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如期而至。自2002年开启定点帮扶工作以来,中国人保已走过24个年头,帮扶县扩展至5个,稳居金融系统帮扶县数量前列。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通报的2024年度考核中,中国人保连续第七年获得最高等次“好”的评价。
在人保集团的统一部署下,人保财险深度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各地实际,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保险力量。
黑龙江桦川: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桦川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三个城市经济区中心,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素以“天然福地,鱼米之乡”而著称。中国人保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创新“保险+”模式,以产业发展带动强县兴业富民,助力桦川县打造“一城”发展“五业”。
打基础,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孵化园
为繁荣农副产业,中国人保助力桦川县构建现代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研发、培训、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产业园,支持企业“拎包入住”、快速投产,目前已有9家企业计划入园。
延链条,建成全省最大的一级稻米油生产线
桦川县围绕黑龙江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和佳木斯“千百十”产业量级提升工程,中国人保积极协助桦川县延伸稻米精深加工产业链条,配套支持龙头企业付士米业开展稻米油项目建设。项目可年生产一级稻米油3万吨,助力桦川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一级稻米油生产县。
促融合,助力新中国第一集体农庄焕发新活力
为支持星火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国人保配套星火村提档升级建设,捐助财产和运营保险。星火稻香旅游景区通过深挖红色与农耕底蕴、打造沉浸式民俗体验、游乐体验等亮点,从2025年6月30日至10月10日,景区接待游客达1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000余万元,参与经营的脱贫户预计每月增收千元。近日景区凭借“农文旅企融合”模式,借助特色资源与优质服务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形成区域旅游名片。
江西吉安:收获“一串葡萄”,托起“一县产业”
走进江西吉安县横江镇横溪村,一排排大棚排列在房前屋后,今年夏天,这里又迎来葡萄挂满藤的丰收景象。“横江葡萄”的出圈并不是一蹴而就——2002年,“横江葡萄”与“中国人保”串联结缘,我们种下“一粒种子”,收获“一串葡萄”,托起“一县产业”,一颗葡萄“串”起吉安县农业产业链,集群发展促振兴。
种下一粒种子,孕育脱贫希望
过去,吉安县横江镇大部分农户主要靠种地为生,生活基本维持温饱,很多农民都选择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空心村”现象严重。2002年中国人保帮扶队员带领村支书赴广西引进葡萄种苗,并拨付160万元人保帮扶资金扶持葡萄种植。“一亩葡萄十亩稻”是对当年横江葡萄丰收后农民收益的生动写照。从此,横江成为了吉安县葡萄产业的发源地,小小葡萄成为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收获一串葡萄,开启致富之路
20多年来,中国人保投入近两千万元持续帮扶横江葡萄产业发展,在扩建基地、改良品种、推广销售、品牌宣传等环节持续投入,推动横江葡萄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质化发展。
目前,横江葡萄种植面积已达5.8万余亩,种植品种20多个,年产值约5亿元,直接带动3900余户葡萄种植户增收致富。与此同时,发挥风险管理专业优势,为当地葡萄种植、价格、运输、食品安全等提供7500余万元的保险保障,让当地种植户发展葡萄产业吃上了“定心丸”。
江西乐安:芦笋产业铺就共富康庄大道
翻过秦岭,向南1200公里,一场“绿色革命”正在赣中丘陵悄然发生。在江西乐安南村乡,中国人保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产业+科技赋能+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扶持选优良种,建设示范园区
南村乡气候、土壤条件适宜,但传统种植模式单一制约增收。中国人保联合当地深入调研,选定芦笋作为突破口,引进农业公司作为经营主体,投资300万元建成一座占地500亩的现代化芦笋产业示范园,涵盖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同时,推动芦笋产业园与江西省农科院合作,共同研发发芦笋饮料、冻干粉等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知名品牌
优质产品更需品牌加持。中国人保积极协助南村乡打造南村芦笋特色品牌。对芦笋产业园实行全流程质量监管,严格把控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源头使用,引导基地开展芦笋的绿色、有机、富硒认证,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公信力。
在市场拓展方面,组建专业销售团队,重点攻坚南昌、广州、长沙、上海等核心市场,推动南村乡芦笋产品直供大型商超与批发档口。目前,南村芦笋丰产期每月销售额突破50万元,实现了品质与市场的双重飞跃。
深挖多元模式,带领群众共富
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中国人保推出“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流转周边500亩土地,吸引200余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务工就业等方式深度参与产业链。村民摇身变“股民”,农田变“车间”,每户每年增收可超3万元。
如今,“乐安芦笋”已荣膺2024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这株曾深藏乡野的芦笋,已成为南村乡绘就共同富裕画卷的“金饽饽”。
四川红原:赋能牦牛产业,探索开发式帮扶新方向
穿过美丽的成都平原,向西北400公里到达平均海拔3500米的红原县。作为四川阿坝州唯一的畜牧业县,红原县绝大部分牧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牦牛饲养。中国人保赋能牦牛全产业链,推动当地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前端保险+科技共支撑
牦牛饲养一直以来存在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规律,针对这一实际,中国人保实施牦牛风险减量项目,提出精准补饲方案,提高牦牛饲养科学化程度。通过跟踪监测,试点牧户牦牛死亡率同比下降66%,补饲成本同比下降38%,对做大做强牦牛产业,提高牧民收入提供了新的模式。
产业链中端升级+创新共促进
中国人保在协助巩固已有的牦牛加工能力基础上,开发升级牦牛排系列产品、牦牛角周边产品、牦牛奶周边产品等,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牦牛产品符合城市人群多方面需求。
红原县当地有一款牦牛肉酱产品,原为玻璃瓶包装,仅供应本地市场,但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物流过程中破损率很高。中国人保帮扶团队与当地企业多次研究讨论,3次升级包装方式,将破损率下降93%。当地有个手工生产牦牛角制品企业,中国人保帮扶团队帮助其升级为具有藏族文化特色加持的文创产品,升级后,2025年该商品在电商渠道销售额是去年同期的10倍。
产业链后端线下+线上共发力
中国人保按照巩固线下渠道、发展线上渠道的思路,拿出专项资金对当地牦牛交易市场进行升级改造,不仅提高了牦牛交易效率,而且明显提升客户体验感。同时,大力发展线上渠道,为当地建立了电商运营流程和电运营队伍,帮助建立全县统一的直播平台,提高牦牛产品销售规模,线上销量已连续2年突破1000万元。
陕西留坝:绘就和美乡村建设新范本
在陕西汉中市留坝县江口镇,中国人保深耕产业、文化、人才振兴,发挥保险优势探索农文旅融合路径,为江口镇“搭台”,展开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和美画卷。
筑牢产业根基,激活致富引擎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中国人保以产业帮扶为核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升级智慧农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江口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传承文化基因,赋能古村新生
产业要兴,文化要活。江口镇古村林立,留存着千年梭椤树、古城墙遗址等珍贵遗产。中国人保联合江口镇,将梭椤村旧村委会改造成民俗文化研学基地,设置“狮艺探趣坊”“莲舟映画墙”等特色景观,搭配舞狮、采莲船等民俗道具,推动古村文化从“静态保护”迈向“活态传承”,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该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0批次,127名村民凭手艺吃上了“旅游饭”。
强化人才支撑,激发内生动力
产业提质、文化焕活,离不开人。中国人保以培训赋能、平台搭建、机制创新,夯实江口镇人才底座。配合留坝县落实100名乡村运营人才培育计划,围绕集体经济、品牌营销、休闲农业、民宿、电商、短视频、新媒体运营等内容开展多轮培训,提升农户新业态技能。如今,3名致富带头人、3名食用菌“土专家”、1名紫柏工匠脱颖而出,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
从产业奠基到全链赋能,从精准帮扶到长效兴农,每一步深耕都镌刻着中国人保“金融活水润乡土”的初心。时光荏苒,振兴路上步履不停。中国人保将不断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人保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