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晒offer喜报?对“尾部学生”的善恶才是学校真面目

B站影视 2024-12-09 11:10 1

摘要:在国际化学校里,有一群学生站在聚光灯的边缘。他们没有成绩光环笼罩,也未曾在耀眼的录取榜单上留名,仅仅是“被XX大学录取等”的那个“等”字而已——他们就是国际学校的“尾部学生”。不同于传统公立校的“差生”,这些“尾部学生”往往家境优渥、个性鲜明、充满潜力。然而,

眼下又到海外名校“放榜季”,国际学校们都在晒offer喜报。这些战绩能代表学校的真实面貌吗?我作为一线教师有不同看法。

在国际化学校里,有一群学生站在聚光灯的边缘。他们没有成绩光环笼罩,也未曾在耀眼的录取榜单上留名,仅仅是“被XX大学录取等”的那个“等”字而已——他们就是国际学校的“尾部学生”。不同于传统公立校的“差生”,这些“尾部学生”往往家境优渥、个性鲜明、充满潜力。然而,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在教育资源不断向优异学生倾斜的环境中,国际学校也难免聚焦头部、忽略尾部。如何为尾部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关怀,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的。作为国际教育从业者,我认为对待“尾部学生”的善恶才是一所国际学校的真面目。

在北京一所知名国际高中就读的Andy,是典型的“凤尾”学生。他的标化成绩和竞赛背景等如果放到二三梯队学校,完全可以名列前茅。在ED早申之际,Andy得知,那些成绩不如他的好朋友在三梯队国际学校得到了“全校之力托举”的待遇,正在冲击藤校和牛剑。

“有时会想,如果我当年也选一个不那么顶尖的学校,结果会不会更好?”Andy感叹。资源的倾斜,塑造了成功的另一种可能。精英教育说到底是一场“资源竞争”,资源总是向优异者倾斜,次优和尾部学生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

Cathy几年前选择了一所新建的国际校,非本地顶尖校,因为后者提供了奖学金和个性化辅导。事实证明她的选择大胆明智:在几乎一对一的支持下,她成功获得了剑桥的面试offer以及帝国理工录取。如今,她成了学校明星毕业生。对许多头部校的“尾部学生”而言,资源的支持和个性化的培养环境,比学校的名气更影响个人的教育结果。

三梯队学校的Mary以“尖子生”身份入读普校后,受学校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倾斜,学业突飞猛进,获得了满绩点的GPA及优异的雅思分数,迅速申请到了一所顶尖国际校的插班生名额。然而,转学后,她发现身边的同学个个实力非凡,自己努力维持的成绩却在中等偏下。学业上的支持不再随叫随到,老师的关注也少了,她不禁开始纠结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当学生“逆向升级”进入更高的竞争环境,资源优势消失,学术门槛提高,虽能带来成长,却也在考验学生的适应力和心理韧性。

Neo从小学起就是“后进生”,进入深圳某尾部民办国际学校后,情况也未好转。谈到班级情况,Neo描述道:“我们班分三类:‘冲成绩’的好学生,撑升学数据;普通生,学校兜底保障;还有我这样的‘经营生’,学校不管,但靠我们交学费。”他称“经营生”是从老师那儿听来的,指代那些成绩极低或伴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即便在尾部学校,资源仍然高度倾斜:支持顶尖者,保障中间层,放任尾部生。尾部学校里的尾部学生,往往沦为教育体系中最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成长也因此变成了被动的“经营”。

与精英学校的“尾部学生”的微妙尴尬不同,在那些“尾部学校”,“尾部学生”往往有着更为棘手的问题。在一所中后部民办国际学校工作的张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她将这类“双尾部”学生分为三类:认知障碍型、行为偏差型、成瘾依赖型。

认知障碍型学生在理解、记忆、逻辑思维等方面存在不足,学习过程常常磕磕绊绊且学习效率低,情绪起伏大,老师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要求;

行为偏差型学生对学业缺乏兴趣,容易态度冷漠、散漫、不合作,纪律问题屡见不鲜。对老师的引导或家长的督促,这类学生常常表现出抵触;

成瘾依赖型学生则多受电子产品、网络游戏影响,对其过度依赖。此类学生难以自控,情绪容易因离开电子设备而波动,逐渐失去对学习和活动的兴趣。

一线教师在帮助“尾部学生”时承担着重要责任。班主任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要及时干预,并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设立阶段性目标。而学科老师在课堂上则需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适当放缓教学进度、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动机和责任感等。然而,在现实中,一线教师们经常遇到各种挑战,让执行变得艰难。

帮扶“尾部学生”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包括小班化教学、个性化辅导、密集的心理疏导,甚至专门的行为干预措施。然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些大量的额外劳动使老师疲惫不堪。许多教师吐槽,在原本就繁重的教学与行政工作外,这些没有额外报酬的“隐性良心活”,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

张老师讲述了亲身经历:学生Zack严重依赖电子产品,对学习毫无兴趣。张老师从早到晚陪伴、沟通、疏导,甚至联系家长,希望建立家庭与学校的支持网络。然而,Zack始终无法摆脱对手机游戏的依赖,短暂回归学习后又很快陷入其中。更让张老师寒心的是,家长会时,Zack的父母认为她的付出都是“应该的”,毕竟交了学费,甚至还埋怨她不够严格。张老师深感自己的努力像是在推一块沉重的石头,看不到成效。

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们几乎需要付出双倍甚至多倍心血:既担心他们的学业,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还要承受校方和家长的期待。在缺乏额外资源和支持的情况下,靠有限的精力去挽救每个“尾部学生”,这对老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资深班主任李老师观察到,许多“尾部学生”的问题,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家长对孩子关注不足,甚至对学业采取放任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例如:某个周一早晨,李老师拨通了缺课的David家长的电话,却听到家长答复:“老师不好意思,他还没起床,今天请个假吧。”家长会上,李老师表达了对David学习状态的担忧,家长却表示:“请老师和学校严格管理,我们管不了。”

笔者认为,要真正支持和帮助“尾部学生”,仅靠老师的付出远远不够。家校协同、共同发力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或安排一对一沟通,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成长困境。只有当家庭承担起应有的教育责任,尾部学生才能在学校的支持下逐步走向正轨。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在于将资源倾斜给少数精英,而是引领每位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尤其是那些学业不理想的孩子。国际学校倡导的包容性教育,不应停留在美好的宣传语中,而应该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尾部学生也不该轻易放弃自己,要积极、主动“自救”,毕竟他们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支持来发现自己的光芒。尾部学生不该站在聚光灯的边缘——让他们心有所归、有光可循,才是一个学校最大的善意。

作者 | Anna

来源:顶思TopSchool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