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河滩村:从“穷山沟”到全国文明村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9 08:26 1

摘要:黄河绕村东流,千年古榆树静静伫立。近日,记者走进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巷道口几位村民正聊着刚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的喜讯。阿河滩村75岁的老党员韩西拉吉被孩子们围着,讲述着村子的蝶变:“12年前,路上污水横流,年轻人争着往外走。谁能想到,

黄河绕村东流,千年古榆树静静伫立。近日,记者走进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巷道口几位村民正聊着刚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的喜讯。阿河滩村75岁的老党员韩西拉吉被孩子们围着,讲述着村子的蝶变:“12年前,路上污水横流,年轻人争着往外走。谁能想到,如今我们村成了全国的标杆!”孩子们眼中闪着光,脚下是历经岁月洗礼而变得光滑的石板路,身旁则是青瓦与白墙交织的错落景致,无声诉说着这场文明的蜕变。

净美村貌筑文明

“以前下雨时泥巴总没过脚踝,院角全是垃圾。现在装了太阳能路灯,晚上亮堂堂的,住着很舒心。”阿河滩村村民韩保长掏出手机,翻出老照片:曾经是土坯房墙皮剥落,污水顺着土坡流入黄河,院角垃圾成堆。而今,巷道干净整洁,院落整齐明亮,农家餐饮民宿喜迎八方游客,古泉边新修的木栈道上,游客们纷纷拍照打卡。

这场“颜值革命”始于阿河滩村两委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先从村民最头疼的‘脏乱差’下手,才能赢得信任。”阿河滩村党支部书记韩亚海牙回忆。村里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改造120户农村厕所;随后开展“三清三拆”,清理垃圾、塘沟、畜禽粪污,拆除50余处危旧房和废弃棚舍,清运垃圾300多吨。整治后,巷道口的柴垛、河边的垃圾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

村两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志愿者与公益岗位人员成立“环境小分队”,定期清理卫生死角、规整杂物,同步排查危房、疏通水渠。“起初是干部带头干,后来是村民主动加入干,看见垃圾随手捡,乱堆乱放互相提醒。”韩保长笑着说,爱护环境成了每个村民的习惯。

生态保护是净美村貌的底色。作为黄河岸边的村落,阿河滩村投资650万元资金建成污水处理站与铺设污水配套管网,将全村120户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避免直排黄河,处理后的中水还能用于合作社灌溉,实现“变废为宝”。

此外,村里还通过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让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的18%提升到2025年的35%。如今,站在黄河观景台远眺,青山连绵,碧水东流,再难将这里与曾经“垃圾围村的穷山沟”联系起来。

文化润心育文明

作为2024年西部唯一“全国四星级地质文化村”,阿河滩村的文化印记深植肌理。村内6处地质遗迹中,潜蚀沟的层理纹路、波痕石的远古印记尤为醒目。阿河滩村地质文化村展览馆2600年前的卡约文化彩陶静静陈列,志愿者时常向孩子们讲述先民制陶的故事;周末则带着游客在村展览馆触摸2亿年前的波痕石标本,解读潜蚀岩层的奥秘。

“这石头上的纹路,是2亿年前河水冲刷的痕迹,像黄河留给村里的‘时光信’。”韩西拉吉变身“讲解员”,蹲在潜蚀沟边用撒拉语讲解,并把地质知识编成顺口溜。孩子们追着他问“潜蚀沟怎么形成的”,成了村里最鲜活的文化音符。地质文化长廊的展板上,撒拉族谚语“干净的院子里蝴蝶会飞来”格外醒目。韩亚海牙常说:“保护好地质遗迹和文化根脉,才能发展产业,留住游客,过上好日子。”

文明新风像黄河水,滋养着每个角落。“村里依托红白理事会打造乡风文明宣传阵地,线上线下同步发力。”韩亚海牙介绍道,微信群推送移风易俗条例,悬挂横幅、开通“村村响”广播,村干部入户帮村民算“人情账”:“办场排场婚礼要8万元,简办只花2万元,省下的钱给孩子交学费、改善生活。”以往讲究“撑场面”,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了共识。

文化活动让村民精神更为富足。文艺演出中加入“杜绝高额彩礼”“孝老爱亲”主题,撒拉族民歌、小品传递文明理念,电影放映前加播勤俭持家短片,寓教于乐。村两委还组织杏花节、“浪山浪水浪海东”直播推介、网红游海东等活动,让古老村落搭上“新媒体快车”。“以前闲时扎堆聊天,现在看演出、接待游客,日子充实多了!”韩保长笑道。

同时,先进典型还为乡风注入“活水”。以“广州好人”韩木海买为榜样,村广播、微信群、文化长廊持续宣传善举。通过开展“绿色家庭”“最美家庭”评比,村民自主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截至目前,全村已评出“绿色家庭”5户、“最美家庭”3户,这些“身边星光”正汇聚成照亮乡村的文明火炬。

基层共治护文明

“小到换路灯,大到修广场、开发旅游产业,只要是涉及村里发展的事情,都要大家商量着来。”韩亚海牙翻开记事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村集体收支明细,每笔后都标注“经党员议事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通过”。透明决策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韩西拉吉感慨:“村里的事就像自家事,商量着干,大家心齐了。”

全村按村民小组划分为2个网格,党员担任网格员,每日走家串户宣传移风易俗,调解邻里矛盾,排查卫生死角与危房隐患。

“有问题找网格员,当天就有回应。”村民韩秀花说,前阵子两户村民因农具占道吵架,网格员当天便调解成功,还规划了统一堆放点。据介绍,仅2024年,全村通过网格化解纠纷12起,解决群众急难问题20余件,“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已成常态。

除了网格员,党员志愿服务队和致富带头人也时常活跃在村口巷尾,黄河观景台旁讲解地质故事,环境整治中带头清理垃圾,樱桃采摘季帮困难农户联系销路,化隆县甘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明确“残疾人优先分红就业”,青绣工坊为困难妇女留工位……一桩桩、一件件让共治有了温度。

“以前大家过日子都各顾各的,现在常聚一起聊刺绣、说旅游,互帮互助成了常事。”脱贫户韩胡赛尼的话,道出了基层共治的真谛。

产业升级强文明

2022年,阿河滩村获批全国三星级地质文化村后,村里将6处地质遗迹、5处人文资源串成旅游线;2024年跻身全国四星级地质文化村,当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地质旅游”成了金字招牌。

旅游火了,配套产业随之活跃。土地流转建起的甘红种养殖合作社,让游客体验采摘乐趣,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韩胡赛尼将土地入股合作社,并在园区务工。

“以前种地年赚几千元,现在月入3000元,收入翻番。”青绣工坊里,100余名撒拉族妇女制作刺绣,带头人韩秀花月收入超3000元。“旅游+特色产业”让村民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今天的阿河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不足5万元增至如今年收益16.6万元,资金全部用于改善民生:修灌溉水渠、换5G智慧路灯、扩建文化广场、补贴户厕改造……“产业发展了,才有底气搞文明建设;文明建设好了,游客更愿意来。”韩亚海牙的话,揭示了阿河滩从“穷山沟”蜕变为“全国文明村镇”的密码。(全媒体记者 吴雨 摄影报道)

来源:海东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