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六点半,掀开被子喊娃起床,他一骨碌翻身,把头埋进枕头里,像只缩进壳里的乌龟。
感谢大家观看本篇文章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早上六点半,掀开被子喊娃起床,他一骨碌翻身,把头埋进枕头里,像只缩进壳里的乌龟。
你连拉带拽把他弄到书桌前,人是坐下了,可眼神空洞,手指却在桌子底下偷偷摸手机。
你刚想发火,门“砰”地一声被反锁,里面传来一句:“你打死我,我也不会去学校!”
那一刻,血压瞬间飙到180。
你心里翻江倒海:“这孩子怎么了?天天玩手机、不写作业、逃课,是不是彻底废了?”
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小时候太惯着他?是不是该早点打一顿?
可你有没有想过——
**他不是变坏了,而是快“窒息”了?**
**他的“躺平”,不是懒,也不是叛逆,而是一次次求救失败后,最后的自我保护?**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宁愿被骂“废物”,也不愿踏进校门?
这不是个例。
在河南郑州,一个14岁的男孩连续三个月不去学校,每天躲在房间里打游戏、刷短视频。
妈妈崩溃求助:“我说啥他都不听,我说‘你要再这样下去,以后连饭都吃不上’,他就冷笑:‘那我宁可饿死。’”
在北京,有个重点中学的女生,成绩一直前五,突然有一天撕掉所有课本,冲妈妈吼:“你们要的是分数,不是我!”
然后整整半年没再踏入教室。
这些孩子,真的“堕落”了吗?
他们明明曾经努力过、挣扎过、试图融入规则。
可当他们的声音一次次被忽略,情绪一次次被否定,他们终于学会了——
**沉默,是最安全的反抗。**
**不学习,是唯一能夺回一点点掌控感的方式。**
别再说“我们当年吃野菜都坚持上学”,时代早就变了!
你可能会说:“我们小时候哪有这么多事?风吹日晒照样走几里路上学,哪像现在的孩子,娇气得跟豆芽菜似的。”
但你想过没有——
**过去的孩子累的是身体,现在的孩子压垮的是心。**
以前的童年是什么样?
放学抓知了、跳皮筋、下河摸鱼,老师最多留两页作业。
而现在呢?
早上七点前到校,晚上八点才能回家,周末排满补习班,连上厕所都要掐时间。
更可怕的是——
**他们连表达痛苦的权利都没有。**
有个初中生跟我说:“我妈说我压力大?她笑死了,说‘你才多大点事儿,我们单位加班到凌晨都没人哭’。”
你看,在很多家长眼里,孩子的痛苦,根本不叫痛苦。
你说“老师当众骂我,我觉得羞耻”,父母回你一句:“那是你先错了!”
你说“同学孤立我,我不想去了”,爸妈立刻训斥:“你怎么就不能好好相处?”
久而久之,孩子明白了:
**说出来=被指责,不如不说。**
**反抗=更严厉的管控,不如装死。**
于是,“厌学”就成了唯一的出口。
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自主权”被一点点榨干了
你知道吗?
每一个“躺平”的孩子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全权代理”的家庭。
什么叫“全权代理”?
就是从几点起床、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餐,到报哪个兴趣班、先写哪科作业,全部由家长说了算。
就像一台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每天按指令运转。
可问题是——
**人不是机器,孩子也不是你的复制品。**
我认识一个妈妈,给孩子报了四个培训班:周六上午英语、下午钢琴;周日上午数学、下午绘画。
孩子哭着说想在家拼乐高,她说:“乐高能加分吗?能考重点吗?”
结果不到半年,孩子开始抗拒出门,后来直接拒绝上学。
直到心理医生告诉她一句话,她才醒悟:
**“你不是在培养孩子,你是在消灭他的生命力。”**
学校也在无形中“帮凶”。
统一发型、统一校服、统一作业顺序、统一课间活动……
甚至连喝水都要打报告。
一个小学生曾问我:“叔叔,你觉得课间十分钟够干嘛?”
我随口说:“放松一下呗。”
他苦笑:“我们老师说了,课间只能上厕所和喝水,不能聊天,不能跑跳,不然就叫家长。”
你能想象吗?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每天像犯人一样被监控行为,连最基本的自由呼吸都被限制。
长期处在这种“双重压制”下——
家里不能表达,学校不敢发声。
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把自己“关机”。
“躺平”不是退缩,而是一种心理学上的“退行”
这个词听起来专业,其实很简单。
**“退行”就是人在极度压力下,本能地退回更原始的状态来保命。
比如成年人崩溃时会嚎啕大哭,像个婴儿;
抑郁症患者会长时间躺着不动,仿佛回到母体。
孩子的“厌学”,本质上也是这样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既然我无法掌控生活,那就干脆停止参与。**
这不是软弱,而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说:
“我已经撑不住了,请给我一点空间喘口气。”
可惜,大多数家长听到的却是:“这孩子没出息!”
然后加倍施压:“你越不想学,我越要逼你!”
结果呢?
孩子的心门越关越紧,有的甚至发展成抑郁、自残、休学、辍学……
破局只有两步:松绑 + 共情
别急着找名师、报特训营、送封闭学校。
真正能救孩子的,从来都不是外界的手段,而是父母的态度转变。
第一步:松绑——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很多家长怕“一放就乱”,总觉得孩子一旦自由,就会沉迷游戏、荒废学业。
但心理学研究早就证明:
**人只有在感到“我能做主”的时候,才会真正产生动力。**
举个例子:
同样是写作业,你是命令式地说:“现在必须写数学!”
还是温和地问:“你想先做数学还是语文?是现在写,还是吃完水果再写?”
前者让孩子觉得“我又被控制了”,后者则让他感受到:“我的意见被尊重了。”
别小看这一点点差别。
它传递的信息完全不同——
一个是“你不行,我来替你决定”,
一个是“我相信你能安排好自己”。
从穿什么衣服、几点睡觉,到周末怎么安排、要不要继续上某个兴趣班,都可以试着让孩子参与决策。
哪怕他一开始选错了,也不要马上纠正。
允许试错,才是成长的开始。
有一位爸爸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以前他严格规定儿子每天只能玩30分钟手机,结果孩子总偷偷玩,父子关系越来越僵。
后来他放手说:“这个月你自己安排使用时间,只要作业完成、不影响作息就行。”
结果你猜怎么着?
孩子前三天确实玩多了,但从第四天开始,反而主动减少了游戏时间,还制定了“每日计划表”。
因为他发现——
**当父母信任我时,我也想做个值得信赖的人。**
第二步:共情——先接住情绪,再解决问题
孩子抱怨:“老师偏心!从来不让我回答问题!”
你会怎么说?
A. “那你上课认真听了吗?是不是表现不够积极?”
B. “哎呀,被忽视的感觉一定很难受吧?换我我也委屈。”
选A的家长,其实在否定孩子的感受;
选B的家长,才是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内心。
记住:
**孩子不需要你马上给答案,他需要的是被看见、被理解。**
下次他说“我不想去学校”,别急着讲道理,先问问:
“是不是学校发生了什么事?”
“你最近是不是特别累?”
“有没有谁让你觉得不舒服?”
哪怕他什么都不说,只要你表现出“我在乎你的感受”,他就已经感觉到安全了。
有位妈妈告诉我:
她女儿有段时间天天哭着不去上学,她一开始也急,后来换成每天放学牵着手问:“今天有没有一件开心的事?”
起初孩子摇头,一个月后,终于说出真相:同桌联合全班孤立她。
妈妈没有立刻找老师兴师问罪,而是抱着她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孤单,但这不是你的错。”
那一晚,女儿抱着她哭了好久。
再后来,母女俩一起想办法应对校园冷暴力,孩子慢慢恢复了笑容。
真正的教育,是帮孩子成为他自己
我们总以为,养育就是管教、纠正、塑造。
可真正的养育,其实是**守护**。
守护他的好奇心,守护他的选择权,守护他对生活的热情。
有个比喻说得特别好:
**养孩子就像种一棵树。**
你不能把它绑在木桩上强行拉直,那样只会让它扭曲变形。
你要做的,是提供阳光、水分和土壤,然后静静等待它按照自己的姿态生长。
那些看起来“歪一点”的枝条,也许正是它对抗风雨的方式。
那些暂时停摆的日子,或许正是它积蓄力量的过程。
当你放下“必须优秀”的执念,
当你不再用“为你好”去绑架他的选择,
你会发现——
**孩子比你想象中更懂得向上生长。**
他们会自己调整作息,
会主动规划学习进度,
会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
因为他们终于相信:
这个世界,有人愿意听我说话,
我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被爱。
下次看到孩子“摆烂”,请先停下来问一句:他多久没做自己了?
不要再轻易说出“你怎么这么懒”“你对得起谁”这样的话。
每一句责骂,都在把他推得更远。
请记住:
**一个孩子愿意放弃前途也要“躺平”,说明他已经痛苦到无法承受。**
这不是堕落,这是呼救。
不是逃避,是自救。
作为父母,最难的不是教会孩子考高分,
而是能在他沉默时读懂他的悲伤,
在他退缩时给他一个拥抱,
在他说“我不行”的时候,坚定地说一句:
“没关系,我陪你。”
当你愿意蹲下来,平视他的眼睛,
你会发现——
那个你以为“废了”的孩子,
其实一直在等你,
等你看见真实的他,
等你拉他一把,
等你告诉他:
**“你可以不用完美,但一定要快乐。”**
写在最后:**
如果你家也有个“厌学”的孩子,
请别急着送特训营、找心理医生、换学校转班。
先试试这两件事:
1. **每天留15分钟,专心听他说学校的事,不打断、不评判。**
2. **本周内,让他自己决定一件事——哪怕是选晚饭吃什么。**
小小的改变,可能就是破冰的第一步。
毕竟,孩子从来不怕苦,
他怕的是——
**明明那么努力了,却依然不被理解;
明明那么痛了,却还要假装坚强。*
这一代孩子的战场,不在成绩单上,
而在他们看不见的心理暗流里。
而我们能做的,
就是在风暴中,
为他们点亮一盏灯。
别等心门焊死才后悔,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以上内容由AI搜集并生成,仅供参考
来源:夕阳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