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霞浦一个村子,二姑把最后一只母鸡卖了,换来一张去县城养老院的车票,车票背面写着:床位费八百,饭钱另算。
“养老”两个字,在城里是热搜,在村里是哭声。
福建霞浦一个村子,二姑把最后一只母鸡卖了,换来一张去县城养老院的车票,车票背面写着:床位费八百,饭钱另算。
她儿子在电话里吼:“你去那儿,别人以为我不孝!
”二姑回一句:“孝能当医保?
”电话挂断,鸡叫也停了。
大姑姐那边更热闹。
后老伴儿带着仨孙子进门,彩礼欠条还揣在兜里,红纸褪成粉。
她白天给继孙女扎辫子,晚上给婆婆擦身,抽空串珠子,一串三分钱,串得眼发直。
村里新来了调解员,说彩礼能按比例退,她苦笑:“退回来也得先给老人买药,谁给我退时间?
”
有人把希望押给“医养结合”试点,床位空着三成,护工却只会说“再等等”。
政策补贴每月三百,够买尿不湿,不够买尊严。
串珠子的中介换了个马甲,叫“乡村振兴灵活就业平台”,群里天天发“直播带货训练营”,学费一千二,包教包会。
赌姐报了名,第一天就翻车:镜头里她的手抖得像筛糠,珠子撒了一地,弹幕飞过——“这手速,养老钱得串到下辈子。
”
最扎心的是时间银行。
宣传画写着“今天存一小时,明天换别人帮你”,可真到登记那天,排队的大多是五十岁给八十岁存,自己兜里却空得响。
工作人员解释:“等您七十,就能支取。
”五十岁的大姐当场急眼:“我怕我活不到账到期。
”
说到底,村子里的养老像一场没有裁判的接力,谁接棒谁崴脚。
政策文件厚厚一沓,落到炕头只剩一句“自筹资金”。
有人把最后的赌注押给远方的女儿,女儿在视频里哭:“妈,我房租都押一付三了。
”屏幕一黑,屋里也黑,连哭声都省电。
能走的路似乎只剩一条:把老母亲当“项目”运营。
大姑姐偷偷给婆婆拍了短视频,标题《九十岁奶奶的一天》,流量居然破万,打赏够买两罐奶粉。
她夜里翻来覆去,觉得像卖娘,又安慰自己:“就当给她攒手术费。
”第二天醒来,账号因“过度消费老人”被限流。
平台客服温柔提醒:“建议转型正能量乡村美食。
”她看着锅里的稀饭,突然笑出声:正能量?
这锅稀饭连颗枣都没有。
有人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个新政策,有人盘算再嫁一次换彩礼。
二姑把养老院宣传单折成纸船,放进水缸,船底写着:“要是能漂三天,我就去。
”船沉了,她转头收拾包袱,还是上了去县城的中巴。
车窗外,老槐树往后退,她忽然想起当年结婚,也是这条路,红绸绑在车头,唢呐吹得人心颤。
如今车头一样抖,只是没人再绑红绸。
村子口新刷的标语白得晃眼——“幸福养老,共建共享”。
太阳底下,几个老太太蹲着分捡药盒,一粒粒数,像数剩下的日子。
远处大喇叭喊:“直播培训班最后三个名额!
”没人抬头。
她们心里门儿清:再大的流量,也冲不走炕上的尿骚味。
来源:天海无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