费者,早就看透了所有价格游戏。
您最近买过卤味鸭脖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消费体验~
来源:军哥好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