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夏天,我因一场小手术被迫在家休养。起初,我满心欢喜地规划着“躺平时光”——把攒了半年的剧一次性看完,把早想尝试的烘焙教程逐个打卡,再补个昏天暗地的懒觉。可真正闲下来才发现,日子并没有想象中惬意:凌晨三点还在刷短视频,下午两点才慢吞吞起身,冰箱里的食材放坏了
#在头条安利我的兴趣#人不能太闲:在适度忙碌里,守住生活的鲜活底色
去年夏天,我因一场小手术被迫在家休养。起初,我满心欢喜地规划着“躺平时光”——把攒了半年的剧一次性看完,把早想尝试的烘焙教程逐个打卡,再补个昏天暗地的懒觉。可真正闲下来才发现,日子并没有想象中惬意:凌晨三点还在刷短视频,下午两点才慢吞吞起身,冰箱里的食材放坏了也懒得处理,原本想做的烘焙,工具摆了一桌却没动过一次。不到一周,我就被一种莫名的焦虑裹住——不是累,是“闲得发慌”,像一艘没了锚的船,在时间的海里漫无目的地飘着,心里空落落的。
后来才懂,人这一生,其实最怕“太闲”。这里的“闲”,不是偶尔的休息放松,而是长期的无所事事、精神空耗。就像机器长期搁置会生锈,人的身心若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也会慢慢失去活力。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日子也需要在适度的忙碌里流动起来,才能保持鲜活。太闲的日子,看似轻松自在,实则藏着看不见的消耗:消耗对生活的热情,消耗对自我的认知,甚至消耗原本充盈的内心。
我曾认识一位退休的长辈,刚离开工作岗位时,他每天的生活就是遛弯、下棋、看电视。可没过多久,他就总说“浑身不得劲”——以前在单位里雷厉风行,如今却连买菜都提不起兴趣;以前会主动研究新政策、学新技能,如今连报纸都懒得翻。后来,他在社区报了书法班,还主动承担了小区业委会的部分工作,每天忙着练字、组织邻里活动,整个人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他说:“以前觉得退休就该‘享清福’,闲下来才知道,人就像陀螺,稍微转着点才稳,完全停下来,反而容易晃。”确实,太闲的日子里,人很容易陷入“意义感缺失”的困境:没有目标,没有期待,没有为一件事全力以赴的冲动,久而久之,便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甚至生出莫名的烦躁与焦虑。
反观身边那些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的人,未必是有多高的成就,而是他们从不让自己“太闲”。朋友小林是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下班后背包一放,就钻进厨房研究新菜式——今天学做新疆手抓饭,明天尝试日式寿喜烧,周末还会约上朋友去郊外露营、拍星空。她说:“工作已经够累了,再闲下来就真的‘瘫’了。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哪怕只是炒一盘好吃的菜,也觉得日子有奔头。”还有邻居张阿姨,退休后学了摄影,每天背着相机在公园拍花草、拍晨练的老人,去年还举办了自己的小型摄影展。她们的生活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因为有了“可做的事”,有了“想实现的小目标”,而显得格外充实。
太闲之所以可怕,还因为它容易让人陷入“内耗循环”。当人没有具体的事可做时,思绪就容易飘向那些无关紧要的琐碎——纠结于别人一句无心的话,焦虑于未来还没发生的事,回忆起过去的遗憾与不甘。就像我那段休养的日子,明明身体需要静养,大脑却像脱缰的野马,一会儿担心工作被别人接手,一会儿焦虑自己落后于同龄人,越想越烦,越烦越不想动,最后陷入“焦虑—拖延—更焦虑”的怪圈。而当人有事可做时,注意力会集中在具体的问题上,反而没时间胡思乱想。就像写一篇文章时,你会专注于遣词造句、梳理逻辑,不会去纠结“今天没刷到有趣的视频”;就像拼一幅拼图时,你会专注于寻找匹配的色块,不会去焦虑“明天会不会下雨”。适度的忙碌,其实是给大脑“降噪”,让人从无意义的内耗中抽离出来,回归到当下的生活里。
当然,说“人不能太闲”,并不是提倡“无意义的忙碌”,更不是鼓励“透支身体的内卷”。真正有价值的“忙”,是有方向、有热爱、有节奏的——是为了一个喜欢的目标全力以赴,是在擅长的领域里创造价值,是在忙碌之余还能留出时间陪伴家人、享受生活。就像作家汪曾祺,一生经历过不少坎坷,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写文章、画国画、研究美食,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的“忙”,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让生活充满烟火气,让自己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而那些“无效的忙”——比如为了应付别人而勉强自己做事,比如在无意义的社交里浪费时间,比如明明很累却硬撑着“装忙碌”——反而会让人更疲惫,更空虚,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闲”,是精神上的荒芜。
想起小时候,外婆总说“手闲生是非,心闲生杂念”。那时不懂,如今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道理:人的双手动起来,才能创造价值;人的心灵有寄托,才能保持平和。太闲的日子,就像一片荒芜的土地,若不及时播种、耕耘,就会长满杂草;而适度忙碌的日子,就像一片肥沃的田野,种下热爱,就能收获充实;种下目标,就能收获成长。
现在的我,再也不会刻意追求“无所事事的闲”。周末会主动规划一点小事:去图书馆借几本书,给家里的绿植换盆土,和朋友约着去爬山;工作日下班后,会留出时间写点东西,或者学一道新菜。这些事或许微不足道,却让我的日子变得充实而有节奏——不再有“闲得发慌”的焦虑,也不再有“无所适从”的迷茫。我渐渐明白,人之所以需要“适度忙碌”,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什么,而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的秩序,保持对生活的热情,让自己在时光的流逝里,始终能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愿我们都能避开“太闲”的陷阱,找到属于自己的“适度忙碌”——不慌不忙,不疾不徐,在为热爱的事付出的过程中,收获充实与快乐;在为目标努力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毕竟,真正美好的生活,从不是“躺平”出来的,而是在适度的忙碌里,一点点经营出来的。
来源:希望遇你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