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秒级时差!这款我国自研远程手术系统完成第500例手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9 05:19 1

摘要:10月17日8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外科楼内,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教授坐在操作台前,双手精准移动控制杆。1000公里之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手术室里,在辅助医护人员的注视下,机械臂灵活执行指令,给手术台上70多岁的前列腺癌患者“隔空”操刀

10月17日8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外科楼内,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教授坐在操作台前,双手精准移动控制杆。1000公里之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手术室里,在辅助医护人员的注视下,机械臂灵活执行指令,给手术台上70多岁的前列腺癌患者“隔空”操刀。

清理腺体周围脂肪、打开盆筋膜、离断膀胱颈、游离输精管及精囊、切断双侧侧韧带及前列腺尖部,顺利切除患者病灶……在国产远程手术系统的辅助下,整场手术用时40分钟便顺利完成,不仅将病灶完全切除干净,更是最大程度帮助患者保留了尿控等功能。记者了解到,这台在北京和安徽合肥两地同时开展的手术,是国产远程手术系统第500例临床手术。

“我此刻最大的感受就是兴奋。这份兴奋不只源于一台手术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我国远程手术系统用持续的、成功的临床实践,让外科迈入了崭新阶段。”10月17日,刚刚结束手术的张旭院士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手术机器人和远程外科领域,我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依赖到自主的跨越。国产医疗设备的崛起已势不可挡,相信五到十年内,我国不仅将实现技术上的超越,还将在远程系统、智能手术等领域引领国际发展。

10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张旭院士主刀国产远程手术系统第500例临床手术。侯佳欣摄

毫秒级时差,最大限度突破空间对手术实施的束缚

25.84毫秒,这是整台手术期间显示器上的往返网络延迟,已近乎于实时。

“此次手术全程使用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机器人系统,结合我国5G+互联网专线现代通信技术,真正实现了低延时、零卡顿、高精度的远程手术操作。”张旭院士表示,不仅如此,这些机器人还拥有人类无法达到的高清晰度的“眼”和高灵活度的“手”,能够突破传统极限,在毫厘间完成精准操作。

本次远程手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旭院士团队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梁朝朝教授团队联合开展。手术过程中,国产精锋腔镜手术机器人与精锋云远程手术系统运行稳定,图像实时传输清晰,语音交互流畅,北京、安徽合肥两地专家以精湛的技术和默契的配合,完成了所有预定手术目标。

作为远程手术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张旭院士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泌尿外科微创及机器人技术创新团队,先后将后腹腔镜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手术机器人技术。

“我国远程外科发展起步较晚,但是从2010年以来我国外科学家在远程外科领域不断尝试,近5年来取得了系列成果,目前已跻身远程外科领域最前沿阵地。”张旭院士称,我国远程外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产化、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完善与成熟,这一进步不仅让我们摆脱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更为重要的是为发展依托手术机器人的新技术提供了创新平台。

10月17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梁朝朝教授团队辅助配合。医院供图

“从0到1”,我国远程外科技术体系已经初具规模

2024年6月,张旭院士在意大利罗马参加欧洲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挑战大会时,通过国产远程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并演示了跨亚欧大陆“全球最远距离”远程前列腺癌根治手术。那场手术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讯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

关于跨洲际的远程外科手术,国外此前也有探索,比如2001年有研究者利用宙斯系统完成了由美国纽约到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然而在随后的20年间,他们的远程外科发展异常缓慢。直到近年来,才又重新重视起来。张旭院士称,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跨洲际远程外科手术,是由中国率先完成的。

张旭院士感慨,现代外科不过400年历史,几乎前300年都是粗犷的开放手术,然而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传统粗犷的开放手术被微创手术所取代,“开大刀”变成了“打小孔”,不仅病人恢复得更快,最大限度根治病灶的同时功能也被保留得更好;再到如今,外科手术已不局限于空间,即使间隔万里也能精准操作,这是外科手术领域的又一次颠覆性变革。可以说,远程外科时代已悄然临近。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跨越五个时区约5200公里,南北跨越约5500公里,地区发展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边远地区群众往往难以接触到最顶尖的医疗技术。”张旭院士表示,而远程外科技术,恰好能打破这种地理限制,将优质的外科技术直接投射到基层,有效填补资源缺口。此外,在救灾应急等场景,远程外科也能让优质医疗资源第一时间抵达现场。

如今,中国远程外科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的关键阶段。张旭院士认为,通过构建标准化技术体系、优化创新生态、完善法律框架,可有效解决当前资源失衡与风险管控问题。未来,随着AI、5G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远程外科将突破地理与技术边界,推动我国乃至全球医疗体系向“精准化、普惠化、智能化”迈进。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