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维多利亚港畔,环球贸易广场(ICC)的玻璃幕墙反射着落日余晖;上海徐家汇,ITC 综合体的灯光点亮城市夜空;香港西沙湾,全新海岸住宅项目前人头攒动 —— 这些散落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地标背后,都镌刻着同一家企业的名字: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简称 “新地”
维多利亚港畔,环球贸易广场(ICC)的玻璃幕墙反射着落日余晖;上海徐家汇,ITC 综合体的灯光点亮城市夜空;香港西沙湾,全新海岸住宅项目前人头攒动 —— 这些散落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地标背后,都镌刻着同一家企业的名字: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简称 “新地”)。
对不少人来说,“新鸿基” 这三个字早成了 “优质物业” 的代名词。它打造的商场里藏着最潮的消费潮流,开发的住宅是中产家庭的置业首选,建造的写字楼吸引着全球巨头入驻。这家执掌着千亿资产的地产巨擘,从小小的贸易公司起步,历经六十余年风雨,不仅见证了香港的经济变迁,更成长为影响华语世界的地产标杆。
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家香港地产巨头是怎么白手起家的?它如何在波诡云谲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成为 “豪宅教父” 和 “商业地产王者”?如今手握重兵的它,又在谋划怎样的未来棋局?这背后,藏着一家家族企业穿越周期的生存智慧。
1950 年的香港,正处在战后重建的浪潮中。大批内地移民涌入,人口激增带来了旺盛的住房需求,简陋的木屋在九龙半岛随处可见。就在这年,25 岁的郭得胜带着家人从广州来到香港,揣着微薄的积蓄创办了 “鸿昌进出口公司”,做起了洋货贸易生意。
“那时候香港什么都缺,西药、颜料、橡胶制品全靠进口,做贸易能赚些钱,但总觉得不是长久之计。” 郭得胜后来在采访中回忆。他敏锐地发现,越来越多移民需要安身之所,而市面上的住房质量参差不齐,“砖头比洋货更靠谱,人总得有地方住”。
1958 年,郭得胜拉上好友李兆基、冯景禧,凑了一笔资金成立 “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正式进军地产界。“新” 取自三人名字中的谐音,“鸿基” 则寓意 “鸿图大展,基业长青”。初创时的办公室挤在中环的小阁楼里,连绘图仪都是向朋友借来的,团队只有十几个人,却凭着一股拼劲扎进了地产圈。
当时的香港地产市场还很粗放,多数开发商只懂盖楼卖楼,郭得胜却有自己的 “生意经”。他瞄准工薪阶层,在九龙、新界拿地,盖起了一个个 “村屋小区”。这些房子面积不大,但配套了简单的水电和公共空间,价格比同类物业低一成,一经推出就被抢购一空。“郭生常说,做地产要‘贴地’,知道普通人想要什么。” 早年跟随郭得胜的老员工回忆。
1963 年,三人合作拍下九龙油麻地的一块地皮,建成 “新鸿基中心”,这是他们第一个商业地产项目。没想到项目刚完工,就遇上了香港地产暴跌,房价一年内跌了三成,不少开发商濒临破产。郭得胜没有慌,反而推出 “分期付款,十年免息” 的政策,吸引了大批刚需买家,不仅熬过了危机,还赚了第一桶金。这次危机也让他定下规矩:“永远留足现金流,不做超出能力的投资”。
1972 年,香港股市迎来 “大时代”,地产公司纷纷上市融资。这时候,郭得胜与李兆基、冯景禧因发展理念不同选择分家 —— 李兆基创办恒基兆业,冯景禧专注证券业务,郭得胜则独掌新鸿基企业,并将其改组为 “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同年 7 月 14 日,新鸿基地产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每股 2.7 元,首日股价就涨到 3.8 元,募集资金达 1.6 亿港元。这笔资金成了新地扩张的 “弹药”,郭得胜一口气拍下 10 多块地皮,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香港地标的尖沙咀地块。
上市后的新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开发模式。在住宅方面,推出 “分层出售、配套先行” 的策略,在楼盘建设初期就规划好学校、商场、公交站,比如 1976 年开发的 “沙田第一城”,不仅盖了数千套住宅,还配套了商场和幼儿园,成为当时香港最大的私人住宅项目,开盘当天就卖出 80% 的单位。
在商业地产领域,郭得胜首次提出 “综合体开发” 概念。1977 年建成的 “新城市广场”,将商场、写字楼、酒店连为一体,还引入了 “主力店 + 特色铺” 的招商模式,吸引了百佳超市、嘉禾影院等首次进入新界的商户。开业当天,商场里挤得水泄不通,第一年客流量就突破千万人次,彻底激活了沙田片区的商业活力。
这一时期,郭得胜还着力培养接班人,让长子郭炳湘、次子郭炳江、三子郭炳联进入公司历练。他常对儿子们说:“地产不是一锤子买卖,要做百年生意,就得靠信誉。” 在他的带领下,新地以 “质量过硬、配套完善、服务贴心” 著称,到 1979 年,公司市值已从上市时的 5 亿港元飙升至 50 亿港元,稳居香港地产界前列。
1980 年,郭得胜因病去世,长子郭炳湘接任董事局主席,郭炳江、郭炳联分别负责地产开发和财务投资,“三兄弟共治” 的时代开启。此时的香港地产正值黄金期,新地凭借扎实的根基,开启了 “地标建造计划”。
1985 年,新地斥资 20 亿港元拍下中环金融街地块,计划打造香港最高的写字楼。为了这个项目,三兄弟亲自带队考察全球地标建筑,最终确定采用 “玻璃幕墙 + 钢结构” 的设计,还创新性地在大楼内设置了 “空中大堂”。1998 年,高 39 层的国际金融中心(IFC)一期落成,成为香港金融中心的新象征,汇丰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国际巨头纷纷入驻,租金高达每平方呎 80 港元,创下当时香港纪录。
紧接着,新地又拿下九龙站地块,打造环球贸易广场(ICC)。这座高 484 米的建筑耗时 8 年建成,2011 年竣工时不仅是香港第一高楼,还拥有全球最高的酒店大堂和观景台。如今,ICC 的平均出租率常年保持在 92% 以上,成为西九龙商业区的核心引擎。
在住宅领域,新地奠定了 “豪宅教父” 的地位。1994 年推出的 “浅水湾道 129 号”,每套别墅售价超 1 亿港元,却吸引了李嘉诚、李兆基等富豪争相购买;2004 年开发的 “凯旋门”,以独特的弧形设计成为维多利亚港畔的标志性住宅,顶层复式单位售价高达每平方呎 4 万港元,至今仍是香港豪宅的标杆。
这一时期,新地还开始布局商业零售运营,成立 “新鸿基旗下商场管理公司”,推出 “APM”“MOKO” 等特色商场品牌。2005 年开业的旺角 APM,打破传统商场营业时间,延长至凌晨 2 点,精准抓住年轻消费群体,第一年营业额就突破 10 亿港元,成为香港 “夜经济” 的代表。
到 2000 年,新地的市值已突破 1000 亿港元,拥有香港近 10% 的商业物业,掌控着 12 个大型住宅项目,成为名副其实的 “香港地产一哥”。
1992 年,邓小平南巡后,内地房地产市场开始起步。郭氏兄弟敏锐地嗅到机遇,成立 “新鸿基地产(中国)有限公司”,率先进入内地市场。与其他开发商 “广撒网” 不同,新地坚持 “聚焦核心城市、深耕重点区域” 的策略,首选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
1994 年,新地与上海陆家嘴集团合作,拿下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地块,打造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 IFC)。这个总投资超 200 亿元的项目,包含两座写字楼、一座酒店和一个高端商场,2010 年建成后成为上海的新地标,上海国金中心商场引入了 LV、Gucci 等近 200 个奢侈品牌,每年营业额稳居上海商场前列。
在北京,新地于 2001 年拿下朝阳区地块,开发 “北京 apm” 商场。项目精准定位年轻客群,引入 H&M、ZARA 等快时尚品牌和特色餐饮,开业后迅速成为王府井商圈的新热点,日均客流量超 10 万人次。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不少外资开发商撤离内地,新地却逆势加码。在广州,斥资 150 亿元打造 “天环广场”,采用独特的 “双鲤鱼” 造型,引入苹果旗舰店等首次进入华南的品牌;在苏州,开发 “湖滨四季” 别墅项目,凭借优质的湖景资源和物业服务,成为长三角高端住宅的典范,2025 年推出的第 2 期独栋别墅市场反应热烈,为新地贡献了可观的合约销售额。
到 2010 年,新地已在内地 10 个核心城市布局了 30 多个项目,涵盖住宅、商业、酒店等多种业态,内地业务收入占比从最初的 5% 提升至 25%,成功实现了 “香港 + 内地” 的双轮驱动。
2010 年,新地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家族变动,郭氏三兄弟因股权分配问题产生分歧,最终郭炳湘退出董事局,郭炳江、郭炳联分别担任联席主席和副主席。这次变动虽引发市场担忧,但新地凭借稳健的经营和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保持了发展的稳定性。
2014 年,郭炳江因涉嫌贿赂被判刑,新地进入 “郭炳联独掌” 时代。他上任后提出 “聚焦核心、优化资产” 的战略,一方面出售非核心城市的项目,回笼资金超 200 亿港元;另一方面加大对香港和内地一线城市的投入,重点发展综合业态。
在香港,新地打造了多个标杆综合项目。2022 年推出的西沙湾大型综合项目,融合了住宅、商业、运动综合体等多种业态,其中运动商业综合体西沙 GO PARK 自 2025 年初开幕以来已接待超两百万人次访客,率先推出的住宅期数认购率创下近年新高,充分证明了市场对新地品牌的信任。2025 年,新地还计划推售启德天玺・天和天玺・海两个项目的第 2 期现楼,以及西沙湾发展项目第 2A 期、第 2B 期等多个住宅项目,持续深耕香港市场。
在商业地产运营上,新地不断创新。2025 年下半年即将分阶段开业的观塘 Scramble Hill 商场,以东京涉谷地标为灵感,打造多元活力的时尚生活空间,不仅设有 15,000 呎的宠物友善空中花园,还引入了部分首次落户香港的商户,更计划兴建连接港铁牛头角站的全天候行人天桥,提升项目通达性。启德天玺・天的基座商场 “天玺・天 Mall” 也将于 2025 年第四季度分期开业,进一步完善新地在香港的商业布局。
近年来,新地加速向 “绿色地产 + 多元服务” 转型。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新地取得了亮眼成绩:2025 年 MSCI ESG 评级提升至 AA 级,ICC 成为亚洲首个荣获 “LEED v5.0 既有建筑︰营运与维护” 铂金级认证的建筑物。为推动低碳发展,新地在香港的物业及建筑工地安装了约两万块太阳能板,组成全港最庞大的太阳能发电网络,还与合营伙伴建成了本港首个建于堆填区上的私人太阳能发电场。在交通领域,新地已在全港 18 区安装近 100 个电动车特快充电装置,使用率极高,深受电动车车主欢迎。
在内地市场,新地的绿色建筑同样走在前列。上海大型项目 ITC 第三期的 B 座办公大楼在 WELL 和 LEED 中均取得最高级别的铂金级预认证,满足了企业租户对建筑规格和绿色标准的严格要求,该期项目包括 B 座办公大楼、旗舰商场 ITC Maison 和上海徐家汇中心安达仕酒店将于 2025 年底前完工,进一步巩固新地在上海的市场地位。
除了地产主业,新地还布局了科技、教育等多元领域。旗下新阅会的年度重点活动 “新地齐读好书” 自 2008 年推出以来,已惠及超过 30,000 名中、小学生。2025 年的活动聚焦人工智能与航天科技,不仅赞助 1,000 名基层学生到书展并提供购书津贴,还设置了 “太空舱” 互动游戏及 “模拟火箭发射场” VR 体验,寓教于乐地激发青少年对 STEM 领域的兴趣。这种多元化的社会参与,既提升了品牌形象,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尽管 2025 年香港经济环境充满挑战,但新地凭借多元化的物业投资组合和扎实的运营能力,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在香港,写字楼组合受惠于 “升级搬迁” 的市场趋势,国际金融中心(IFC)和环球贸易广场(ICC)的平均出租率达到 92%;商场板块通过优化租户组合和提升服务,维持了高出租率,多个新项目的筹备开业更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
内地市场同样表现亮眼。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新地在内地未入账的合约销售额达 81 亿元人民币,预计大部分将于下个财政年度确认入账。物业投资方面,内地主要商场通过优化服务和租户组合,有效提升了客流量和消费;写字楼组合凭借卓越的建筑标准、便捷的交通配套和完善的综合设施,继续受惠于升级搬迁趋势,保持了强劲的竞争力。
从财务数据看,新地始终保持着行业领先的财务稳健性。截至 2024 年底,公司总资产超过 7000 亿港元,净负债率低于 2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手持现金及短期投资超 1000 亿港元,为应对市场波动提供了充足的 “弹药”。在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中,新地长期被视为 “防御性蓝筹”,深受机构投资者青睐。
新地能在六十余年的发展中屹立不倒,核心在于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首先是 **“地标 + 民生” 的双轨产品体系 **。新地既擅长打造 ICC、IFC 这样的高端地标项目,巩固品牌影响力;又深耕刚需住宅和社区商业,比如西沙湾住宅、观塘 Scramble Hill 商场等,保证现金流稳定。这种 “高低搭配” 的产品结构,让新地既能享受高端市场的溢价,又能抵御行业下行风险。
其次是 **“长期主义 + 精准研判” 的投资策略 **。新地从不追风口,而是坚持长期布局。在拿地方面,聚焦香港西九龙、上海徐家汇等核心区位,这些地块随着城市发展持续升值;在产品打造上,提前预判市场需求,比如早在十年前就布局绿色建筑,如今正好契合全球低碳趋势,ICC 等项目的绿色认证成为吸引租户的重要筹码。
再次是 **“全链条 + 精细化” 的运营能力 **。从拿地、设计、建设到招商、管理,新地实现了全链条掌控。在商场运营上,能根据不同区域的消费特点调整租户组合,比如旺角 APM 主打年轻潮流,中环 IFC 商场聚焦高端奢侈;在物业管理上,推出 “24 小时响应”“定制化服务” 等特色举措,旗下物业的续租率常年保持在 85% 以上。
最后是 **“品牌信誉 + 社会责任” 的无形资产 **。六十余年的发展中,新地从未出现过重大质量问题,“买新地房,放心” 成为市场共识。同时,通过 “新地齐读好书” 等公益活动和绿色发展举措,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这种品牌溢价是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
不过,新地也面临着不少时代挑战。最突出的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在香港,恒基兆业、长实集团等老牌对手步步紧逼;在内地,万科、保利等房企加速高端化转型,与新地在核心城市展开直接竞争。2024 年,新地内地住宅项目的去化率较上年下降 5 个百分点,显示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其次是政策调控的不确定性。无论是香港的楼市调控政策,还是内地的房地产市场监管,都对新地的发展产生影响。2025 年香港出台的 “额外印花税” 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宅市场的活跃度,给新地的高端住宅销售带来压力。
再次是家族传承与职业经理人的平衡难题。作为家族企业,新地虽已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但核心决策权仍掌握在郭氏家族手中。如何在保持家族控制力的同时,充分发挥职业经理人的专业能力,避免因家族内部问题影响企业发展,是新地需要持续应对的挑战。
新地已经勾勒出清晰的未来十年蓝图:到 2030 年,实现内地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 40%,绿色建筑项目占比达到 100%;到 2035 年,成为 “全球领先的绿色生活服务商”,业务覆盖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科技服务等多个领域,海外市场收入占比突破 15%。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地提出了 “三聚焦三升级” 战略:
聚焦湾区核心:重点布局粤港澳大湾区,深化香港西九龙、深圳前海、广州天河等核心板块的投资。到 2030 年,在大湾区的投资规模突破 3000 亿港元,打造 10 个超大型综合项目。
聚焦绿色发展:加大绿色建筑和低碳技术的投入,设立 200 亿港元的绿色发展基金,用于太阳能发电、零碳园区建设等领域。到 2030 年,实现旗下所有自营物业碳中和,电动车充电装置数量翻倍至 200 个。
聚焦服务升级:从 “物业开发商” 向 “生活服务商” 转型,整合商业运营、物业管理、科技服务等资源,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到 2030 年,服务客户数量突破 100 万人。
升级产品体系:推出 “智慧社区”“健康住宅” 等新型产品,融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居住和办公体验。在商场运营中引入元宇宙技术,打造 “线上 + 线下” 融合的消费场景。
升级科技能力:成立科技子公司,专注于房地产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租户组合,利用 AI 提升物业管理效率。到 2027 年,科技投入占比达到营业收入的 3%。
升级国际布局:在东南亚、欧洲等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重点投资核心城市的商业地产项目,借助 “一带一路” 倡议拓展海外市场。2026 年,计划在新加坡、伦敦各落地一个标志性项目。
湾区综合开发领域:在香港,新地正全力打造西九龙综合枢纽,将即将交付的 IGC 写字楼、西九文化区的艺术广场大楼项目,与已落成的 ICC 和酒店连为一体,形成总楼面面积逾 700 万平方呎的商业、旅游、零售、艺术与文化枢纽,巩固西九龙作为香港另一个核心商业区(CBD)的地位。在内地,加快上海 ITC 三期、广州天环广场二期等项目的建设,深化在长三角、珠三角的布局。
绿色低碳领域:除了持续扩大太阳能发电网络和电动车充电设施,新地还计划开发 “零碳社区” 项目,整合光伏建筑、地源热泵、雨水收集等技术,打造绿色生活样板。同时,开发 “碳资产运营平台”,为企业提供碳核算、碳交易等服务,抓住全球碳市场发展机遇。
科技与消费融合领域:在旗下商场引入更多科技元素,比如在 Scramble Hill、天玺・天 Mall 等新项目中设置智能导购、VR 试衣等设施,提升消费体验。同时,联合科技企业设立 “地产科技基金”,投资智慧停车、智能安防等领域的初创企业,构建科技 + 地产的生态体系。
新地的成功,首先在于精准的战略定位和长期主义的坚守。从初创期瞄准工薪阶层住房需求,到扩张期聚焦地标综合体,再到转型期布局绿色低碳,新地始终能精准把握市场趋势,且从不追求短期利益。比如在香港西九龙的布局,从拿地到形成综合枢纽耗时近 20 年,期间经历多次市场波动,但新地始终坚持投入,最终收获了城市发展的红利。这种 “不赚快钱、只做长事” 的定位,让新地穿越了多轮地产周期。
“品质是新地的生命线”,这是郭得胜留下的家训,也是新地六十余年不变的坚持。在建筑质量上,新地制定了远超行业标准的内控体系,比如混凝土强度比标准高 20%,防水工程进行三次闭水试验;在细节设计上,小到住宅的窗台高度、商场的扶手间距,都经过反复测算,确保实用性和舒适性。上海 ITC 三期为了获得 WELL 和 LEED 双铂金认证,在通风、采光、材料选择等方面投入额外成本,虽短期增加了开支,却为长期运营奠定了基础。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成就了新地的品牌口碑。
新地是少数能实现房地产全链条掌控的企业之一。从拿地阶段的市场研判,到设计阶段的需求调研,再到建设阶段的质量管控,最后到运营阶段的服务升级,每个环节都由专业团队负责。在商场运营中,新地甚至能做到 “千人千面” 的精准营销,通过分析顾客消费数据,为不同客群推送个性化优惠;在物业管理中,推出 “一站式服务平台”,业主通过手机就能解决维修、缴费等问题。这种全链条、精细化的运营能力,让新地的物业增值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永远保留足够的现金”,这是郭得胜定下的铁律,也成为新地穿越危机的关键。在行业景气时,新地从不盲目扩张,负债率始终控制在 30% 以下;在行业下行时,手握充足现金的新地反而能逆势抄底。2008 年金融危机、2020 年疫情期间,新地都凭借强劲的现金流收购优质资产,扩大市场份额。这种 “保守” 的财务策略,看似错失了一些短期机会,却让新地在六十余年的发展中从未出现资金链问题,成为行业的 “压舱石”。
新地的品牌价值,不仅在于优质的物业,更在于六十余年积累的信誉。无论是对业主的承诺,还是对租户的保障,新地都说到做到。比如早年承诺的 “十年保修” 服务,即使成本增加也从未缩水。同时,新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 “新地齐读好书” 活动助力教育发展,通过绿色建筑推动低碳转型。这种将企业发展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理念,让新地的品牌深入人心,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壁垒。
从 1958 年的小公司,到如今的千亿地产巨擘,新鸿基地产用六十余年的发展,书写了一段家族企业的长青传奇。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精准的战略定位、极致的品质追求、精细的运营管理、稳健的财务策略、深厚的品牌积淀,这五大密码共同铸就了新地的辉煌。
当然,新地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政策调控等诸多挑战,但从其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只要能坚守 “品质、信誉、稳健” 的初心,继续拥抱绿色发展、科技融合的时代趋势,就一定能在未来的市场中持续领跑。
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新地有望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续写新的传奇。就像郭炳联在公司六十周年庆典上说的:“我们做的不是一砖一瓦的生意,而是建造城市、服务生活的事业。只要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坚守初心,新地的故事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来源:考研直通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