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五点半,天还没全亮,山雾缭绕。李春梅已经喂完猪食,正麻利地将一筐筐刚采摘的鲜嫩竹笋搬上三轮车。手机震动,是县里民宿老板娘发来的订单:“春梅姐,今天再送二十斤笋来,客人说从来没吃过这么清甜的笋。”
清晨五点半,天还没全亮,山雾缭绕。李春梅已经喂完猪食,正麻利地将一筐筐刚采摘的鲜嫩竹笋搬上三轮车。手机震动,是县里民宿老板娘发来的订单:“春梅姐,今天再送二十斤笋来,客人说从来没吃过这么清甜的笋。”
她用手背擦了擦额角的汗,笑了。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真好。
几年前,李春梅还是村里人眼中“祥林嫂”式的苦命人——丈夫在城里工地摔伤了腰,失去劳动能力被送回来,女儿正要上大学,全家重担一下子压在她肩上。
“那时候,村里人看我眼神都带一
一着怜悯,好像我这辈子完了。”李春梅说。
转机来自村里组织的电商培训。镇上的年轻干部小陈手把手教她们这些“零基础”的妇女用手机拍短视频,记录山货的生长过程。李春梅第一个报名,从开关机学起。
“我老公当初还骂我,说四十多岁的人学什么电脑,不如多锄两亩地。”她笑着说,“可现在,他帮我打包发货比谁都积极。”
在李春梅的带领下,村里十几个妇女成立了“山妹子合作社”,把笋干、土鸡蛋、山野菜通过直播卖到全国。去年一年,合作社营业额突破了五十万。
“以前总觉得‘留守妇女’就是苦哈哈的代名词,现在我们忙得连哭的时间都没有。”合作社最年轻的成员、28岁的周小雨笑着说。她曾在城里做销售,婆婆生病后被迫回村,本以为人生就此黯淡,却在这里找到新天地。
“城里
人追求‘土味’,我们这就把最土的变成最潮的。”周小雨负责策划,给产品设计出充满山野趣味的包装,让山货价值翻了几番。
合作社的日常充满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清晨,她们是田间地头的农妇;白天,是严谨的质量检测员;晚上,则化身手机屏幕前侃侃而谈的主播。
村东头的赵阿姨,五十三岁,最初连智能机都不会用,现在已是合作社的“直播明星”。她操着带浓重口音的普通话,直播挖笋、晒笋干,粉丝爱极了她憨厚的笑容,称她“笋阿姨”。
“我儿子在城里看到我直播,打电话说,‘妈,你比我会赚钱’。”赵阿姨眼里有光,“活一辈子,第一次觉得自己这么有用。”
合作社的墙上,挂着她们手写的口号:“靠山吃山,靠己吃一辈子。”
这些女人的变化,悄然改变着整个村庄。
男人们的态度,从最初的不屑一顾,变为积极支持。有的主动承担家务,让妻子专心经营;有的加入合作社,负责运输和重体力活。
村支书坦言,这些妇女解决的不仅是自家生计,还盘活了山村经济,“她们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也有希望。”
当然,路并不平坦。她们要兼顾家庭与事业,平衡传统角色与新身份。有人因家人反对一度退出,有人在面对恶意差评时偷偷哭泣。
但她们彼此支撑着走了过来。合作社成了她们的另一个家,在这里,她们分享的不仅是生意,还有生活的酸甜苦辣。谁家孩子病了,大家轮流帮忙照顾;谁遇到困难,集体出谋划策。
傍晚,合作社的小院里,女人们一边麻利地打包山货,一边聊着家长里短,笑声回荡在山谷间。
李春梅望着姐妹们,感慨道:“以前总觉得自己是被留下的,现在明白了,我们是留下来的。守住这片山,守住这个家,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山还是那座山,人却已不是从前那个人。当标签被撕下,当定义被改写,这些小山村里的女人,用柔软而坚韧的力量,活成了自己的靠山,也成了这座大山的依靠。
她们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农村女性的缩影——不需要被定义,只需要被看见。
--
来源:云在飘6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