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记录”这件事,大概是从小开始的。幼时带锁的日记本,锁住了雨后泥土的清新、姥姥掌心的暖意、弹珠滚过石板路的清脆。虽然词句稚嫩,但那份渴望留住生活闪光点的真挚,从未褪色。
文|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通州分行 王梓博
在工行,我的角色远不只是客服经理。那个用镜头观察、以文字思考的“我”,始终在场。多重角色不断交融,赋予日常工作更深层的意义与更独特的视角。
笔尖划过纸页,快门捕捉瞬间——记录生活,仿佛早已刻进我的生命密码,不断引领我以镜头为眼,文字为心,不断感知、描摹世界的温度与人间的烟火。
刻录时光:从稚嫩笔触到镜头叙事
“爱记录”这件事,大概是从小开始的。幼时带锁的日记本,锁住了雨后泥土的清新、姥姥掌心的暖意、弹珠滚过石板路的清脆。虽然词句稚嫩,但那份渴望留住生活闪光点的真挚,从未褪色。
后来,家里的傻瓜相机成了我延伸的感官。春天花苞的颤动,夏天溅起的水花,秋天铺满地的叶子,冬天窗上的冰花……那时候不懂什么构图,像素也模糊,但按下快门那一刻的兴奋,至今清晰可感。高中时,手机成了更趁手的工具:清晨奔向教室的同窗身影,篮球场上挥洒的汗珠,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剪影……我开始用简易软件将这些片段编织成视频,配上音乐,这也是我对剪辑的初体验。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单反相机,目光也从随意记录转向“捕捉故事”:大学社团活动的蓬勃朝气、地方节庆的独特韵味,甚至帮助创业的同学构思如何用画面讲述他们的项目……从选题构思、脚本撰写,到实地拍摄、后期剪辑、调色配乐等,整个过程锤炼着我的条理、叙事逻辑和对美的直觉。
记录,悄然超越了兴趣的范畴。它潜移默化影响了我观察世界、理解生活、表达感受的方式。这份能力,也在日后工行的沃土中,结出了独特的果实。
工行舞台:让“斜杠”能力落地生花
加入工行大家庭后,一个惊喜的发现是:曾经的“小爱好”,竟能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记录与表达的能力,在职场中“活”了起来,展现出切实的工具性价值。
我所在的北京通州环球大道支行地处环球度假区,外籍客户众多。与他们交流时,单纯的语言沟通稍显低效。于是,我将复杂步骤提炼,设计制作了图文并茂、中英对照的“常见涉外业务流程卡”,一目了然,有效打破沟通壁垒。加入支行“多语种服务小组”后,我常用镜头捕捉服务场景中的真实互动与温情瞬间,结合自身观察,总结为实用的沟通技巧和服务要点在支行内传阅。这些源于一线的鲜活素材,成为团队内部宝贵的“传帮带”资源,助力我们实现“零投诉、零重大差错”的目标。正是早年通过“记录”练就的细致观察力与对“人”需求的敏锐洞察力在发挥作用——精准把握客户的所需与所忧。
“爱记录”不仅优化了服务,更赋能了宣传。我担任主角,拍摄《工行日记》,展现网点员工平凡而闪光的工作日常;创意改编《失恋阵线联盟》为《金融安全联盟》,用朗朗上口的新词和趣味画面普及反诈知识,让枯燥宣教变得生动入脑;在北京市分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主题征集活动中,以真情实感撰文并荣获一等奖;协助撰写通州分行致异地青年员工的一封家书,融入自己离家求学的体验,只为传递那份深沉的思念与集体归属感。这份将个人积累转化为集体成果的过程,带来了无比充实的成就感:原来看似“无用”的爱好,能在关键时刻,绽放如此有意义的光彩。
视角融合:多重身份点亮的工作日常
在工行,我的角色远不只是客服经理。那个用镜头观察、以文字思考的“我”,始终在场。多重角色不断交融,赋予日常工作更深层的意义与更独特的视角。
在“3·15”金融宣传现场,面对公众,我能将复杂的反诈知识、金融安全要点,提炼成几句通俗易记的口诀,辅以简洁明了的PPT视觉化呈现,让生涩的专业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第一次主持通州分行K歌大赛,聚光灯下的紧张感,与在柜台处理复杂业务、需要冷静应变精准表达时的压力,何其相似?而大学社团组织、短片拍摄中的团队协作经验,恰恰磨炼了我临场不乱、掌控节奏的能力。参与全行团委青年骨干培训班,与不同机构、不同岗位的佼佼者深入交流,帮助我不断吸纳多样视角,拓宽思维的疆界。
工作之余,我也常漫步环球度假区,留心、记录点滴: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充满仪式感的服务;游客脸上的期待、喜悦、疲惫……这些观察,像养分反哺着我对工作的思考:金融服务的关键,不也正是理解并满足人们最真实、最具体的需求吗?不论是便捷支付带来的安心体验,还是资产安全构筑的坚实后盾,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守护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记录,点点星光照亮前行的路
工行提供的广阔平台,让我“爱记录”的小小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扎扎实实服务客户、赋能团队、贡献集体的实用技能,更内化为提升工作境界、丰厚人生体验的独特视角。
未来,我将继续以笔尖书写,用镜头聚焦,捕捉工行服务的点滴温情,分享对金融之海的深邃感悟,努力做真诚的“记录者”、积极的“创造者”,在工银星辰中,留下属于我的、微小却真挚的不灭星光——照亮方寸,联通心灵,贡献价值,像盛夏的烟花般绽放。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