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山水有清音 - 安徽文化艺术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7 13:13 1

摘要:毕竟此展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安徽文化主题展,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多数展览还算有水准,所以一直关注,

早在六月份就买了这个展的早鸟票,各种原因拖了近半年时间才终能观展,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发生,

毕竟此展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安徽文化主题展,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多数展览还算有水准,所以一直关注,

“山水有清音” 策展人央美人文学院的耿朔就是安徽宣城郎溪人,他主攻中国早期美术史与文化遗产学研究,从整个展览的策划与布置中能深刻体会出他不仅有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还有一种浓浓的感性浪漫,

并非像众多展览那样以时间轴或丰富的展品来叙事,而是用多维空间构筑出安徽人文山水的立体美学概念,但越是这样的抽象概念越需要一位好的讲解老师来诠释,

所以看这个展一定要听讲解,随着清代徽州盐商程庭的返乡日记《春帆纪程》走入安徽,那些华美篇章便娓娓道来。

中国是几千年文明赓续的大国,每一条河流,每一块地域都有其深沉的过往,

安徽地理环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也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皖山皖水也造就了安徽的简称,

古人沿着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构建出安徽的文化底色,

距今7300年左右的双墩遗址,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性证据凌家滩遗址,与前者并存的多孔石刀代表薛家岗遗址,后续发展跨越2000年的磨盘山遗址等等,它们共同勾勒出安徽境内从淮河到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的样貌,

这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繁星闪烁的具体表现,安徽从新石器时代就已奠定了其历史底蕴。

有水必有山,安徽的山水画卷就是古代文人用来写意的,

黄山归来不看岳,香火甲天下的九华山,靠《醉翁亭记》名扬天下的琅琊山,红色老区大别山,安徽的源头天柱山,

这些山塑造了安徽文化中的东方美学气质,那一抹云烟,那山丛中的奇峰,都是大自然富有诗意的表达,

它吸引来了新安画派雪庄的《黄山全景图》,黄宾虹的《浅色山水图》,刘海粟《黄山立雪台晚翠图》,吴冠中的《安徽水乡》,亚洲摄影之父郎静山的《春树奇峰》,美国摄影师秋麦宣纸墨本摄影作品《长江万里图》,

如果你看不懂中国山水画,就多去看看安徽的山,弘仁画风笔如钢条,墨如烟海,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画家们在描绘安徽山水时都极其相似地遵循着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念,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的美学追求。

安徽在历史中一直处于各个文化圈的交汇之地,末梢边缘,典型的吴头楚尾,

其青铜器发展的黄金时期都以群舒文化和沿淮方国为代表,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淮矣风格,

后来随着吴楚争霸的影响,淮夷方国渐被并吞,青铜文化也逐渐向吴楚文化靠近,除了青铜重器先秦的铸客大鼎外,很少有能与中原地区青铜器匹敌之物,

此次安徽各地博物馆共同带来的众多青铜器就好似当年淮夷诸方国的代表,也是安徽青铜器的最高成就,

失蜡法与模范铸造共同完成的镂空龙耳铜罍,造型酷似路由器的西周时期青铜云纹五柱器,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战国鄂君启金节,春秋时期的兽首鼎、曲柄盉、青铜盘等等,

不管它们当时作为礼器或实用器如何代表着自己方国的特色,最终还是被楚文化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凤阳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在自己的家乡建都城即可以显示衣锦还乡,又有光宗耀祖之感,

于是大明规划建设的第一座都城就在1369年于凤阳开建了,

都城布局吸收了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三道城垣样式,其核心就是承前启后,规制必须天下第一,

中都开局是宏大的,可惜仅仅六年时间就告停止,成为一座蓝图式工程,其遗址却留下了大量的精工细刻,

这次展览也带来了明中都遗址出土的精美石雕建筑构件,原午门须弥座石雕上的龙纹凤饰,各地府、州县烧造刻有铭文的城砖,石栏柱头雕刻的石狮,

其工艺水平明显超越了北京故宫,建筑布局和名称都为后世所沿用,凤阳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遗址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中都记忆展厅侧室里还展出了从田野发掘现场直接运来出展的带有泥土气息的石构建,

朱元璋的雄心被劳民伤财的现实制约了,可他的构想还是为后来南京与北京两座都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石。

JFYY,为爱长跑,1分钟

展览尾声部分着重阐述了安徽特有的徽派文化,

徽州三雕,文房四宝,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各地县志,六尺巷礼让故事,桐城派的文化等等,

看似蜻蜓点水,又从前面各展厅的宏大叙事中回归安徽人文的精神世界,

十年前策展人耿朔曾写过一本旅行随笔:《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

这些生长于粉墙黛瓦内的江南特质就是他寻访几十座古村落后提炼的展览灵感,

让观众不仅了解耿朔的家乡,也看懂《春帆纪程》中所记录过的美妙安徽,

具有深厚人文素养与情怀的展示才能真正感动观众,这也是此次安徽文化主题展吸引人的关键之处。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来源:山房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