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全周期康复理念,进一步规范虚拟现实(VR)技术在肿瘤相关性失眠(CRI)患者居家康复中的应用与管理,中国康复医学会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联合肿瘤学、心理学、康复医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及数字医疗技术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临床实践经验,共
为深入贯彻全周期康复理念,进一步规范虚拟现实(VR)技术在肿瘤相关性失眠(CRI)患者居家康复中的应用与管理,中国康复医学会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联合肿瘤学、心理学、康复医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及数字医疗技术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临床实践经验,共同制订《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肿瘤相关性失眠居家康复的专家共识(2025年版)》。本共识围绕VR技术在CRI居家康复中的干预机制、干预方案、干预实施流程、疗效评价指标及安全性评估等核心方面提供规范化指导,旨在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流程框架和多样化的可选方案,使VR技术在CRI居家康复患者中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提升临床实践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推动肿瘤康复领域数字化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助力患者实现全周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1.VR技术在CRI居家康复中的应用
1.1 基本原理与特点
VR技术通过计算机生成三维动态环境,结合头戴式显示器等设备为用户提供多感官沉浸式体验,其核心在于利用视觉、听觉及触觉模拟技术创造逼真场景,并通过实时动作捕捉与传感器反馈实现用户与虚拟世界的自然交互。在医疗领域,VR通过定制化场景分散患者注意力、降低焦虑并调节生理反应,已有效应用于疼痛管理、心理治疗和运动康复,且可借助沉浸式体验与个性化干预提升治疗效果及睡眠质量。
1.2 干预机制
问题一:VR技术在改善CRI中的主要干预机制有哪些?
推荐意见1
VR技术通过注意力分散、沉浸式多模态放松诱导、认知重构以及实时生物反馈与自我调节等多重核心机制协同作用,有效干预CRI。这些机制从心理和生理层面缓解患者的过度唤醒状态和非适应性认知,从而改善睡眠质量,构成一个有机整合的干预框架。(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强推荐)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1.2.1 注意力分散理论:当个体受压力或过度活跃思维困扰时,注意力会持续聚焦于现实压力源,导致神经系统的过度唤醒。VR技术通过高沉浸感的视听环境主动引导用户注意力,将认知资源从压力源转移至虚拟场景中的低威胁性刺激中(如海洋生物游弋、森林篝火等)。这种注意力转移机制可降低杏仁核活跃度,同时激活前额叶皮质的情绪调节功能,从而达到促进睡眠的心理生理水平。
1.2.2 沉浸式多模态放松诱导:睡前放松方案已被证实有助于入睡和改善睡眠。当失眠症患者被引导想象有趣、迷人且放松的场景时(即图像分散),其入睡潜伏期会缩短,且睡前相关的困扰也会减少。VR体验能够模拟自然场景,例如宁静的森林或海滩,并通过视觉和听觉等多感官刺激,帮助患者进入一种深度放松的心理状态,这属于体验式沉浸模式。这种放松状态是促进睡眠开始的关键。而新兴的身心实践如正念属于参与式沉浸模式,VR平台能够将这些身心实践融入其沉浸式体验中,引导患者进行正念冥想和呼吸训练,帮助其学习和实践放松技巧,管理睡眠症状,并建立更健康的睡眠模式。而这2种沉浸模式实际上是通过调动参与者的认知资源,分散注意力,从而达到促进睡眠的作用。
1.2.3 认知重构:NCI提到,CBT-I对于管理睡眠有所帮助,被推荐为治疗失眠症的一线疗法。VR为CBT-I的关键组成部分提供了一个更具沉浸感和体验性的平台。多项研究表明,VR并非替代CBT-I,而是对其的有效增强或“有益补充”。VR技术通过其独特的沉浸式和可定制环境,帮助患者识别、挑战并修正与睡眠相关的负面思维和信念,极大地增强了认知重构这一过程。VR技术支持“实时认知重构”,让负面思维在虚拟情境中即时被捕捉、审视和修改,从而强化识别和修正问题思维模式之间的联系。此外,VR还能将抽象的认知扭曲具象化为虚拟环境中的物理障碍,通过“体验式重构”使这些扭曲显得更易于管理,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心理洞察和持久的认知改变。
1.2.4 实时生物反馈与自我调节:VR能利用特定虚拟场景与刺激模式,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调节心率、心率变异性等生理指标,缓解失眠症患者的过度唤醒状态,从而直接解决失眠症的生理障碍。这种调节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多通路实现,为认知重构创造生理基础,达成心理与生理干预的有机整合。将心率或呼吸等内部状态可视化为火或光圈等外部、可控的元素,使抽象变得具体,这种即时反馈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目标生理反应,显著促进患者掌握并内化自我调节技术。同时实时生物反馈数据为治疗师提供可量化的客观依据,使其能够精准制定并即时调整干预方案,突破传统疗法在数据获取和反馈时效上的不足,实现基于循证医学的动态治疗优化。
1.3 应用场景与方案
问题二:针对CRI,VR技术居家康复的推荐干预方案(包括内容、时长、频率、疗程)是什么?
推荐意见2
针对CRI,VR技术居家康复可根据患者具体需求和情况,选择以下干预方案:VR自然场景模拟干预,推荐为1次/d,15~20min/次,持续3~4周;VR引导的身心实践(如正念冥想与呼吸训练),推荐1次/d,30min/次,持续6周;VR辅助的CBT-I,推荐1~2次/d,15~30min/次,持续3~6周;VR结合生物反馈,推荐1次/d,15~30min/次,持续7~10d或更长。这些方案各有侧重,共同为CRI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居家康复选择。(证据质量:C;推荐强度:弱推荐)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1.3.1 VR自然场景模拟:基于自然的VR环境具有显著的失眠治疗益处,这与注意力恢复理论和心理生理应激恢复理论相符,体现了人类大脑对自然刺激与生俱来的积极反应。对于因身体限制或心理困扰无法接触自然的肿瘤患者而言,虚拟自然环境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且易于获取的“避难所”,能有效提供应对机制和一种逃离感,是VR睡眠干预设计的关键考虑因素。相关研究证实,VR结合自然景观能够直接或间接改善睡眠质量。一项针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试验发现,每日使用包含360°雪景的VR场景干预3周后,患者报告睡眠质量改善,潮热和盗汗发生率降低50%。另一项针对卵巢癌患者的VR正念训练模型,通过360°3D自然场景和多感官刺激,15min/d、持续4周,患者焦虑、抑郁和癌症相关疲劳显著降低,这些症状的改善间接促进睡眠。此外,有研究显示,岛、森林、山、海等自然环境中的交互式VR在减少焦虑、抑郁和疲劳方面比音乐疗法更有效。这些证据表明,结合自然景观和声音的VR干预在改善肿瘤患者的心理生理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从而有效促进睡眠质量的提升。
1.3.2 VR引导身心实践:VR引导的正念冥想与呼吸应被视为一种创新的心理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难以通过传统手段量化治疗效果的肿瘤患者的失眠问题。VR技术将正念冥想和呼吸训练等身心实践融入沉浸式体验中,通过引人入胜的视觉和听觉线索,使这些练习更易于理解和遵循,例如引导膈式呼吸或身体扫描以识别和释放身体紧张。一项针对肿瘤患者VR和移动干预的荟萃分析显示,正念训练能改善睡眠质量、焦虑和抑郁。另一项针对慢性失眠患者为期6周的VR技术干预研究也表明,30min/d的放松、正念冥想和催眠疗法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评分,并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此外,针对护理学生的VR冥想干预显著改善了主观睡眠质量、入睡后觉醒时间、睡眠效率和深睡眠质量。这些证据表明VR引导的正念冥想与呼吸训练对失眠的有效性。
1.3.3 VR增强CBT-I:AASM曾强烈推荐CBT-I作为成年人慢性失眠治疗的首选方案。而VR能够模拟日常场景,使患者在受控但逼真的环境中积极练习应对技能,这是传统临床环境难以实现的,VR可将认知行为疗法(CBT)转变为更具触感和体验性的过程,并将其从纯粹的谈话或想象疗法转变为体验式、数据驱动的干预。2025年最新研究发现,包含VR元素的数字治疗干预措施在降低ISI评分和提高缓解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CBT-I和安慰剂,这凸显了数字模式可大规模提供有效治疗的潜力。一项针对42例乳腺癌和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结合CBT与正念减压的VR人工智能干预,2次/d,持续24d,能显著降低患者报告的潮热频率、压力水平、精神痛苦和睡眠问题,并改善生活质量及疾病感知,证实VR能通过直观、生动的交互有效缓解身心症状。另一项试验性研究发现,移动应用程序干预对癌症患者睡眠有积极影响。一项包含136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性综述进一步表明,数字CBT和VR疗法是减少肿瘤患者心理困扰和提高生活质量非常有前景的选择,两者在缓解肿瘤患者的抑郁、焦虑和疲劳方面均优于非主动控制条件,VR疗法在睡眠等多种结局中表现出显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VR在缓解焦虑方面也具有显著效果,这与改善失眠密切相关。一项针对焦虑群体基于CBT的体验式VR训练研究发现,其比传统CBT取得了更好的结果,显著减少了慢性“特质”焦虑。这些证据共同支持了VR技术作为CBT-I有效补充的强大潜力。
1.3.4 VR结合生物反馈:生物反馈的核心在于有意识地生理性自我调节,是应对失眠,特别是过度唤醒的有效非药物方法。VR结合生物反馈技术,通过多模态通道提供实时客观的生物反馈,帮助患者学习调节自身状态以促进睡眠。此外,VR能将抽象的生理数据转化为沉浸式、游戏化的视觉线索,增强参与度,加速自我调节学习,使治疗更直观、有动力。多项研究支持VR结合生物反馈在改善失眠方面的潜力:一项居家型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HRV-BF)研究显示,癌症患者睡前训练7~10d后,睡眠效率显著提高,安眠药依赖率降低。此外,VR结合神经反馈可改善癌症患者的焦虑和疼痛,这为改善睡眠奠定基础。另有研究证实生物反馈型VR游戏能有效提升压力应对障碍患者的压力认知,重塑积极心态。这些证据共同表明VR结合生物反馈是改善失眠颇具前景的干预工具。
2.干预实施流程
问题三:VR技术在CRI居家康复中的实施流程包括哪些步骤?
推荐意见3
VR技术在CRI居家康复中的实施流程应包括干预前筛查评估、设备调试及干预、安全管理与监督、定期评估与调整4个核心阶段(图1)。(证据质量:D;推荐强度:强推荐)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2.1 干预前筛查评估阶段
采用ISI(ISI≥8分)或PSQI(PSQI≥5分)量化睡眠障碍程度;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准入标准,严格排除认知功能障碍[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10分]、癫痫病史等禁忌证。所有患者须通过VR适应性测试,即5min静态场景暴露[眩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3分]。
2.2 设备调试及干预阶段
干预前向患者及监护人明确告知VR常见不良反应及数据隐私保护机制,获得书面同意后执行。要求环境与设备双达标,治疗需独立空间(≥3m2,噪声
2.3 安全管理与监督阶段
实施实时动态监护,家属或陪护人员在初始5min密切观察唇色、呼吸及肢体反应,结束前3min启动渐进式退出提示。若出现不良反应,立即暂停干预,及时采取相应应急措施,做好标注并记录原因,及时上报。
2.4 定期评估与调整阶段
建立主观客观评估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每周监测睡眠效率的提升及PSQI、ISI评分情况,每4周评估夜间觉醒次数,疗程结束分析深睡眠占比与生活质量改善。每4周根据疗效评估结果、不良反应记录、依从性等综合评估,进行方案调整。
3.疗效评价指标
问题四:如何客观有效地评估VR技术居家康复对CRI的疗效?推荐使用哪些评价指标?
推荐意见4
应采用主观与客观指标相结合、全面覆盖睡眠核心问题、共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多维度评价体系评估VR技术居家康复对CRI的疗效。推荐首选睡眠量表PSQI、ISI进行初筛,警惕主观认知偏差;对于肿瘤的脆弱人群,推荐居家监测核心方案为“体动记录仪连续佩戴≥7d+同步睡眠日记”,前者客观追踪睡眠效率、觉醒时间等参数,后者通过记录上床/起床时间及夜间症状等校准设备静卧误判;此组合可动态评估治疗反应,替代重复多导睡眠监测(PSG)。PSG作为睡眠医学诊断的金标准,建议对疑似器质性共病的CRI患者采用,但无法实现长期居家监测。此外,为全面了解VR干预的综合效果,还应结合共病症状量表[如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简明疲乏量表中文版(BFI-C)]和生活质量量表[如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 QLQ-C30)]进行评估,以明确VR干预对患者整体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推荐)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3.1 主观睡眠评价指标
3.1.1 PSQI:PSQI是一个包含19个项目的问卷,用于评估患者过去1个月的睡眠质量。该量表由美国匹兹堡大学BUYSSE等于1989年编制而成,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广泛的睡眠障碍评估工具之一,广泛适用于健康人、大学生、抑郁症及癌症患者等各类人群,>5分提示存在睡眠障碍。PSQI的优势在于使用简便、评估结果直观,且对睡眠的质和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具有较高的信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0,并与PSG有较好的相关性。然而,其复杂的评分规则可能耗时,且PSQI主要针对睡眠质量和作息状况的综合性评估,并非专门为失眠症设计。
3.1.2 ISI:ISI是一个包含7个项目的自评问卷,旨在评估患者过去2周失眠的主观感受,包括失眠的严重程度及对日常生活的满意度。ISI总分范围为0~28分,分数越高表示失眠越严重,有研究建议社区环境的临界分数为10分。ISI在评估失眠治疗效果方面非常有用,涵盖了日间和夜间两部分的失眠测评。ISI具有良好的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9以上。ISI被证明是有效的失眠筛查工具,并可作为检验失眠干预研究效果的临床评估工具,且存在患者、亲属和医务人员等不同测评版本。然而,ISI并非诊断工具,其分数界值在不同研究中可能存在差异。
3.1.3 睡眠日记:睡眠日记作为主观睡眠评估的金标准,要求患者连续记录7~14d,系统记录含实际上床时间、主观入睡潜伏期、夜间觉醒次数及时长、晨间最终觉醒时间等参数,并扩展记录午睡/打瞌睡以及酒精、咖啡因和药物使用的其他项目。通过睡眠日记可量化主观睡眠感知与客观监测数据的差异,揭示失眠特有的认知偏差(如对实际睡眠时长的系统性低估),而且与体动记录仪联用,可为体动记录仪提供准确的“卧床时段”界定,减少设备误判。另外还能识别环境行为性混杂变量(如午后咖啡因摄入、非计划性日间小睡)与睡眠质量波动的因果关联。相较于仪器监测,睡眠日记具有零成本、无设备依赖和高生态效度的优势,但依赖患者依从性与回忆准确性,需标准化指导记录流程。在肿瘤睡眠医学中,其捕捉的“化疗后恶心相关入睡困难”“阿片类药物失效性夜醒”等治疗特异性信息,为症状集群管理提供不可替代的循证依据。
3.2 客观睡眠评价指标
3.2.1 PSG:PSG作为睡眠医学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同步采集整夜睡眠中的脑电、眼电、肌电、心电、呼吸及血氧等生理信号,精准量化睡眠核心参数(包括睡眠分期快速眼动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睡眠总时间、入睡潜伏期、觉醒时间及睡眠效率),并可扩展监测体位、鼾声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广泛应用于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等30余种睡眠障碍的客观诊断与疗效评估,对肿瘤相关睡眠呼吸暂停、药物性嗜睡等共病具有不可替代的诊断价值。然而,其需在实验室由专业技师操作,且多导联设备易引发“首夜效应”,大部分患者被迫改变睡姿,陌生环境干扰真实睡眠状态,尤其不适用于睡眠敏感人群,无法实现长期监测。
3.2.2 体动记录仪:体动记录仪作为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通过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持续采集肢体运动数据(通常佩戴于非惯用手腕),经专用算法自动生成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入睡潜伏期及入睡后觉醒时间等关键参数,适用于家庭等自然睡眠环境。相较于PSG,体动记录仪具备无创性、低成本、可长期连续佩戴等优势,2007年已被AASM推荐为睡眠评估的辅助工具。研究证实体动记录仪与PSG的睡眠参数相关性达78%~95%,尤其在慢性失眠疗效追踪中敏感性显著高于睡眠日记;然而体动记录仪存在系统误差倾向,静息状态易高估睡眠总时间与睡眠效率,低估入睡后觉醒时间,故需联合睡眠日记提供的上床/起床时间锚点校准数据。尽管存在轻微皮肤刺激风险,其耐受性仍远优于PSG导联干扰,成为居家纵向睡眠监测(如肿瘤治疗相关失眠动态)的首选客观工具,未来可通过算法优化进一步提升精准度。
3.3 其他评价指标
3.3.1 PHQ-9:PHQ-9是由SPITZER等于1999年基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的抑郁症状描述编制而成的抑郁症自评量表,是其所属的精神障碍基础护理评估工具(PRIME-MD)中专门用于抑郁筛查的9条目自评部分。该量表评估患者近2周内的抑郁状况,每个条目设有“完全不会”(0分)、“好几天”(1分)、“一半以上的日子”(2分)、“几乎每天”(3分)4个选项,总分范围为0~27分。总分≥5分提示可能存在抑郁情绪,其中5~9、10~14、15~27分分别对应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PHQ-9虽条目精简,但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灵敏度及特异度,逻辑相关性强,操作简单实用,被广泛用于筛查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辅助临床决策与治疗调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条目直接评估患者的睡眠问题(如失眠或嗜睡),这不仅作为抑郁症诊断的核心症状之一,也为识别和评估共病或由抑郁引发的失眠提供了重要依据。
3.3.2 GAD-7:GAD-7是由SPITZER等于2006年基于DSM-Ⅳ编制的简明自评量表,用于评估患者近2周内的焦虑症状。该量表包含7个条目,每个条目对应“完全不会”(0分)、“好几天”(1分)、“一半以上的日子”(2分)、“几乎每天”(3分)4个选项,总分范围为0~21分。总分≥5分提示可能存在焦虑情绪,其中5~9、10~14、15~21分分别对应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国内外及综合医院研究均证实,GAD-7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操作简单易行,是临床广泛用于焦虑障碍筛查的有效工具。GAD-7量表中评估的躯体性焦虑症状常与失眠高度共病或互为因果,其评估结果能为识别和干预与焦虑相关的睡眠障碍(尤其是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等失眠症状)提供重要的临床线索。
3.3.3 NRS:NRS是一种简洁有效的疼痛自评工具,广泛应用于包括癌症疼痛在内的各类疼痛评估。该量表要求患者用0~10分的数字自我评定疼痛强度,其中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所能想象的最剧烈疼痛”或“极重度疼痛”,评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显著。对于癌症患者而言,持续的癌性疼痛是导致入睡困难、睡眠频繁中断(痛醒)和睡眠质量下降的核心因素之一;反之,睡眠剥夺又会降低疼痛阈值,加剧疼痛感知,形成疼痛-失眠的恶性循环。因此,常规监测NRS评分不仅是疼痛管理的基础,更是识别和干预癌症相关失眠的关键切入点,有效控制疼痛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整体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
3.3.4 BFI-C:BFI-C是由美国癌症中心疼痛研究小组开发并经汉化验证的疲乏专用评估工具,用于测量癌症患者的疲劳程度。该量表包含9个条目,均采用0(无疲乏/无影响)~10(最严重疲乏/完全影响)分的评分标准。BFI-C分为2部分:综合疲劳程度和综合疲劳影响,两部分均分或9条目总均分均可反映疲劳严重度,0~3分为轻度,4~6分为中度,7~10分为重度;≥7分属严重疲劳。BFI-C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良好,操作简单易行。癌症患者的重度疲劳(BFI-C≥7分)与失眠存在极强的双向关联:一方面,患者治疗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如疼痛、恶心)或疾病本身引发的失眠会显著加剧疲劳感;另一方面,持续的严重疲劳又可破坏睡眠节律,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因此,BFI-C评估的中重度疲劳是筛查潜在共病失眠的重要预警信号,提示临床需进一步关注并干预患者的睡眠问题。
3.3.5 EORTC QLQ-C30:EORTC QLQ-C30是由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EORTC)开发并广泛应用于全球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的核心量表,具有良好的跨文化适应性和信效度。该量表包含30个条目,全面评估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涵盖5个功能维度(生理、角色、情绪、认知、社会功能)、3个症状维度(疲乏、恶心呕吐、疼痛)、6个单一症状条目(呼吸困难、睡眠障碍、食欲丧失、便秘、腹泻、经济困难感知)以及1个整体生活质量维度,总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单一症状条目中的“睡眠障碍”直接评估患者过去1周内的失眠问题(如入睡困难、睡眠中断或早醒等),这为识别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的治疗相关或疾病本身引发的失眠提供了标准化、可量化的依据,并能追踪失眠症状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整体生活质量(如疲乏、情绪功能)的影响,是评估癌症特异性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QLQ-C30常作为基础模块,与针对特定癌症(如乳腺癌QLQ-BR23、肺癌QLQ-LC13等)的特异模块结合使用,完整评估相应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广泛应用于治疗方案选择与疗效监测等领域,是国际公认的癌症医疗结局核心评价工具。
4.安全性评估
问题五:VR技术应用于CRI居家康复的安全性问题有哪些,应如何评估和管理?
推荐意见5
VR技术应用于CRI居家康复时,需全面关注并管理其生理、心理社会及技术3方面的安全性风险。生理方面,应警惕晕动病、视觉系统负荷和心血管影响;针对晕动病,推荐通过虚拟现实晕动病问卷(CSQ-VR)及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等客观指标评估;针对视觉系统负荷,建议限制VR技术干预单次时长≤30min,首次使用建议10min,增加休息和眨眼并定期进行眼科检查;针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建议筛查基线血压、避免高频动态场景。心理社会方面,需警惕沉浸式环境可能加剧焦虑/抑郁或诱发创伤闪回,推荐VR技术干预前后使用HADS、PHQ-9、GAD-7等量表进行评估监测;建议照护者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防范现实感混淆与社交回避问题。技术方面,应确保硬件符合安全规范,建议设备具备高分辨率(每只眼睛≥2K)、高刷新率(90~120Hz)、最小延迟(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4.1 生理安全性评估
4.1.1 晕动病:晕动病又称模拟器疾病或VR眩晕,是使用VR时常见的不良反应,其症状类似于晕车或晕船,包括恶心、头晕、定向障碍、头痛和眼睛疲劳。这主要是由于感觉冲突理论所致,即视觉信息(VR中感知的运动)与前庭/本体感受(实际缺乏身体运动)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冲突可能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失调。癌症患者可能对不良反应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这与其普遍虚弱的身体状况、普遍存在的疲劳、情绪压力增加或现有合并症有关。
模拟器疾病问卷(SSQ)是VR环境中评估模拟器疾病最常用的主观评价工具,其将不适症状分为恶心、眼动障碍和定向障碍等类别。然而,一些研究指出,SSQ在特异性评估VR眩晕症状方面的局限性。CSQ-VR已被开发为一种更有效、心理测量学上更健全的网络晕动病评估工具,其内部一致性较好,并且在检测暂时性表现下降方面具有更好的特性。
除了主观问卷,HR和HRV,特别是连续心跳间隔均方根差(RMSSD)和低频/高频比值(LF/HF),可作为评价晕动病的客观指标。通常,晕动病患者HR和LF/HF均上升,提示交感神经系统占优势,是网络晕动病等外部刺激的常见生理反应,且这些生理变化在使用头戴式显示器(HMD)时通常比屏幕式VR体验时更明显。此外,瞳孔大小也被确定为网络晕动病强度的重要预测因子。
4.1.2 视觉系统负荷:长时间使用VR可能导致眼睛疲劳、视觉疲劳和干眼症,原因在于眨眼频率降低。立体显示器中眼睛集合(视线角度)和调节(晶状体聚焦)之间不匹配的线索所引起的集合-调节冲突(VAC)是导致视觉不适和头痛的主要原因。这可能在VR使用后暂时影响眼睛的调节反射和深度感知。
为最大限度减少视觉疲劳,建议严格限制单次VR技术干预时长
4.1.3 心血管与自主神经影响:癌症患者常伴有心血管合并症,其中系统性高血压最为常见。此外,许多癌症治疗(例如蒽环类药物、靶向疗法、放疗)已知具有升压作用,并可引起短期和长期的心血管毒性,包括血压急性升高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这显著增加了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总体风险。尽管VR常用于放松,并已在某些情境下显示出降低心率和血压的效果,但其也可能使患者产生压力或引发晕动病,进而影响HR和HRV。建议在任何VR技术干预前筛查个体基线血压,这是识别心血管风险较高癌症患者的基础步骤。同时建议避免高频动态画面,避免可能引起晕动病并潜在触发应激反应,从而对心血管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用于失眠治疗的VR内容应优先选择平静、静态或缓慢移动的自然场景。
4.2 心理社会安全性评估
4.2.1 沉浸式环境诱发焦虑/抑郁加重或创伤闪回:虽然VR在减轻焦虑和抑郁方面有效,但沉浸式环境可能加剧个体既往心理脆弱性,特别是对于常伴有高度困扰、复发恐惧和创伤的癌症患者。临床医生在VR使用前必须筛查患者是否有创伤史、严重焦虑症或精神障碍。HADS最初在医院环境中试验,但许多研究广泛验证了其在社区环境和初级医疗环境中的有效性,可用于检测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使用HADS进行患者VR技术干预前后的对比可以有效监测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其他量表如PHQ-9或GAD-7同样适用。
4.2.2 现实感混淆与社交回避:沉浸式VR可以产生强烈的“存在感”,使虚拟体验感觉真实。这有时可能导致在返回现实世界时出现暂时性的现实感混淆或轻微分离症状,尤其是在长时间或高度沉浸式会话之后。尽管通常是短期现象,但仍需引起关注。对于癌症患者,他们可能因疾病和治疗而面临社交隔离,过度依赖虚拟环境理论上可能加剧社交回避或减少现实世界中的社交参与。照护者在监测患者社交行为变化、社交回避加剧、难以区分虚拟与现实体验或其他令人担忧的心理转变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4.3 技术安全性评估
4.3.1 硬件与交互设计风险:最佳的硬件规格对于用户安全和舒适至关重要。这包括高分辨率(每只眼睛≥2K)、高刷新率(90~120Hz)、最小延迟(
4.3.2 数据隐私与网络安全:居家医疗VR系统收集高度敏感的患者数据,包括生理反应(HR、脑活动)、心理状态(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潜在的行为模式。保护患者健康信息对于维护患者信任和遵守法律法规至关重要。建议对患者身份信息应进行匿名化或去识别化处理,并在数据采集端进行实时处理,采用符合高级加密标准(AES-256)或更高标准的端到端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传输和存储。应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并对数据访问行为进行审计追踪。此外,建议在开发和应用中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条款,以确保患者数据的合法、安全处理。
总结与展望
CRI作为影响患者全周期康复的核心问题,传统干预面临资源可及性与依从性瓶颈。本专家共识作为国内首个针对VR技术在CRI居家康复中的指导性文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共识系统地阐明了VR通过多重机制缓解患者失眠的原理,并提供了涵盖方案选择、实施流程、疗效评估和安全管理的完整框架,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科学、规范且可操作的指导。另外,本共识的结构和内容具有高度的可推广性,其标准化流程和多维度评价体系,可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居家环境中灵活应用,多样的可选方案亦能适应不同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和资源条件,为VR技术在肿瘤康复领域的广泛普及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专家组名单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肿瘤相关性失眠居家康复的专家共识(2025年版)》制订专家组成员
主审专家:
贾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燕铁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郑洁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石秀娥(陕西省康复医院)
制订专家组(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惠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正辉(河南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金宇(柳州市中医医院),王俊(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琦(同济大学),王景信(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王嘉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尹清(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邓家富(三明市沙县区中医医院),叶亮(杭州市临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吉万祥(苏州科技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刘玉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江波(运城市人民医院),刘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刘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闫琳(新疆塔城市人民医院),江浩清(漳州市医院),许胜(金华市第二医院),孙祎(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牟杨(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严文(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苏洪敏(重庆市南岸区中医院),杜爱卿(浙江省金华顾连金帆康复医院),李井泉(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李玉(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世英(邯郸市中心医院),李丕慈(浙江省苍南县中医院),李珠华(福建省福清市医院),李淋(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李辉(泉州昌财医院),杨延辉(陕西省康复医院),杨芳(浙江中医药大学),杨纯生(河南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杨能钢(重庆市沙坪坝区双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吴戈(涡阳县人民医院),吴雨梅(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吴晓刚(兰州石化总医院),吴雄(漳州市医院),张见平(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张为民(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张永喜(河南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张丽芳(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舸(洛阳市中心医院),陈万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陈晓燕(南通市肿瘤医院),罗伦(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郑金玲(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赵盛惠(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胡斌(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姜宝印(湖南省梅溪湖康复医院),姚东陂(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医院),姚黎清(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贺新源(河南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夏菁(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徐燕忠(远东宏信集团),郭子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梁怡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葛俊胜(深圳市南澳人民医院),谢莉(运城市人民医院),褚延利(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大武口医院),翟宏伟(徐州市中心医院),魏新萍(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古丽达娜·安那斯汗(阿勒泰地区中医医院)
执笔人:
罗秀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硕(漳州市医院),方诗雯(同济大学)
关于谨防上当受骗的特别提醒
近期有不法人员冒充《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工作人员,以进行稿件抽查、审核数据、发送录用通知等名义,发邮件或者微信要求添加好友。同时也有人假冒“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辑申请添加微信好友或通过邮箱收取稿件处理费、约稿、征稿、代处理稿件等。以上行为严重侵害了广大作者、读者及本刊的权益,编辑部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刊特此严正声明:
☆本刊唯一投稿方式为杂志官网在线投稿,注册后投稿。
☆本刊唯一邮箱后缀为chinagp.net.cn,不会通过其他邮箱发送通知或对外联系。
☆本刊稿件处理流程均通过杂志官网在线系统实现。
☆本刊不收取审稿费、稿件处理费、论文处理费等。
我刊银行账号: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光明支行
户名:《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备 注:个人网银转账,必须使用第一作者本人银行卡并在附言栏中注明稿号;公对公转账,请务必在附言栏中注明稿号。
邮箱:zgqkyx@chinagp.net.cn
杂志官网
学术平台
||||||||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