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话一出,就把“人去世后朋友圈会不会被清掉”这个老话题又推上了热搜。网上有人发帖问:亲人的回忆会不会突然消失?有人担心名字会被系统重新分配,账号会不会被当成“废弃物”清理掉。这样的担忧挺现实的,毕竟很多人的重要照片、视频、留言都还躺在那个账号里。微信在10月1
从今年9月起,微信对长期未登录的账号不再进行回收处理。
这话一出,就把“人去世后朋友圈会不会被清掉”这个老话题又推上了热搜。网上有人发帖问:亲人的回忆会不会突然消失?有人担心名字会被系统重新分配,账号会不会被当成“废弃物”清理掉。这样的担忧挺现实的,毕竟很多人的重要照片、视频、留言都还躺在那个账号里。微信在10月15日通过“微信派”做了正式说明,还在播客里请公关负责人“粥姨”出来讲清楚缘由,算是把这回事儿说得明白一点。
粥姨在播客里说得很直白:产品团队其实早就盯着这件事研究了。团队不是随便翻个开关就完事的事儿,他们得在技术可行性和情感需求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技术上要考虑数据安全、系统资源、隐私保护;情感上又要考虑逝者亲属的感受,不希望家属突然发现熟悉的记忆被抹掉。这番话的意思也很清楚:大家的焦虑合理,产品在努力把这个焦虑降到最低。
把时间线捋清楚就更好理解了。以前平台有个长期不活跃账号回收机制,为了资源管理和账号名回收,系统会把长时间不用的账号纳入处理。正因为有这样的规则,才会有人担心亲人的账号被当成“闲置”而遭到回收。经过内部评估和多方考量后,微信从9月开始调整了策略:不再默认把长期未登录的账号回收掉。10月15日官方把这个调整通过“微信派”对外说明,并由“粥姨”做了详尽解释。
这种沟通方式也有讲究。不是发一条冷冰冰的通知,而是用公众号文章配上播客对话,让负责公关的人出面解释,让人听着更有温度,也更容易理解产品做决定时考虑的那些细节。有人听了松了口气,觉得不用匆忙去处理亲人的账号;也有人提了新的问题,比如怎样把账号做成纪念账户、家属如何申请访问权限、如果需要处理账号该怎样证明亲属关系。这些都不是一句话能解决的,得平台和家属一起把流程做好。
说回具体问题,技术层面有两类难题:一是数据保存和系统负担。把所有长期不活跃的账号都保存着,后台的存储和维护成本会增加;二是隐私和安全,如何避免被滥用或被不当访问。伦理和情感层面也不简单:家属想保留回忆,但逝者在生前可能没有留下明确遗愿,处理方式要尊重逝者隐私又要体恤家属情感。产品团队提到过“想了很多方法”,说明这是多条路并行、权衡利弊的过程,不是单刀直入。
对普通用户来说,有几件事值得提前做。把重要照片和资料备份到家人信得过的存储位置,或者在生前把账号相关的信息、登录方式、遗愿等交代给家人;如果担心名字被重新分配,尽量把重要联系人或内容导出备份。有人建议平台能进一步推出更明确的纪念化流程或家属访问机制,让家属有可操作的通道,这些建议现在还在讨论中。
此外,实际操作里会涉及证明关系的问题:家属要拿出什么证据能让平台认定他们有处理账号的权利?平台如何在保护逝者隐私与满足家属需求之间做判断?这些都是后续需要细化的步骤。可以预见的是,平台的这次调整只是打开了一个方向,接下来更细的规则和流程还得一步一步完善,用户和家属也要配合做一些准备工作,避免事情突发时手忙脚乱。
关于公众反应,有人点赞平台更有人性化,也有人提醒,不光靠平台承诺,家属自己提前做点交接更靠谱。说白了,这事儿像整理老房子:有人把东西锁着不动,有人想留给后代,有人想清理腾地方,都得提前沟通,不然临了才慌。
编辑:张丽青 审核:陈唯一 终审:许建龙
来源:执着的艺术家JnCLz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