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节,驾车带道金叔到万州区白羊镇姐姐家过节,他攥着我的手说‘这日子比月饼甜’。”
“中秋节,驾车带道金叔到万州区白羊镇姐姐家过节,他攥着我的手说‘这日子比月饼甜’。”
10月6日晚,中秋月圆。万州区五桥街道办事处五间桥社区党总支部书记熊得詠,在笔记本上记下又一条民情日记。
他的办公室里,98本民情日记垒起半米多高,有的磨出毛边,有的卷起皱褶。笔墨流淌,家长里短的故事,在日记中铺陈。
为民,利民,安民。
小家,大家,国家。
18年、98本、1万余条日记,纸薄情长,尺素情深。熊得詠巧用一根“针”,串起“千条线”,将一心为民的初心装在心里,写在日记里,汇聚起社区5000多名居民“一家人”的模样,标注出基层治理最生动的时代温度。
熊得詠整理部分民情日记。
一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翻开98本民情日记的第一册,扉页“五间桥是个大家庭,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字迹,虽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却透着这位“小巷总理”的初心与智慧。
这15个字,是熊得詠写下的第一条民情日记内容。如今,在老街入口的墙上,这15个字成了最醒目的标识——从纸页到砖墙,从个人初心到社区共识,始终是他不变的底色。
熊得詠今年56岁,个子不高,戴着眼镜,透着一股书卷气。
时光回溯到2007年,篆刻手艺人熊得詠的人生轨迹,因老街居民的信赖悄然改变。
那年冬天,他被推选为五间桥社区党总支部书记,这个常年与刻刀、石料打交道的匠人,强烈感受到“为民服务”这副重担的责任——
那是5000多名居民的信任和期盼!那是一条老街的希望和未来!
那天夜里,熊得詠翻来覆去睡不着,但心中的信念早已坚定:“大家既然选了我,再难也得干好!”
从匠人到书记,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衷。
五间桥社区位于拥有百年历史的五桥老街,地处城乡接合部,五桥河蜿蜒穿街而过。老街是万州城区唯一保留着传统“赶场”习俗的地方,这里弥漫着浓浓的乡愁,也交织着错综复杂的治理难题:设施陈旧、人口复杂、诉求多元……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如何用一根“针”串起“千条线”?
在熊得詠看来:管理社区和守好家庭、刻好印章是一个道理,得有章法,更得用心,首要的就是让居民觉得是“一家人”。
“五间桥是个大家庭,我们都是一家人。”他从抽屉里拿出笔记本,在扉页写下这句话,既提醒自己时时不忘为民初心,又给老街的未来刻下鲜明坐标。
熊得詠的民情日记,由此诞生。从那天起,写日记成了他的习惯。每天,他都要绕老街走一圈,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记下来。
没想到,熊得詠这一写,就是18年。
“哪是什么爱好,就是想时刻提醒自己该做什么、做了什么、还要做什么。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熊得詠摩挲着泛黄的日记本,语气坚定。
熊得詠走访居民。
二
98本民情日记里,
熊道金的故事最多。
这是熊得詠作为“当家人”,
凡事向自己看齐的标线——
他带头把“一家人”的温暖,
在老街传递。
其实,早在2006年,当时还是社区干部的熊得詠,就与熊道金结下了缘分。
那是一个赶场天,五桥老街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熊得詠透过人群,一名陌生的视力残障人士蹲在街角摆摊,一上午都没啥生意。
热心肠的熊得詠蹲下身轻声问他姓什么、是哪里人、需不需要帮助。
这人就是熊道金。
他虽然看不见,但熊得詠热乎乎的声音,让他心里升起一股暖意,毫不隐瞒地道出了自己的身世:云阳沙沱人,爹妈走得早,妻子离家出走,儿子寄养在别人家,自己四处漂泊为生,“就想有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
“我们都姓熊,按辈分,你是我叔,我帮你找住处。”熊得詠握住熊道金的手说道。
那双粗糙的手紧紧攥着熊得詠的手掌,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他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布包,裹了一层又一层,像是什么珍宝。
打开一看,里面是7000多元零钱,叠得整整齐齐。“我就这点钱,能在老街安个家不?”熊道金问。
“能!你放心。”熊得詠的回答没半点犹豫。他把熊道金暂时接到自己家里安顿下来,就开始帮他找房子。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熊得詠跑遍了老街的巷弄,脚底板都磨出了泡,终于在五桥河畔找到间底楼的房间:出门是平路,方便熊道金出行;河边潺潺的流水声,能陪他打发寂寞的时光。
可是,熊道金手里的钱离房价还有些差距。熊得詠就跟房东软磨硬泡,总算把价格谈下来。他又跑街道帮他申请到民政补助,自掏腰包替他买锅碗瓢盆、柴米油盐。
没过多久,熊道金住进了自己的家。搬家那天,熊得詠牵着他慢慢挪进80平方米的屋子。熊道金伸出手,一点点摸着白墙、木门、桌子,突然哽咽起来,泪水顺着眼角往下淌。
2007年底,熊得詠第一次在日记里记下熊道金的故事:“几经周折,为道金叔觅得居所,民政补一点,我添一点,算是把家安下了。叔说,眼里虽黑,心里却亮了。”
后来的日子,熊得詠成了熊道金的“眼睛”。熊道金家的点滴变化,他都看在眼里,记在日记里:“道金叔的儿子入学,跑了三趟,终于办妥”“替道金叔开家长会,回来后把老师的话逐字逐句讲给他听”“如今有政策兜底,道金叔家的日子安稳了”……
在熊得詠的日记中,社区没有“外人”,每个居民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对于视力残障的白明华、白明富兄弟,他同样帮助多年,帮衬他们的养女成长,还为兄弟俩料理后事;摄影爱好者张迎春想办影展,他就东奔西走,助他圆梦;租住在老街的外来务工者,每逢元宵、端午、中秋,总能收到他亲手送去的汤圆、粽子和月饼……
熊得詠组织居民在桥下空间开展活动。
三
98本民情日记里,
藏着“一家人”最实在的暖意。
纸墨浅淡,
却沉淀着民生的厚重;
笔迹寻常,
却写就民生为大的答案。
2014年7月的一条日记上,画着一个醒目的感叹号,熊得詠的字迹里满是焦灼:“见五一街留守儿童假期无所事事,有的还在巷口打架,心里揪得紧!这些娃爸妈在外打工,缺乏管教,得给他们找个能安心待着的‘家’。”
这个想法,很快在2015年春天落地。
熊得詠主动找到重庆三峡学院团委,邀请大学生志愿者到社区开办“周末课堂”。从此,每周六的社区活动室就热闹了起来。大学生志愿者带着孩子们读书、画画、做扎染,整条老街的留守儿童,从此有了去处。
熊得詠常来帮忙,搬桌椅、烧开水,有时还教孩子们刻简单的“平安”章——他想把“平安”二字,刻进每个孩子心里。
有次教小姑娘李娟刻章,孩子手抖,总把“安”字刻歪。他握着李娟的小手,一点点教:“力道要匀、得稳。你看,这样慢慢刻,字就正了。”
李娟抬头冲熊得詠笑,这个平日内向的女孩眼里闪烁着光芒。
十年间,68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接力而来,1700多个孩子在“周末课堂”度过温暖周末。去年,考上大学的李娟给熊得詠来信:“熊叔叔,您教我刻的‘平安’章,我带在身边呢。谢谢您和老街,让我知道爸妈不在身边也有家。”
熊得詠在信旁画了个小太阳,把信夹在一本日记里。
最让老街人念叨的,还有香山大桥下的“共享客厅”。
2021年秋天,一封信送到熊得詠手里。信上的字歪歪倒倒,有的还沾着墨团:“老街窄,我们想有个能唱歌、能聊天、能休闲的地方,能不能把香山大桥下的泥地整整?”
熊得詠当天就把居民的诉求反映到五桥街道办事处。
很快,桥下空间微改造启动。接下来的日子,熊得詠天天泡在工地上,整日汗流浃背。
为方便残障人士在桥下休闲玩耍,他到处对接修起无障碍通道;居民说“想加个石桌下棋”,他记在日记本上,转头就跟施工队落实……
2021年12月中旬,距离居民来信仅两个月,泥泞空地就变成了亮堂的“客厅”。
开放那天,老街的老人们都拉着熊得詠跳广场舞。老人们开心地说:“得詠,谢谢你!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广场了!”
“总算没白忙活,居民的笑脸,比啥都值。”熊得詠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一老一小’是关乎千家万户的事,每一件都是大事,每一件都要办好。”
四
98本民情日记里,
不仅有日常的暖,
更浸润着危难时刻的坚守——
那是“一家人”的风雨同舟。
五桥河沿五桥老街静静流淌,平日里溪水潺潺,可一到汛期,就会露出“桀骜”的模样,洪水卷着泥沙往老街灌。
2020年至2023年,老街连续遭受四次特大洪水。每一次,熊得詠都冲在最前面,像老街的“守护神”。
2020年7月16日的洪水来得格外急,五桥河上的古老拱桥几乎被吞没。
熊得詠带着社区干部、志愿者冒雨沿街奔走,扯着嗓子呼喊,背起行动不便的老人蹚水转移,还果断建议拆除桥上防撞护栏泄洪排险。雨幕和洪水中,“红马甲”格外醒目,呼喊声、脚步声、互助声交织成抗汛的号角。最终,全员安全转移。
同样的惊险与坚守,还发生在2023年7月。
“2023年7月4日。凌晨2点,被暴雨吵醒,起来看汛情,水位涨得快,心里慌。凌晨3点,联系上游观察员,让他们盯紧点。凌晨4点,往老街跑,水已经漫过脚踝,雨声里都能听见居民的惊叫声!”
日记里的字迹被当时的雨水浸得发皱,有些笔画晕成墨团,却掩不住熊得詠字里行间的焦急。
那天凌晨,洪水涨得比预想中还快,浑浊的水裹着杂物往居民家里灌。
熊得詠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雨里,洪水冲来的石头硌得他脚疼,漫到街上的洪水齐腰深。可他一刻没停,挨家挨户捶门,声音嘶哑却有力:“水来了!快起来!别睡了!”
社区干部、志愿者、居民也纷纷加入进来。“咚咚咚”的捶门声、接二连三的呼喊声,划破雨夜的寂静。不少居民都是被这声音从睡梦中叫醒,逃过一劫。
那天,所有居民全部安全转移……
等洪水渐渐退去,天已经亮了。熊得詠站在老街上,浑身湿透,冷得打哆嗦。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私家车,还泡在洪水里,只剩个车顶。
熊得詠只匆匆瞥了一眼,就转身带着社区干部、志愿者一起开始清淤。铁锹不够,他们就用手挖;垃圾太多,大家就一袋袋扛。
他在日记中写道:“伴我多年的小车报废了,有点心疼。但老街群众没一人伤亡,值了。”
三天后,老街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青石板路干干净净。居民们拉着熊得詠的手连声道谢,他只是微笑道:“都是一家人,应该的。”
“洪水无情,但我们‘一家人’齐心,就能扛过去,就能守住我们的家。”熊得詠在一条日记里的这句话,是老街居民共有的信念。
2024年7月11日的暴雨中,五桥再迎洪水。但这一次老街安然无恙。熊得詠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五桥河流域防洪减灾工程历时一年建成,这是一个造福老百姓、守护我们家园安澜的民生、民心工程。”
熊得詠的民情日记。
五
98本民情日记里,
“一家人”的暖流从不是单向流动。
熊得詠往居民心里送暖,
居民也把这份暖拧成了绳,
变成“你帮我、我帮你”的双向奔赴。
2010年夏天,五桥老街的蝉鸣声格外刺耳,滚滚热浪让人烦躁不安。
一天,熊得詠路过居民吴圣万家,听见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哭声。进门一看,吴圣万蹲在地上,手里攥着弟弟吴圣春的脑瘤诊断书。
见到熊得詠,吴圣万猛地起身,布满泪痕的脸上写满焦急:“没钱手术,你帮我想想办法,救救他啊!”
“别急,我们一起想办法。”熊得詠赶忙扶着他。
接着,他快步跑回办公室,趴在桌上写募捐倡议:“老街都是‘一家人’,吴圣春病重,盼街坊邻里搭把手!一人帮一点,就能渡难关!”
当天下午,倡议书贴到社区公告栏,募捐点很快排起了队:熊得詠带头捐款,卖菜的、开店的、过路的都来了;连老街的孩子们,也把攒的零花钱捐了出来……
短短三天,手术费凑齐,吴圣春如期进行手术,脱离生命危险。
日记里,熊得詠写道:“手术顺利,吴圣万拉着我说‘要报答老街’。”
很快,吴圣万兑现了诺言。他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还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每天清晨去巡河,查看河水有无异常;汛期时帮着转移居民,扛着东西跑前跑后,一点都不含糊。
吴圣万常跟人说:“得詠书记帮了我们,老街的人都帮了我们,我们得把这份温暖传下去。”
老党员聂代田是一位篾匠。2010年,他找到熊得詠:“熊书记,我会竹编,想给居民送点实用的,编点筲箕、竹刷,制作些拐杖,给需要的人。”
熊得詠笑着说:“好!我帮你找竹子,你放心编!”
接下来的两年,聂代田天天坐在院里编竹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编出了100个筲箕、100把竹刷,还做了100根拐杖,挨家挨户送到居民手里。
熊得詠在一条日记里写道:“聂代田的竹器,编织的是情义,是把‘一家人’的暖,编进了每一根竹篾里。”
这些点滴善举,汇聚成基层治理的磅礴力量,生动诠释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
如今的五间桥社区,早已是远近闻名的幸福家园。“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敬老文明号”等荣誉接踵而至。
社区千万家,头雁带大家,
家国天下事,民生最为大。
18年,
98本民情日记,
是鲜活的时代印记,
是幸福的时代注脚。
这就是一根“针”的力量!
这就是“一家人”的样子!
#程亮、周志华、尧华燕
来源:说千道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