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国庆假期一结束,世界各地的“老熟人”就明显感受到变化了:机场航站楼排长队、景区门口中文招牌多了、银联收款器“滴滴响个不停”……一句话,“中国人放完假了!”
2025年的国庆假期一结束,世界各地的“老熟人”就明显感受到变化了:机场航站楼排长队、景区门口中文招牌多了、银联收款器“滴滴响个不停”……一句话,“中国人放完假了!”
这不是调侃,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根据最新出入境数据显示,今年黄金周期间,日均出入境人数超过20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就有一个中等城市的人数跨越国界,奔着吃喝玩乐去了。
但这波出境潮和以前还真不太一样。过去大家扎堆跑东南亚,图个近、图个便宜。可这次,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日韩,甚至挪威、瑞士这些“边角料”目的地也开始热起来了。
而最明显的变化,是泰国的热度明显降了温。一度靠中国游客撑起半边天的泰国,现在却在数据上遭遇“滑铁卢”。这不是中国游客“不念旧情”,而是旅游观念彻底变了。
先说个真实场景:在东京银座,一家卖奢侈品的百货商场,国庆期间服务员排队会中文;在首尔一家传统韩屋民宿,房东直接在门口挂了“欢迎来自中国的朋友”。你能想象吗?这些原本以本地游客为主的地方,现在成了“中国假期”的“第二主场”。
看数据就更直观:日本2025年前8个月接待我国游客超过670万人,同比增长接近五成。国庆这几天,东京、京都的热门酒店一房难求,价格翻了一倍还抢不到。
韩国也不落后,免签政策一出,明洞、釜山、济州岛全线“爆满”。韩国官方统计显示,中国游客在国庆期间的旅游订单量比去年涨了五成,酒店预订量更是飙升了一倍多。
这波“日韩热”,其实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被一点点“培养”出来的。一方面,日韩政府是真懂得“投其所好”。日本取消了之前酒店“不退不改”的死板规定,韩国直接大方地开放团体免签试点。对中国游客来说,这些政策不但省事,也显得格外“尊重人”。
另一方面,我国游客自己也变了。不再是“走马观花式”打卡,而是想真正沉浸进去,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去日本泡温泉、学茶道;在韩国体验韩服、看传统表演,甚至还要研究一下当地的美妆和料理文化。旅游不再只是“拍照发朋友圈”,而是“过几天不一样的生活”。
归根结底,这是消费升级带来的选择变化。过去图便宜,现在更看重值不值。而日韩恰好踩在了这个点上,既有熟悉的文化背景,又能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体验。
说实话,泰国这次的“冷清”,多少让人有点意外。毕竟前些年,曼谷、清迈、普吉岛,几乎是我国游客的“标配旅游套餐”。但今年国庆的数据显示,泰国接待外国游客数量同比下降了超过7%,中国游客的占比明显减少。
问题出在哪儿?其实不是大家不喜欢泰国,而是期待和现实的落差越来越大。很多人去泰国,依然是为了放松、为了便宜、为了那点热带风情。
但随着游客要求越来越高,泰国在服务体验、安全保障、价格透明度等方面,没能跟上节奏。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很多人就开始犹豫了。
更直接的对比,是日韩在这方面的“进化”。他们不仅在政策上“放水”,还在服务标准上不断升级。反观泰国,还是那套老招数,甚至有些地方还在“薅游客羊毛”。时间一久,自然就被比下去了。
这其实给所有依赖中国游客的国家提了个醒:中国游客的“胃口”变了,不再是“便宜就行”,而是“值不值、稳不稳、舒不舒服”。谁能先看懂这个变化,谁就能抢到先机。
除了日韩这种“近邻爆款”,这次国庆假期还有一条特别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跑去以前从没听过的地方玩了。
比如挪威的罗弗敦群岛,一个北极圈里不起眼的小岛,突然冒出一堆普通话导游和中文菜单。再比如瑞士的采尔马特小镇,一个看雪山的小地方,国庆期间中国游客成了绝对主力。还有澳大利亚的观鲸小镇,居然出现了中国游客包船、全程中文讲解的场景。
你说这些地方贵不贵?确实不便宜;远不远?也真挺远。但照样有人去,而且人数还不少。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老路、看老景,而是真心想找点新鲜的、有深度的体验。
关键在于,这种“旅游多样化”的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消费观念的一次大升级。人均GDP上去了,生活水平上来了,眼界自然也就打开了。
很多年轻人会花好几个晚上刷攻略、看别人的游记,只为了安排一次“有意义的旅行”。甚至不惜花时间学习当地习俗、语言,主动去了解环保、文化、历史,把一次旅行变成一场探索。
说白了,现在的中国游客,很“讲究”。不是随便糊弄一下就能糊弄过去的。他们有审美、有标准、有主见,甚至还能影响一个小镇的旅游格局。这种“反向输出”,其实已经悄悄在发生了。
从日韩的爆火,到小众目的地的崛起,再到泰国的“退烧”,这些看似零碎的变化,背后其实有着清晰的逻辑。
我国经济转型进入深水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旅游也自然从“数量”转向“质量”。这不仅是消费能力的体现,也是文化自信的表达。我们不光要出去看世界,更要让世界看到我们。
现在,全国已有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游客实行免签或落地签政策,出境游早已不是少数人的“奢侈事”,而变成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年度计划”。而在这当中,我们的选择、我们的脚步,正在悄悄改变全球旅游的走向。
而这股“游客力量”,不是靠广告买来的,也不是靠政策硬推的,而是靠我们一个个普通人、用一次次旅行堆叠出来的。假期虽然结束了,但中国游客在世界各地留下的脚印,才刚刚开始“发酵”。
不论你是正在准备下一次旅行,还是刚收拾好行李箱,这场关于我们去哪儿、怎么花钱、怎么看世界的讨论,已经悄悄开始了。旅游这件事,说到底,是一种选择。而我们的选择,早就不只是地图上的坐标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表达,甚至是一种国家形象的折射。
世界在变,我们也在变。而这一次,全世界都看见了——我国收假了,中国游客,真的不一样了。
中国经营报 “十一”假期支付数据出炉 出入境跨境消费猛增成最大亮点
观察者网 中国长假游上演“韧性变形记”
来源:博学老K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