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荣获“文华大奖”的陕西人艺话剧《主角》近日亮相上海,参加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终评竞演,当饰演秦腔名伶忆秦娥的刘李优优郑重而深情地鞠躬谢幕,大上海剧院内的掌声经久不息,致敬这部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历时五年多打磨、以70万字文学底蕴淬炼的戏剧佳作。
曾荣获“文华大奖”的陕西人艺话剧《主角》近日亮相上海,参加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终评竞演,当饰演秦腔名伶忆秦娥的刘李优优郑重而深情地鞠躬谢幕,大上海剧院内的掌声经久不息,致敬这部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历时五年多打磨、以70万字文学底蕴淬炼的戏剧佳作。
话剧《主角》改编自陕西作家陈彦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忆秦娥从11岁拜师学艺,到51岁功成名就,40年间的生命历程和舞台生涯。故事在她从放羊娃到“秦腔皇后”的传奇人生主线中,又精心交织了个人的爱恨情仇,以及一门艺术的发展传承、世相百态。陕西人艺2019年7月签订小说《主角》改编成话剧的版权,历时3年将其解构成4万多字的戏剧文本,并于2021年开始排演,次年正式首演。随后,这部话剧在巡演过程中不断打磨,并最终亮相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的终评舞台。
此次“冲梅”的主角,是在剧中饰演秦腔名伶忆秦娥的90后演员刘李优优,她也是此次参评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从一个放羊娃,走到一位秦腔名伶,所有人的力量才能有一个最终的忆秦娥,对于我来说也是这样。”刘李优优说,新时代赋予了年轻演员很多的机遇,但演出后剧院内经久不息的掌声,则是需要靠“和忆秦娥一样旷日持久且毫不懈怠的努力”才能换来的认可。
陕西人艺曾带着《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生命册》等改编自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先后来沪,都得到了上海观众的高度认可。此次《主角》亮相大上海剧场,当演员刘李优优开始将忆秦娥的故事一一铺陈,现场迅速进入三个半小时的命运走马灯,屏气凝神的观众沉浸式感受了一部个人与时代、文艺与现实交融的人生大戏。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胡一峰表示,这部话剧“在简洁空灵的舞台上,展现了忆秦娥从放羊娃成长为秦腔主角的坎坷历程,深刻回答了演员如何在磨砺中成长,初心如何在舞台上绽放的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则称赞该剧入木三分地表达了“苦难中的磨砺与坚强,执着中的求索与希望,巅峰时的挫折与彷徨,落幕时的感悟与惆怅”。
这部剧的亮点之一,是用了“戏中戏”的形式来完成“隐喻”,《杨排风》《白蛇传》《游西湖》《狐仙劫》《同心结》《梨花雨》等6部忆秦娥主演的剧目,既体现了她作为戏曲演员在职业生涯中的成长,又分别对应“事业”“爱情”“婚姻”“巅峰”“母子”“归宿”,双关概述了她40年起伏动荡的人生命运。
新颖的戏剧结构,有人记住了忆秦娥登顶的荣耀,更多人记住的,却是她在成长过程中的忍辱负重、挫败凄惶。都说“戏如人生”,这部“戏中处处皆隐喻”的话剧已正式演出3年多,刘李优优也如戏中人一样,经历着一关又一关的人生挑战。
刘李优优作为话剧演员,没有戏曲演员的童子功。为此,她不仅找专业的戏曲老师小课加练,还一直研读原著,自己做人物分析、写角色小传,更是深入秦腔剧团体验生活。
在戏外,她把自己“活生生”地活成了一个戏痴。“一天不练我就难受,哪怕是没有演出的时候,我总觉得如果我不练,突然要演了我怕我拿不出这些东西。”她说“我原来不了解秦腔,通过这部戏和训练我爱上了戏曲,也经常去看秦腔演出,我觉得这就是缘分。”
从全国的视角来看,陕西人艺是陕西文化的代言人之一。《白鹿原》中的关中文化,《平凡的世界》中的黄土文化,《主角》中的古典文化,以及去年曾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亮相的作品《生命册》中的平原文化,既让每一部作品有了独特的文化标识和文化属性,也让当下的年轻人更多地了解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博大精深。
“将严肃文学、经典文学,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剧艺术形式去完成‘破圈’传播,是当下文艺院团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陕西人艺院长李宣说,《主角》讲的是故事,更是“戏剧陕军”的精神,“此次来上海冲击梅花奖,对于每一位演员、每一位舞台艺术从业者来说,舞台都是最公平的,观众也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坚韧的努力,持续地练功、学习,舞台都不会负于你,站在梅花奖终评的舞台,我觉得我们很开心。”
来源:看看新闻K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