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咱现在用5G刷视频,尤其是4K那种超高清的,点进去基本不用等,进度条“唰”一下就到底;可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去美国出差,说在曼哈顿那种市中心,连5G看普通高清视频都得盯着转圈的加载图标叹气,有时候卡得实在不行,还得切回4G用。
你有没有发现,咱现在用5G刷视频,尤其是4K那种超高清的,点进去基本不用等,进度条“唰”一下就到底;可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去美国出差,说在曼哈顿那种市中心,连5G看普通高清视频都得盯着转圈的加载图标叹气,有时候卡得实在不行,还得切回4G用。
这真不是他手机的问题,你可能没注意,之前有份全球5G速率报告里的数据,把这种差距说得特明白:咱国内5G平均下行速率能到301Mbps,美国才64Mbps,差了快5倍。换算成咱日常用的场景更直观——同样下一部2GB的电影,咱这边1分钟不到就能存进手机,随时能看;美国那边得耐着性子等5分钟,中途要是信号再波动一下,还得重新开始,别提多闹心了。
而且不只是慢,稳定性的差距更明显。就说上海郊区那些种草莓的农户,人家在大棚里用5G直播采摘,塑料薄膜、枝叶挡着也不影响,镜头里的草莓看得清清楚楚,弹幕还能实时跟观众互动;可美国中西部的农场主,想靠5G远程看灌溉设备的数据,经常得开车跑到山顶上,才能勉强搜到点5G信号,稍微往山下走两步,信号就没了。
都是5G,为啥体验差这么多?其实答案藏在看不见的“信号密码”里,跟咱选的“频谱”有大关系……
来源:科普小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