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皇帝,那可是站在权力巅峰的存在,坐拥四海,尽享荣华,后宫佳丽三千,天下财富任其支配,生杀予夺全在一念之间。仿佛只要是当了皇帝,就等同于开启了无限风光的人生模式。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当我们翻开《资治通鉴》这本史书,深入探寻历史的真实,就会惊异地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皇帝,那可是站在权力巅峰的存在,坐拥四海,尽享荣华,后宫佳丽三千,天下财富任其支配,生杀予夺全在一念之间。仿佛只要是当了皇帝,就等同于开启了无限风光的人生模式。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当我们翻开《资治通鉴》这本史书,深入探寻历史的真实,就会惊异地发现:当皇帝这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憋屈得多!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 让西晋元气大伤,紧接着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西晋王朝风雨飘摇,最终走向覆灭。在这乱世之中,司马睿在江东建立了东晋。可这东晋的建立,离不开琅琊王氏的全力支持。
司马睿最初受封琅琊王时,就与琅琊王氏的王导相交莫逆。当时正值八王之乱,天下大乱,王导看出司马睿有潜力,便全心全意辅佐他 ,劝他回到封地积蓄力量。永嘉元年,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出镇建业。但初到建业时,司马睿这个外来王爷并不受江南世族待见。关键时刻,王导找来堂兄王敦,精心策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出行。在三月初三禊节这天,司马睿坐着华丽轿子,前有仪仗队开道,王导、王敦等北方大官、名士骑着高头大马跟随其后,这大排场轰动了建康城。江南名门望族顾荣、贺循等人见王氏兄弟对司马睿如此恭敬拥戴,也赶忙到路边拜见,司马睿趁机招他们做官,这才在江南站稳脚跟。
后来,在王导、王敦的扶持下,司马睿成功称帝,建立东晋。东晋建立后,王导在内执掌朝政,王敦在外手握兵权,王氏子弟遍布朝廷要职,当时便有了 “王与马,共天下” 的说法 。司马睿虽贵为皇帝,可朝堂之上,他的权力被王氏家族大大限制。王导身为宰辅,辅佐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任帝王,是东晋初期王朝的实际操纵者。而王敦手握重兵,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更是不把司马睿放在眼里。
司马睿自然不甘心做个傀儡皇帝,他试图削弱王氏势力,重用刘隗、刁协等人,想要收回兵权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王敦,公元 322 年,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叛乱,直扑建康。王导为了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诛杀了戴渊等司马睿的心腹大臣,刘隗则投奔了石勒 。经此一乱,司马睿虽保住了皇位,却彻底被架空,号令不出宫门,最终忧愤成疾,卧床不起,含恨而终 。司马睿身为皇帝,本应坐拥天下,却因受制于权臣,连基本的皇权都无法掌控,空有皇帝之名,毫无皇帝之实,其憋屈程度可见一斑。
李显的人生,就像是一场被母亲和妻女操控的悲剧。他出身皇家,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按说有着无上的尊荣和权力,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李显顺利登基为帝,可他这个皇帝的权力,从一开始就被母亲武则天牢牢把控。朝堂之上,文武大臣大多听从武则天的指挥,李显不过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 。李显自然不甘心被母亲摆布,他试图培养自己的势力,便想提拔岳父韦玄贞,甚至说出要把天下让给韦玄贞的气话。这话被宰相裴炎告知武则天后,武则天勃然大怒,认为李显太过荒唐,直接把他废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帝 。李显就这样,仅仅做了 55 天皇帝,就被母亲赶下了台,被贬出长安,过上了担惊受怕的日子。
在被母亲贬黜的日子里,李显与韦氏相互扶持,感情日益深厚,他也对韦氏越发信任。武则天晚年,或许是念及亲情,又或许是出于政治考虑,将李显召回,重新立为皇太子 。公元 705 年,张柬之等一批拥唐老臣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再次登上皇位 。本以为这次能够真正掌控朝政,可李显却又一次陷入了被操控的命运。
复位后的李显,对韦后和岳父依旧十分重视,将朝政大权交到了韦氏手里 。韦后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效仿武则天称帝,她与武三思、上官婉儿等人勾结,在朝堂上排除异己,肆意弄权。而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是个不安分的主,她恃宠而骄,不仅公然卖官鬻爵,还妄图成为 “皇太女”,日后继承皇位 。李显夹在韦后和安乐公主中间,被她们玩弄于股掌之间,对她们的所作所为,大多时候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最终,韦后和安乐公主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竟然合谋在饼中进毒,将李显毒死 。李显两次称帝,却始终没能摆脱被人操控的命运,先是被母亲武则天压制,后又被妻女架空,最后还丢了性命,这样的帝王生涯,实在是窝囊又无奈,令人唏嘘不已。
元善见是北魏孝文帝的曾孙,本应有着尊贵的皇室血脉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却沦为了权臣的傀儡,受尽了屈辱。
北魏末年,帝室衰落,权臣当道,国家分裂。权臣高欢立 11 岁的元善见为帝,建立东魏 。高欢因拥戴之功,权倾朝野,元善见虽为皇帝,但对高欢也是毕恭毕敬,甚至还娶了高欢的女儿为皇后 。在高欢掌权期间,出于对自身名声和内外形势的考虑,他表面上对元善见还算恭谨,元善见也还能勉强维持着皇帝的威严。
然而,高欢去世后,他的儿子高澄继承父职,继续把持朝政,元善见的悲惨生活就此开始 。高澄认为东魏的江山是他们父子打下来的,根本不把元善见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他派心腹崔季舒监视元善见的一举一动,在与元善见的对话中,经常用 “白痴”“狗脚” 等侮辱性词汇称呼他 。高澄自己更是傲慢无礼,对元善见任意侮辱,甚至拳脚相向。
有一次,高澄与元善见喝酒,喝到高兴处,高澄举起酒杯对元善见说:“来来,我劝陛下干了这一杯。” 元善见心中本就不满,又被高澄如此无礼对待,借着酒劲说道:“自古以来就没有不灭亡的国家,朕的一生又有什么用?” 高澄一听,勃然大怒,将酒杯狠狠摔在地上,骂道:“朕!朕!你是个狗屁朕!” 骂完还不解气,竟然命令崔季舒上去打了元善见三拳,然后才大摇大摆地拂袖而去 。
身为皇帝,却被臣子如此辱骂殴打,元善见心中的屈辱可想而知。但他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试图反抗。他联络了朝中对高澄不满的荀济等人,密谋讨伐高澄 。由于皇宫内遍布高澄的耳目,他们想出了一个看似绝妙的计划 —— 从皇宫挖一条地道通往城外,让元善见逃出皇宫,然后召集天下兵马,与高澄决一死战 。然而,这个计划太过天真,地道挖到城门附近时,就被守门军官发现了。
高澄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带兵入宫质问元善见:“陛下为什么要造反呢?我们父子有功于社稷,有什么地方对不起陛下呢?” 元善见此时反倒硬气起来,正色道:“自古以来,只听说过臣子反叛君王,哪有君王反叛臣子的?我如今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更何况是嫔妃?” 高澄被元善见的话噎得哑口无言,但他并未就此罢休,三天后,他将元善见囚禁在了含章堂,还残忍地烹杀了荀济等人 。
后来,高澄被厨师兰京刺杀,元善见本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掌权了,可没想到,高澄的弟弟高洋迅速掌控了局面,而且比高澄更加凶残 。高洋直接帅大军逼迫元善见禅让出帝位,不久后,又派人送毒酒将元善见毒死,还将他的三个儿子全部处死,甚至挖开他的坟墓,把棺材扔到了漳河里 。元善见一生都在被权臣肆意羞辱,空有皇帝之名,却毫无尊严与权力,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实在是可悲可叹。
在古代封建王朝,权臣当道、皇权旁落的现象屡见不鲜。权臣势力的壮大往往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些权臣出身名门望族,家族根基深厚,在朝廷中拥有广泛的人脉和盘根错节的势力。他们通过世代积累的财富、声望以及家族成员在各个重要岗位的任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 。例如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自西汉时期就已经崭露头角,历经东汉、曹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时更是达到鼎盛 。王氏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家族成员不仅在朝堂上担任重要官职,还与其他世家大族联姻,进一步巩固自身势力。
另一方面,军权在握也是权臣崛起的关键因素。在冷兵器时代,军队是维护政权稳定的重要支柱,谁掌握了军权,谁就拥有了话语权 。像唐朝的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控制着大量的军队和资源 。随着自身势力的不断膨胀,安禄山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最终发动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也被迫逃往蜀中,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和权力 。
当权臣势力壮大到一定程度,就会逐渐架空皇帝,使皇帝沦为傀儡。他们在朝堂上独断专行,把持朝政大权,皇帝的诏令往往要通过他们才能得以执行 。皇帝想要推行自己的政策,或是对权臣的行为进行约束,都会遭到权臣的抵制和反对。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不仅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力,甚至还要时刻提防权臣的篡位之心,活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性命不保 。
后宫与外戚干政也是导致皇帝憋屈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古代宫廷中,皇后、太后等后宫女性,以及她们的娘家人,也就是外戚,常常凭借与皇帝的亲密关系,涉足朝政,干预国家大事 。
以唐中宗李显为例,他的皇后韦氏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效仿武则天称帝。韦氏与武三思、上官婉儿等人勾结,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就已经权势滔天。韦氏与武三思相互利用,韦氏借助武三思巩固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武三思则通过韦氏讨好李显,打压异己 。而上官婉儿作为李显的昭容,深受李显和韦氏的信任,她利用自己的才学和地位,在宫廷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韦氏和武三思出谋划策 。
在韦氏等人的操控下,李显成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朝堂上的官员任免、政策制定,大多都由韦氏和武三思等人说了算,李显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不仅如此,韦氏和安乐公主还对李显的权力和地位构成了直接威胁。安乐公主恃宠而骄,公然卖官鬻爵,甚至妄图成为 “皇太女”,日后继承皇位 。李显面对妻女的种种行为,虽心有不满,但却无力阻止,最终还被她们合谋毒死,实在是可悲可叹 。
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下,皇帝常常受到多方势力的牵制,难以施展抱负,维护自身权力。一个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往往伴随着各种政治势力的崛起和争斗,这些势力包括宗室、功臣、世家大族、宦官等 。
例如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巩固朱姓江山,大肆分封藩王,赋予他们极大的权力 。这些藩王手握重兵,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极高的自主权,逐渐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决定削藩 。这一举动引发了燕王朱棣的强烈不满,朱棣以 “靖难” 为名起兵造反,最终夺取了皇位 。朱棣即位后,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藩王势力,但藩王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
除了藩王势力,明朝的宦官势力也十分强大 。朱棣即位后,为了加强对朝廷和民间的控制,开始重用宦官,赋予他们出使、监军、镇守等重要权力 。此后,宦官势力逐渐膨胀,出现了像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大宦官 。这些宦官与朝中大臣相互勾结,结党营私,操纵朝政,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定 。皇帝在面对宦官和大臣之间的争斗时,往往需要小心翼翼地进行平衡,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政治动荡 。
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局势下,皇帝就像是走在钢丝上的舞者,需要时刻小心翼翼地平衡各方势力,才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统治 。他们的决策不仅要考虑国家的利益,还要顾及各方势力的利益诉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各方势力的不满和反抗,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
透过《资治通鉴》中这些鲜活的帝王故事,我们看到了皇帝这个身份背后的无奈与悲哀。他们虽身处权力的巅峰,却常常被权臣、后宫、外戚等各方势力所左右,难以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更无法随心所欲地施展治国抱负 。皇帝的憋屈,是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必然产物,也是历史复杂性的生动体现。
这也让我们不禁思考,权力,究竟是什么?它真的能带来绝对的自由和幸福吗?皇帝坐拥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依旧被困于权力的牢笼之中,被各方势力掣肘。这警示着我们,权力并非万能,它在带来地位和资源的同时,也伴随着无尽的责任、压力和危险 。我们不应只看到权力光鲜亮丽的一面,更要深入思考其背后的代价和影响 。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兴衰荣辱,也让我们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们羡慕古代帝王的尊贵身份时,不妨多想想他们的憋屈与无奈,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我们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与古代帝王相比,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
来源:微笑着读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