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马里海盗误抢俄罗斯油轮,船上还全是中国石油,最后怎么处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9 09:30 1

摘要:2010年,一起发生在亚丁湾的海上劫持事件震惊国际社会:索马里海盗误劫了俄罗斯籍油轮“莫斯科大学号”,而船上装载的,正是中国石化集团从苏丹采购的8.6万吨原油,价值约5200万美元。

2010年,一起发生在亚丁湾的海上劫持事件震惊国际社会:索马里海盗误劫了俄罗斯籍油轮“莫斯科大学号”,而船上装载的,正是中国石化集团从苏丹采购的8.6万吨原油,价值约5200万美元。

而这场横跨俄、中、索三国的 “误抢” 危机,不仅牵动中俄两国神经,也再次将索马里海盗问题推上全球关注的风口浪尖,其最终的处理方式既展现了大国的果断与威慑,也暴露出国际法在应对海上犯罪时的现实困境。

“莫斯科大学” 号油轮的航行背景带有鲜明的 2010 年时代特征,这艘建于 1999 年的阿芙拉型油轮,船长 250 米,载重吨 10.6 万吨,是俄罗斯航运公司当时主力运输船之一。

此次航行从俄罗斯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出发,计划经苏伊士运河、亚丁湾驶往中国广东湛江港。

船上原油是中石油与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 2009 年签署的 “年度供应协议” 一部分,按当时国际油价(约 80 美元 / 桶)计算,货物总价值约 6400 万美元。

2010 年时,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刚进入常态化部署阶段(2008 年底首次派出护航编队),“莫斯科大学” 号按国际惯例向中国海军申请护航。

原计划在 5 月 5 日与中国海军第 5 批护航编队的 “广州” 舰会合,但因油轮主机临时故障,维修延误 12 小时,导致脱离预定航线,独自进入亚丁湾东部的 “海盗高发区”,该区域在 2010 年因护航力量覆盖不足,每月平均发生 6 起劫持事件。

5 月 5 日凌晨 4 时,8 艘搭载索马里海盗的木质快艇从索马里加勒卡约港出发,快速逼近 “莫斯科大学” 号。

当时油轮正以 9 节航速缓慢航行,甲板上仅有 6 名俄罗斯船员值班,海盗利用晨雾掩护,通过携带的铝合金梯子攀爬至油轮甲板,在控制驾驶室后,切断了油轮的 VHF 甚高频通讯与卫星定位系统,仅留下一部卫星电话用于与外界联络。

后续通过索马里过渡政府的调查可知,这批海盗来自索马里邦特兰地区的 “青年党” 附属武装,头目名为穆罕默德・艾哈迈德,此前主要劫持小型渔船与杂货船,此次误判源于两个关键失误。

一是通过望远镜观察到俄罗斯船旗后,未核实船舶类型便认定为 “无武装护卫的普通商船”。二是误以为船上装载的是俄罗斯出口欧洲的原油,计划勒索 150 万美元赎金。

2010 年索马里海盗单次劫持赎金平均约 100 万美元,艾哈迈德团伙因判断 “油轮价值更高” 才提高赎金要求。

海盗控制油轮后,将其拖拽至索马里北部的哈拉代雷港附近海域抛锚,并通过卫星电话向俄罗斯船东公司发出赎金最后通牒,要求 72 小时内支付款项,否则将 “引爆油轮”。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接到消息后,立即启动 “海上危机响应预案”,一方面紧急联系中国外交部与中石油,核实货物归属及船员安全状况。

另一方面从黑海舰队调派 “沙波什尼科夫元帅” 号护卫舰,搭载数十名海军特种兵,以 28 节的最高航速赶往事发海域。

该舰当时配备的 “匕首” 防空导弹与 AK-630 近防炮,是俄罗斯海军在 2010 年应对海盗的主要装备,虽缺乏专用反海盗直升机,但舰载特种兵具备登船突击能力。

中国方面,中石油应急小组在 2 小时内与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建立三方沟通机制,确认 15 名俄罗斯船员均安全、原油储罐未受损后,提出 “以俄罗斯为主导、中国提供情报支持” 的协作方案。

中国海军 “广州” 舰则调整航线,在 “莫斯科大学” 号被劫持海域周边扩大巡逻范围,防止海盗获得外部支援。

2010 年国际社会应对海盗的协作机制尚未成熟,联合国索马里援助团(UNSOM)当时仅能通过当地部落长老传递信息,缺乏直接干预能力。

索马里过渡政府因控制力薄弱,仅派出 1 名内政部顾问参与调解,无法对海盗形成实质约束。

这种背景下,俄罗斯采取了 “军事威慑 + 有限谈判” 的策略。“沙波什尼科夫元帅” 号护卫舰抵达目标海域后,立即对油轮实施包围,通过舰载广播向海盗发出最后通牒,同时用主炮对油轮附近海域进行警告射击。

FSB 谈判代表则通过卫星电话与艾哈迈德交涉,明确表示 “拒绝支付赎金,但可保证海盗安全撤离”。

此时海盗内部出现明显分歧,部分成员因害怕俄军突击选择投降,艾哈迈德虽试图顽抗,但在俄军切断油轮淡水供应后,最终同意释放油轮与船员。

5 月 7 日清晨,俄军特种兵搭乘突击快艇,从油轮两侧同时登船,未遭遇抵抗便控制全船,11 名海盗全部被俘,15 名俄罗斯船员安全获救。

值得注意的是,2010 年俄罗斯对海盗的处置方式较为强硬,被俘海盗经简单审讯后,被移交给索马里过渡政府,但因当时索马里缺乏完善的司法体系,最终仅 3 人被判处监禁,其余 8 人被释放。

这种处理方式也反映了早期国际社会应对海盗 “抓捕易、审判难” 的普遍困境。

油轮获救后,中国海军 “广州” 舰立即为其提供护航,协助修复卫星通讯系统,并补给淡水与食品,确保 “莫斯科大学” 号重新驶入安全航线。

事件后续对中俄能源运输合作与国际反海盗行动产生了直接影响。中石油与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在 2010 年下半年签署补充协议,约定未来中俄原油运输船舶需 “提前 72 小时申报航线”,并优先加入国际护航编队。

中国海军则从第 6 批护航编队开始,增加 “伴随护航” 频次,对载有中国重要物资的外国船舶提供 “优先护航” 服务。

在国际层面,此次事件推动欧盟 “阿塔兰塔” 行动与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建立 “信息共享机制”。2010 年 6 月,双方首次实现舰载雷达数据互通,共同扩大亚丁湾护航覆盖范围。

哈拉代雷港作为当时索马里海盗的主要据点,也在事件后受到更多关注,联合国安理会在 2010 年 7 月通过第 1918 号决议,授权各国对索马里海盗陆上据点实施有限打击,为后续国际社会清剿海盗奠定基础。

结语

从 2010 年的时代背景来看,“莫斯科大学” 号事件的处理虽存在 “司法衔接不足”“国际协作松散” 等问题,但仍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首次为载有中国能源物资的外国船舶提供间接保护,也是俄罗斯在 2008 年后首次在亚丁湾实施登船突击行动,标志着中俄在能源运输安全领域的早期协作尝试。

2010 年 6 月,“莫斯科大学” 号顺利抵达湛江港,船上原油经检验合格后进入中石油湛江炼化厂加工,这场历时 3 天的海盗危机,最终以 “军事解决为主、外交协调为辅” 的方式落幕,也为后续国际社会应对类似事件提供了早期实践经验。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戴严:抓住海盗嫌犯后如何处置?》——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2010-05/19/content_9866228.htm

《俄军抢回中国原油过程披露:飞行员痛击海盗》——中国青年报——https://mil.huanqiu.com/article/9CaKrnJno1o

来源:铃木白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