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7日,成都西川汇锦都学校子云音乐厅的大屏上,一行醒目文字闯入视野:“那些最常见的景像换个视角就变成了另一道风景……是卫星遥感技术。”
2025年10月17日,成都西川汇锦都学校子云音乐厅的大屏上,一行醒目文字闯入视野:“那些最常见的景像换个视角就变成了另一道风景……是卫星遥感技术。”
台下,八年级梁同学的笔尖在本子上飞快游走;后排,高二吴同学眼中跃动着好奇的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带来的《探索地球之奥秘——遥感卫星的发展与运用》讲座,正以“颠覆认知”的方式,为少年们解锁“仰望星空”的新维度。
一、“千里眼”背后:卫星遥感的硬核浪漫
“如何记录南极冰川断裂入海的瞬间?太平洋无人岛如何实现‘四季直播’?”
讲座伊始,陈鲸院士抛出科学家们当年的设想。令人振奋的是,这些设想如今已成现实!
因为遥感卫星的诞生,人类重新定义了“看见”。
航拍受限于飞行高度与续航,无人机虽灵活却难覆盖广袤区域,而卫星遥感却能突破物理边界——南极冰原上,它能捕捉冰川“咔嚓”断裂的细微震颤,让冰块坠海的轨迹清晰留存;太平洋上空,它化身“永不下班的观察者”,为无人岛定制“四季纪录片”。
更震撼的是“时空穿透力”:它不仅能看见当下地貌,更能回溯冰川消融的历史轨迹,预测海平面上升的未来趋势。
陆地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组成“天团”,让人类突破肉体极限,捕捉1300公里外清晰信号,甚至“看透”城市繁荣、推算GDP数据。
“这不是科幻,”陈院士指尖轻点,“陆地卫星专攻陆地生态与地形,海洋卫星紧盯洋流与海冰,气象卫星捕捉风云变幻——它们像三位‘超级打工人’,24小时轮岗,把地球每寸变化都变成可分析的数据。” 这番“拟人化”解读,让抽象技术瞬间鲜活。
从极地冰原到浩瀚海洋,卫星遥感以“上帝视角”记录时空变迁,更让少年们明白: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改写认知的“超能力”。
如果说“换个视角”是直观冲击,陈鲸院士对卫星遥感体系的拆解,则是“硬核科普”的高光时刻。
陈鲸院士不仅讲技术,更传递“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当他说“未来深空探测等待你们实现”时,台下目光灼灼的高二吴同学攥紧笔记本:“这场大咖讲堂,让我看到科学的温度,也更坚定走科研路。”
二、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未来问答”里的火种传递
技术讲解之外,陈鲸院士更想传递的,是航天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底色。
他讲述我国遥感卫星“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组网”的历程——早期科研团队在简陋机房里演算公式,为了一组数据熬夜攻关;如今,“高分专项”卫星群让中国遥感技术站上世界前沿。
互动环节,同学们争相举手,展现出对航天科技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思考。
当同学追问:“如果我们将来从事航天、遥感研究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知识储备?”
陈院士为他送上了“成长锦囊”:物理、化学、数学、地理,你首先要把这些基础打牢,以后才能走得更远!
“在未来的10年或者20年,遥感还可能有哪些新功能?”
对此,陈院士告诉同学们,遥感卫星以后在人工智能和文化融合上也会解决很多问题。
“年轻人做科研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引起陈院士的诸多感触,他说自己从20多岁到85岁,一路走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首先要有家国情怀、赤子之心,要把民族兴旺和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其次是求真、求实、求新、求精的工作目标。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一定要用创新的思维来学习,精益求精,厚积薄发,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最后,他也嘱咐同学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这些对话,不止是知识的流动,更是精神的接续——当院士题写“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时,墨痕里藏着的是一代航天人的赤忱,也映着少年们眼里跳动的星火。
三、校园沃土里,一个个“科学梦”在生根发芽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弘扬科学精神,赋能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已经举行多场 “院士进校园”活动。
由于学校是地球科普四川基地学校,此前邀请的科学家讲学更多的集中在地球科学领域。但以后人类生活不会只局限于地球,所以基于当下对地球科学科普知识的了解,为了激发同学们在更广阔更宏大的视角去积累知识和智慧,此次在四川省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特意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通信与遥感技术专家陈鲸走进校园,为师生带来不一样的科普专题讲座。
本次活动也是学校“锦都大讲堂”高端学术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它远不止于一堂科普课,而是西川汇锦都学校“锦都大讲堂”赋能式教育的一个缩影。
一场场难得的科学盛宴,通过系统性地引入顶尖科学资源,打破课堂与前沿的壁垒,提前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注入“科学基因”与“精神燃料”。
对于学生而言,与院士面对面,亲耳聆听国家最尖端科技的进展,点燃的不仅是当下的兴趣,更是对未来职业道路的清晰规划,对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无限向往。
正如初二六班的梁同学所说,“今天的讲座让我了解了航天科学的知识,我平常就比较喜欢物理,一直想成为陈教授这样厉害的人。今天听完他的讲座,更坚定了以后走科研的想法,大学我想考国防科大,把自己的力量全部贡献给国家。”
高二年级的吴同学表示,她初中就来到了西川汇锦都,中考考了592分,虽然也有机会去其他重点高中,但最后还是选择了西川汇。因为这里除了小班教学、老师敬业负责,学校的活动也非常有意义。在学校几年,他已经见到了很多名人大咖、世界冠军和学术专家,每次活动都收获满满。
“今天的讲座也非常有意义,我知道陈博士为遥感技术工作了40多年,他主持设计的空间监测技术,给太空都装上了千里眼,让1300公里外的卫星信号都非常清晰。我最感兴趣的是遥感卫星技术还可以检测城市的繁荣程度,估算分析GDP的数据。以后也许我不会从事科研,但科学家的创新思维我一定会用在学习生活中!”
来自初二八班的向同学介绍,自己从小学就在西川汇,在学校这些讲座中自己已经了解了很多科学知识,包括航天航空、地球科学、遥感卫星等等,这些让她读懂了书本外的世界,“希望以后我也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夕阳西下,子云音乐厅的余音未散。那些关于“卫星天团分工”的恍然,关于“航天精神传承”的触动,终将在少年们心底沉淀成星:
或许未来某天,他们会成为下一个“陈鲸”,让中国航天故事在更辽阔的星空续写;或许他们会把遥感技术融入日常,让城市更智慧、自然更宜居。
但此刻,他们共有的身份是“追光者”——追着院士点燃的科技之光,追着属于中国少年的航天之梦,向着苍穹,勇敢启航。
来源:成都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