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10 月 18 日,北京清华园的银杏叶正悄然泛黄,一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星悄然陨落。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 103 岁。他的百年人生,不仅亲历了从军阀混战到量子信息时代的历史跨越,更以 "宇称不守恒"、"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杨 - 巴克斯
2025 年 10 月 18 日,北京清华园的银杏叶正悄然泛黄,一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星悄然陨落。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 103 岁。他的百年人生,不仅亲历了从军阀混战到量子信息时代的历史跨越,更以 "宇称不守恒"、"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杨 - 巴克斯特方程" 三大里程碑式的成就,在 20 世纪物理学的坐标轴上刻下了属于中国人的坐标。从合肥四古巷的乱世童年到清华园的归根岁月,这位科学巨匠用理性之光穿透时代迷雾,以深邃思想重塑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最终完成了从 "漂泊" 到 "归属" 的精神圆融。
1922 年 10 月 1 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四古巷的一户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武之是我国最早从事现代数论研究的数学家之一,在儿子十个月大时便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后五年,年幼的杨振宁与母亲罗孟华相依为命,在军阀混战的炮火中度过童年。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清晰记得 "房子角落的子弹洞" 和 "躲进教会医院避难" 的经历,这些动荡记忆与母亲的坚韧品格,共同塑造了他沉静而坚毅的性格底色。
1929 年,杨武之受聘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杨振宁随父迁入清华园,由此步入一个全新的知识世界。父亲在他 13 岁照片下题写 "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寄托着对长子的殷切期许。在清华园西院 11 号的书房里,少年杨振宁第一次接触到《神秘的宇宙》一书,书中关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前沿探索深深震撼了他,12 岁的少年竟向父母宣告:"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这颗在乱世中播下的科学种子,恰遇 20 世纪物理学革命的春风 —— 彼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彻底革新经典时空观,量子力学正颠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一个物理学的 "黄金时代" 正在展开。
1937 年 "七七事变" 的炮火打断了平静的清华园岁月。杨振宁随校南迁,经长沙辗转至昆明,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的一员。在这座 "茅草屋顶的大学" 里,华罗庚、吴大猷、王竹溪等名师荟萃,在敌机轰炸的间隙坚持授课。铁皮教室在雨季叮当作响,师生们却在桐油灯下探讨量子力学的奥秘。正是这段 "为伊消得人憔悴" 的艰难岁月,锻造了杨振宁独特的学术品味 —— 他后来坦言:"西南联大的七年,让我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已有了自己的 taste。"
在吴大猷指导下,20 岁的杨振宁完成毕业论文《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首次展现出将数学工具创造性应用于物理问题的天赋。王竹溪教授的统计力学课程更激发了他对相变理论的持久兴趣。1942 年本科毕业后,他师从王竹溪攻读硕士学位,论文《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已显露出超越同侪的理论深度。西南联大简陋的实验室和图书馆,反而让这群年轻人将全部精力集中于理论思维本身,这种 "宁拙毋巧" 的治学态度,成为杨振宁毕生奉行的学术准则。
1945 年,杨振宁以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身份赴美,进入物理学重镇芝加哥大学。在 "原子弹之父" 费米教授的指导下,他系统掌握了场论研究的前沿方法,博士论文《论核反应和符合测量中的角分布》已展现出对对称性原理的敏锐直觉。1949 年,经费米和泰勒推荐,杨振宁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爱因斯坦成为同事。在这座聚集了世界顶尖智者的学术殿堂,31 岁的中国学者开始了他重构现代物理学版图的征程。
1954 年,杨振宁与年轻同事米尔斯合作发表《同位旋守恒与同位旋规范不变性》,提出划时代的 "非阿贝尔规范场论"。这一理论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推广到非交换群,为描述基本相互作用提供了统一数学框架。尽管最初因 "规范粒子质量问题" 受到质疑,但二十年后,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正是基于此建立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也随之诞生,最终形成标准模型这一描述微观世界的 "圣经"。物理学界公认,杨 - 米尔斯理论是 "继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之后的第三次结构革命",其重要性堪比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爱因斯坦场方程。
1956 年,面对 "θ-τ 疑难" 的理论困境,杨振宁与李政道大胆提出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的猜想。他们系统分析了当时所有实验数据,发现宇称守恒从未在弱相互作用中得到验证。这一颠覆性观点次年即被吴健雄的钴 - 60β 衰变实验证实,物理学界为之震动。1957 年,35 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较早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在斯德哥尔摩领奖台上,他特意用中文致谢,彰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967 年,杨振宁将研究重心转向统计物理,在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研究中发现关键方程,该方程与巴克斯特 1972 年独立发现的方程具有相同数学结构,被命名为 "杨 - 巴克斯特方程"。这一发现意外开辟了数学物理的新领域,直接促成量子群理论的诞生,并成为拓扑量子计算的理论基础。从高能物理到统计力学,从场论到数学物理,杨振宁以罕见的广度和深度在多个领域留下深刻印记。
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爱因斯坦讲座教授期间(1966-1999),他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培养出包括著名学者丘成桐在内的一批杰出人才。他对凝聚态物理中 "费米子配对" 问题的研究,为高温超导理论提供了重要思路;对量子霍尔效应的拓扑解释,引领了低维量子系统研究的新方向。相关机构在 1994 年颁奖词中评价:"杨振宁的工作已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
1971 年夏,中美关系尚未正常化,杨振宁冲破重重阻力,成为较早访华的华裔科学家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周总理接见时,他直言建议中国恢复基础科学研究。这次破冰之旅掀起了海外华裔学者回国热潮,被誉为 "中美学术交流的重要推动者"。此后四十余年,他频繁穿梭于太平洋两岸,促成数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中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
1973 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书房会见杨振宁,两位智者从哲学谈到物理学,从《庄子》的 "一尺之棰" 聊到基本粒子的无限可分性。当毛主席说 "我年轻时也想在科学上做些贡献" 时,杨振宁深刻体会到中国领导人对科技强国的渴望。他随后向中央建议设立博士后制度、重视基础研究,这些建议均被采纳实施。80 年代,他亲自募集资金成立 "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赴美深造,以实际行动践行 "帮助中国人建立自信心" 的承诺。
2003 年,81 岁的杨振宁做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决定 —— 辞去美国普林斯顿终身教职,全职回到清华大学任教。他将清华园内的住所命名为 "归根居",取 "落叶归根" 之意。在他主导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迅速崛起为国际一流的基础研究中心,参照普林斯顿模式,实行 "少而精" 的办学理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
他亲自为本科生讲授 "普通物理",课堂上既阐释物理学定律的精妙,也分享科学发现的曲折。他捐赠个人积蓄超过 2000 万元,设立 "杨振宁讲座教授基金",支持引进国际一流学者;发起 "攀登计划",选拔培养物理学拔尖人才。当被问及为何 80 高龄仍如此投入时,他淡然回答:"我一生最重要的工作现在才开始。" 在清华园的二十余年间,这位科学大师完成了从 "物理学家" 到 "教育家" 的华丽转身,用行动诠释着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的中国传统教育理想。
杨振宁深知基础科学的发展需要代际传承。2018 年,他联合饶毅等科学家发起 "科学探索奖",每年资助 50 位青年学者,成为中国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他将珍藏的 2000 余件文献资料、手稿笔记及艺术品捐赠清华大学,建立 "杨振宁资料室",其中包括与爱因斯坦的谈话记录、诺贝尔奖章设计草图等珍贵文物,为后人研究 20 世纪物理学史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是杨振宁倡导的治学格言。他常对学生说:"做学问要像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向东流,不追求一时的浪花。" 这种重视基础、追求根本的学术态度,深刻影响了新一代中国物理学家。他晚年撰写的《杨振宁文集》《曙光集》等著作,将科学思想与人文思考熔于一炉,展现出一位真正大师的精神境界。
在杨振宁的生命中,与 "两弹元勋" 邓稼先的友谊构成了最动人的篇章。两人同为西南联大校友,1948 年邓稼先赴美前,杨振宁在上海为他饯行,相约 "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此后半个世纪,一位在海外探索宇宙奥秘,一位在国内铸造国防重器,虽隔万里却心意相通。
1971 年首次访华时,杨振宁特意询问邓稼先:"中国的原子弹是否有外国人参与?" 邓稼先经中央批准后回信:"我们的工作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做的。" 收到信的那一刻,杨振宁在人民大会堂洗手间泪流满面 —— 他为祖国骄傲,更为挚友的成就自豪。1986 年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赴美争取最先进的治疗方案,却未能留住这位用生命铸就国家盾牌的英雄。2021 年百岁诞辰时,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回应邓稼先的 "千里共同途" 之约:"我这五十年,无愧于心。" 两位科学巨匠的友谊,成为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最好写照。
2025 年 10 月 18 日,杨振宁在清华园 "归根居" 安详离世。这位跨越三个世纪的科学大师,用 103 年的生命历程书写了一部科学与爱国的双重史诗。从合肥四古巷的乱世童年到清华园的归根岁月,从普林斯顿的辉煌巅峰到 "归根居" 的淡泊晚年,他始终以理性之光照亮未知,以赤子之心拥抱祖国。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已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标准模型的方程中镌刻着他的名字,粒子对撞机的每一次实验都在验证他的理论,拓扑量子计算的未来寄托着他的思想。而他对中国科教事业的贡献同样深远 —— 从推动恢复高考到建言 "两弹一星",从培养本土人才到引进国际智力,他以科学家的远见和战略家的魄力,为中国科技腾飞铺就了道路。
这句诗恰是他百年人生的最好注脚。当清华园的银杏叶再次金黄,人们会记得,这里曾居住过一位改变了世界的中国人,他用公式书写宇宙的奥秘,用一生诠释科学的真谛,更用行动证明:一个真正的智者,永远属于人类,也永远属于自己的祖国。杨振宁先生虽已远行,但他架起的科学之桥、铸牢的精神之基,将永远矗立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激励着后来者继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
来源:疯叔小杂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