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烟花下见一面”主题活动在浏阳启幕,开启了一段探寻烟花故事的文化之旅。此次活动跳出了传统新品发布的框架,选择与在地文化深度绑定。通过科技产品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品牌的人文温度与社会责任感。为科技产品如何赋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曾衡林
近日,“烟花下见一面”主题活动在浏阳启幕,开启了一段探寻烟花故事的文化之旅。此次活动跳出了传统新品发布的框架,选择与在地文化深度绑定。通过科技产品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品牌的人文温度与社会责任感。为科技产品如何赋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夜幕低垂,一束束焰火从浏阳的土地上腾空而起,在天际勾勒出牡丹绽放、星河倾泻的绝美图景,浏阳烟花早已超越了“节庆点缀”的单一属性,成为承载民族情感、传递东方美学、驱动产业创新的文化IP。从湘东小城的传统手艺到全球市场的“中国名片”,浏阳烟花的崛起之路,既是一部非遗技艺的现代转身史,也是中国传统产业向“智造”升级的生动注脚。
浏阳与烟花的羁绊,始于一千四百年前的技艺沉淀。早在唐代,当地先民便掌握了“硝磺爆竹”的制作技艺,用于驱邪祈福;明清时期,浏阳烟花凭借“精、奇、巧、美”的特色,成为皇家贡品。这种植根于民俗土壤的技艺,不仅是匠人手中的“火之艺术”,更承载着中国人对团圆、吉祥的文化想象——春节的辞旧迎新、元宵的灯火阑珊、国庆的家国欢腾中,浏阳烟花总能以光影为笔,将集体情感写入夜空,让“火树银花”成为跨越地域与年龄的文化共鸣。
在当代语境下,浏阳烟花的突破在于打破了“传统=守旧”的认知,以技术创新赋予非遗技艺新的生命力。过去,烟花生产依赖人工配药、手工捆扎,既存在安全隐患,也难以实现复杂造型;如今,浏阳企业通过数字化建模、智能点火控制系统、环保药剂研发,推动烟花产业向“精准、安全、环保”转型。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9个“脚印”焰火从永定门迈向鸟巢,其精准的轨迹控制与时序配合,正是浏阳烟花“智造”能力的全球亮相;此后,上海进博会的“数字烟花”、广州亚运会的“珠江画卷”、迪拜国庆的“沙漠焰火秀”,一次次证明浏阳烟花已从“单纯燃放”升级为“光影叙事”,能够根据不同场景的文化主题,定制融合声、光、电、影的沉浸式演出,让“中国焰火”成为世界舞台上的美学语言。
作为全球最大的烟花生产基地,浏阳烟花的产业价值更体现在对“产业链协同”与“绿色发展”的探索上。目前,浏阳已形成从原材料研发、设备制造到焰火设计、文旅运营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超百亿元,带动数十万从业者就业;同时,面对“环保”与“安全”的时代要求,当地企业研发出无硫烟花、可降解纸筒、智能监控系统,将烟花燃放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传统产业”与“生态保护”的共生。此外,浏阳还通过举办国际烟花节、建立烟花主题景区、开发文创产品,推动“烟花+文旅”“烟花+消费”的业态创新,让烟花从“一次性消费品”变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产品”。
从民俗手艺到文化产业,从地域符号到全球品牌,浏阳烟花的发展历程,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它不仅用光影点亮了夜空,更用技艺与创新证明:传统非遗并非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标本”,只要找准与时代的结合点,就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传递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文化消费的升级,浏阳烟花必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