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冷空气一来,不少人第一反应是加件衣服、泡杯热茶,却不知道,真正要警惕的,是倒在路上再也没醒来的人。脑梗,不是老年人的专属,它像个幽灵,一转弯,就能让你断片失语、半身不遂、甚至命悬一线。
冷空气一来,不少人第一反应是加件衣服、泡杯热茶,却不知道,真正要警惕的,是倒在路上再也没醒来的人。脑梗,不是老年人的专属,它像个幽灵,一转弯,就能让你断片失语、半身不遂、甚至命悬一线。
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脑梗的高发窗口期。而且据《中国卒中报告》显示,我国每年超过300万人首次发生脑卒中,其中近四成是脑梗塞。更扎心的是,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也在统计数字里。
你以为自己年轻、没三高、作息还正常?错。现在的脑梗,盯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号”,而是那些掉以轻心的普通人。
为什么冷?冷就能要命?是的。气温骤降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液变稠,一场寒潮,就能让脑血管堵得像高峰期的地铁口。
你可能昨天还活蹦乱跳,今天就说不出话了。问题是,很多人连危险信号都分不清。真出事的时候,连抢救的黄金三小时都被耽误了。
但真正致命的,是你以为“没啥大不了”的几个行为。它们每天都在悄悄透支你的血管健康。你甚至以为是在“养生”。现在,是时候掀开这层伪善的面纱了。
别再早起晨跑了。尤其是在寒风里。一大早,气温低、血压高、血液粘稠度也高,这时候剧烈运动,只会让血管负担雪上加霜。晨练不是保命,而是送命。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强烈建议把晨练改成午后。
不要一醒来就猛起床。很多脑梗发生在清晨,和这有直接关系。你从熟睡状态猛然起身,血压剧烈波动,脑血流暂时不足,极易诱发脑供血障碍。正确做法是醒来后在床上躺2分钟,坐1分钟,再慢慢起身。
别再喝“高度白酒”暖身了。酒精会让血管短暂扩张,但随之而来的血压波动和血液黏稠度变化,是诱发脑梗的定时炸弹。真正暖身的方法,是保暖,不是灌酒。尤其是晚上喝酒后洗澡,更是高危组合。
不要忽视手脚冰凉。你以为只是虚寒体质?这可能是外周循环障碍的信号。血液流通都差了,大脑的供血能好到哪里去?身体在用最小的痛感,提醒你最大的隐患。如果再搭配头晕、耳鸣、健忘,那几乎就是脑梗的预演。
别熬夜。熬夜是慢性自杀。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管壁的张力增强。长期下去,血管就像一根老旧水管,随时可能爆裂或堵塞。年纪轻轻进ICU的,不少都是“夜猫子”。
别忽略情绪波动。愤怒、悲伤、恐惧,这些强烈情绪会让血压短时间内飙升。特别是在寒冷中,情绪起伏加上寒冷刺激,是启动脑梗的一把钥匙。很多突发脑梗的患者,事发前都有激烈争吵或情绪崩溃的经历。
你以为压力是心理问题?错。压力会让身体进入应激状态,肾上腺素飙升、血压持续高位运行,血管内皮受损,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这是脑梗的基础病理之一。长期压力不过是慢性中风的序章。
很多人还深信“天冷就吃点红烧肉补补”。高脂高盐,吃进去的是诱因。脑梗不是一顿饭吃出来的,而是日积月累的堆积。如果你每天摄入动物脂肪超过70克,血脂早晚超标,血管壁斑块形成也只是时间问题。
你可能想问:那我到底该怎么做?答案其实不复杂。但你得先明白一个原则——保护血管,就是保护生命的高速公路。任何让血管“堵、破、硬”的行为,都要从生活中剔除。
规律作息是第一位。睡眠时间稳定,不熬夜,不过度睡懒觉。保持7-8小时高质量睡眠,是降低脑梗风险的底线。
冬天出门,一定做好头部和颈部的保暖。别只顾着穿羽绒服,忽略了围巾和帽子。头部受寒,是脑部血管收缩的直接诱因。尤其是早晚通勤族,保暖比什么都重要。
饮食清淡、低盐低脂。坚持吃早餐,控制体重。多吃含有膳食纤维、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燕麦、深色蔬菜、海鱼、坚果。不要迷信所谓的“补药”,真正有效的是饮食结构的长期优化。
定期检测血压、血脂、血糖。很多人脑梗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三高”。不是不疼就没问题,而是等你疼了,已经来不及了。建议每年做一次全面体检,尤其是35岁以上。
保持情绪稳定。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写日记等方式来疏导情绪。现代研究表明,情绪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别小看心理健康,它正在决定你血管的未来。
适度运动,不等于“拼命运动”。每天30分钟快走、太极、慢跑就足够了。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带病锻炼。最重要的是,坚持。
现在回到最开始的问题:那些“看起来没事”的人,为什么突然倒下?因为他们在反复做着错误的事,却从未意识到那是错的。脑梗不是突然发生的,它只是终于发生了。
有个真实案例,一位40岁的职场人,熬夜加班、情绪压抑、爱吃肥肉、冬天晨跑,表面看身体硬朗,结果在一个寒潮清晨倒在跑道上,再醒来时已经偏瘫。你可以说是意外,但其实是必然。
你不需要成为专家,只需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别让冷空气成为你人生的终点。你可以从今天开始,放下侥幸心理,改掉一个高危行为。哪怕只是一个,也可能救你一命。
写到这,有一点不得不说:脑梗不是“倒霉”的代名词,而是“忽视”的代价。它从不挑人,只挑那些不在乎自己的人。
你还在做这些高危行为吗?是继续冒险,还是从今天起改变?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中国卒中防控报告(2020)[J].中国卒中杂志,2021,16(2):85-92.
2. 钟南山,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机制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3):161-167.
来源:韩医师中医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