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领奖台上,张本智和的表情几乎没有变化。 当铜牌挂上脖颈时,他的嘴角没有一丝笑容,与其他几名日本队员的兴奋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幕被摄像机清晰地记录下来,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比赛可以输,团队不能丢。 张本智和亚锦赛后的发言,却让人看到了一个乒乓球明星的自我修养——全篇都是“我”。
站在领奖台上,张本智和的表情几乎没有变化。 当铜牌挂上脖颈时,他的嘴角没有一丝笑容,与其他几名日本队员的兴奋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幕被摄像机清晰地记录下来,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2025年印度亚锦赛,日本男团获得铜牌后,张本智和在社交媒体发文感谢支持,但细心的网友发现,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我”而不是“我们”。 他表示:“下次无论是单打还是团体赛,为了能复仇,我只能变得更强”,并强调“我会再次努力的”。
张本智和的赛后感言首先感谢了团队获得铜牌,但迅速话锋一转,表达了对半决赛失利的遗憾。 他最引人关注的说法是:“下次无论是单打还是团体赛,为了能复仇,我只能变得更强”。
通篇发言中,张本智和频繁使用“我”作为主语,完全未提及如何与团队共同进步。 这种单打独斗的心态与团队运动的精神背道而驰。
更值得玩味的是,他立即将目光投向个人赛事:“为了明天的T联赛,以及接下来的欧洲的三站比赛,我会再次努力的! ”这种迅速从团队成就转向个人规划的做法,引发了不少批评。
与张本智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队友们的发言。 18岁的小将松岛辉空表达了对团队成绩的喜悦:“我回到日本啦! 这次是第一次拿到铜牌,而且还赢了世界排名第一的选手,特别开心! ”
虽然松岛也提到“下次我会努力复仇的”,但他的喜悦明显源于团队取得的成绩,而非个人表现。他特别强调了“第一次拿到铜牌”的集体荣誉感。
户上隼辅则直接调侃奖牌本身:“从亚洲锦标赛回国啦! 谢谢大家的支持时隔数年,有幸与优秀的队友们一同奋战获得了铜牌。 不过话说回来,这奖牌有点薄啊。 ”
户上的发言既表达了与队友共同奋战的团队意识,又以幽默方式化解了只获得铜牌的遗憾。
篠塚大登展现出更为务实的态度:“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 没能够抓住机会,真的很懊悔,不过距离伦敦球挑也没几天了,我会好好调整状态去迎接的。 ”三位队员的发言均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团队意识,而张本智和的发言则完全聚焦于个人复仇和自我提升。
张本智和在亚锦赛半决赛中的行为同样引人关注。 在与王楚钦的关键比赛期间,他以“衣物不适”为由离场4分钟,被裁判黄牌警告。
在颁奖仪式上,当中国国歌奏响时,作为华裔球员的张本智和被拍到窃窃私语,表现得不够尊重。 这一行为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后,引发了广泛批评。
即使在2024年亚锦赛男单夺冠后,张本智和的表现也备受争议。 他模仿樊振东在巴黎奥运会的庆祝动作,被许多中国球迷视为对中国选手的不尊重。
日本乒乓球名将水谷隼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队之所以强大,靠的并不是技术,而是队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他将日本队的失败归因于“队员之间的配合还远远达不到紧密有序的程度”,并强调“反观中国队,即使在落后之时,队员们仍然能够相互激励,保持强大的自信心。 ”
从技术统计来看,张本智和在本次亚锦赛的表现可圈可点。他对阵韩国选手安宰贤时,摆脱了历史交手3胜6负的劣势,以两个3-0的完胜实现复仇。
在四分之一决赛中,张本智和一人独得两分,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将日本队送进四强。 他的逆旋转发球让安宰贤吃尽了苦头,关键分处理也比以往沉稳许多。
然而技术的成熟并没有带来团队意识的提升。 2024年巴黎奥运会后,日本媒体曾猛烈批评张本智和“缺乏斗志,动作消极,等待对方失误”。
特别是在日本男团被瑞典队逆转淘汰后,张本智和甚至表示:“如果死能让事情容易一些的话,我宁愿死,都不想有这样的感受。 ”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情绪表达,与运动员应有的职业精神相去甚远。
张本智和的个人主义倾向可能与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有关。 有分析认为,张本智和一家加入日本籍的选择,本身就是一场“命运豪赌”。
他的父亲张宇(后改名张本宇)将儿子推向了“不光要表现自己,更要表现给日本”的压力绝境。 在这种环境下,张本智和可能形成了过度强调个人成就的心态。
日本乒乓球界长期以来存在的“王牌意识”也难辞其咎。 前日本名将指出,日本男团“全队的态度很消极没有一点斗志”,过度依赖张本智和个人。
水谷隼曾直言不讳地指出:“相较于中国队深厚的集体主义精神,日本乒乓球队在个人主义的道路上走得更为远了些。 队员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与默契,导致在关键时刻无法统一行动。 ”
张本智和的赛场技术毋庸置疑,但他的团队意识却令人担忧。 领奖台上,其他日本队员正在欢笑合影,而张本智和却独自调整着奖牌的位置——那个瞬间被相机定格,仿佛是他与团队关系的隐喻。
个人能力与团队荣誉,究竟哪个更能定义一名运动员的成功? 张本智和的个人主义发言,是否代表了当代职业运动员普遍面临的认同困境?
来源:梦格林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