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线上直播平台的赛事录像到线下场馆的万人狂欢,从最早战队的自娱自乐到电竞项目进入亚运会、奥运会等全球赛事,电竞在中国用三十余年完成了从小众文化到文化体育核心产业之一的跨越。
从线上直播平台的赛事录像到线下场馆的万人狂欢,从最早战队的自娱自乐到电竞项目进入亚运会、奥运会等全球赛事,电竞在中国用三十余年完成了从小众文化到文化体育核心产业之一的跨越。
如今,电竞已发展成为文化体育领域内规模较大的单线产业链,正在向成熟的战略型产业迈进,也是连接Z世代的核心文化纽带。这场蜕变中,产业生态的完善、上海的核心引领与青少年群体的精神共鸣,共同勾勒出中国电竞的发展图景。
中国电竞的发展轨迹始终伴随着认知突破与体系构建,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协会秘书长朱沁沁,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协会理事、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负责人刘泽斌和上海体育大学副教授戴焱淼,从不同维度解读了这一历程。
刘泽斌以“并轨”理论梳理了产业发展逻辑:“1993年国家体育总局就将电竞认定为体育项目,但早期竞技标的物与现在不同,经历了互联网游戏与电竞体育的‘分轨’到‘并轨’过程。”
他将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年代末至2000年的“1.0萌芽探索阶段”,有《魔兽争霸》火热,李晓峰等选手崭露头角等标志性事件,但组织化、规范性不足;2000年至2010年的“2.0成长与规范化摸索阶段”,《DOTA》《英雄联盟》推动电竞与网游并轨,大企业注资俱乐部,职业联赛和转会制度逐步建立;2010年至今的“3.0爆发主流化阶段”,呈现“集约化、中心化、政府主导化”特征,全球关注度提升,产业政策也越来越清晰,比如沙特电竞世界杯等国际项目落地。
戴焱淼则聚焦近十年关键跃升:“2016、2017年是转折点,产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内涵式成长’。”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包括国际赛事开始密集落地上海、项目生态多元化,以及体育化转型深化——“不是传统体育接纳电竞,而是双方互相借力、交织生长。”比如亚运会入项,以及国际奥委会对电竞的态度转变印证了这一变化。
朱沁沁提供的核心数据揭示了产业体量:“根据各类调查数据显示,国内电竞受众大概在4亿多接近5亿人,已经不亚于一些热门单项体育赛事的受众规模。”这一基础造就了商业生态的全面升级:“10年前,传统品牌不会和电竞产生关联;但现在,无论是奔驰、宝马、耐克这些国际一线品牌,还是光明这样的国内品牌,都和电竞赛事或电竞从业主体建立了密切的商业合作。”
在他看来,更关键的是电竞产业链的闭环已经形成,他举例说:“从俱乐部、赛事执行公司到研发企业、宣发平台,每个环节都已完善,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上海引领:全球电竞之都的独特基因与生态优势正在建设“全球电竞之都”的上海,每年会举办多项国际性和全国性电竞赛事,形成了涵盖赛事、场馆、人才的成熟电竞生态,作为中国电竞发源地,上海的核心地位由多重优势共同铸就。
朱沁沁强调了技术配套的领先性:“电竞技术门槛高于传统体育,专用服务器、直播流制作这些问题,早些年外地公司解决不了,办赛都要从上海调设备和人员。”这种多年积累形成了专业优势,上海头部公司的赛事组织、策划能力在全国领先。
在他看来,城市基建的支撑同样关键,像联通、电信有常驻电竞保障团队,大中小型场馆能匹配不同赛事需求,而国际化认知度让上海成为“国际赛事办赛的首选地”。
刘泽斌则介绍,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场地优势”,比如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东方体育中心等场馆都符合举行具有强影响力的大型电竞赛事的标准,这些场馆在举办赛事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同时,他认为产业链闭环也是上海最核心的优势,“从赛事全周期赛前策划、赛中实施、赛后宣传来看,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电竞产业链企业培育较早、数量充足,产业生态相对完善。比如在上海举办赛事,资源对接更便捷、成本更低。”
电竞文化对城市氛围塑造同样影响深远。戴焱淼认为,这体现的是一种“城市姿态”。“上海持续推进电竞产业,本质上是在传递一个信号:我们拥抱年轻人、拥抱青年流行文化,是一座包容、重视年轻人需求的城市,愿意为新兴事物提供生长土壤。这其实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一种体现——通过电竞,让外界看到城市对青年群体的关注,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接纳。”
各方面的积累让“电竞”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鲜明标签之一,而这个标签又与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相关——一方面,电竞让年轻人觉得上海“有活力、有意思”,能不断生长出新鲜事物,吸引更多青年人才留在上海;另一方面,电竞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在戴焱淼看来,电竞产业像是一种“助推器”,“电竞就像赛车的氮气加速——它能为其他产业提供动力,比如早期计算机硬件迭代升级,现在推动VA(虚拟应用)、系统集成等新技术落地,都与电竞项目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各种新的消费需求也从不同维度推动相应技术领域的革新与发展。”
青少年影响:从精神共鸣到教育转型的正向引导当下,电竞对青少年的价值已超越娱乐本身,在精神塑造与职业引导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分清电竞和打游戏的区别。”刘泽斌指出了许多人存在的认知误区:“打游戏像邻里打乒乓球,是消遣;电竞是专业比赛,有明确规则,二者完全不同。”基于这一前提,电竞的“体育属性”正在被不断强调和重视,而这一同样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热血竞技项目在青少年社交表达、知识获取以及内驱力形成等方面,都产生了愈加深厚的正向影响。
刘泽斌认为,电竞正在构建“Z世代的交流平台”,不仅能传递“金牌精神”与国家荣誉感,像《王者荣耀》等项目的传统文化元素还能激发青少年间接学习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许多电竞战队“让二追三”的实际比赛案例,则能帮助他们培养和学习“团队协作与抗挫折能力”。
戴焱淼将电竞定义为“新一代体育文化”:“体育的核心理念是竞技对抗中的价值追寻,电竞把身体技能比拼发展为人与科技的融合竞技,包容性更强、门槛更低。”这种特性能让传统体育人群之外的群体也能够获得竞技带来的独特感受,而电竞项目进入亚运会等赛事带来的“为国争光”荣誉感,与传统体育一样能够让他们形成深厚的情感联结。
朱沁沁则强调了体育化转型的核心意义:“我们推动电竞赛事场馆、规则、运营向体育靠拢,就是要传递公平竞技精神,改变‘游戏只是娱乐’的认知。”
同时,也要注意到,许多青少年因为看到台前光鲜亮丽的电竞选手而萌生进入职业战队的理想追求,而大部分专业人士的建议都是“入行需谨慎”。
刘泽斌表示,他并不建议青少年轻易尝试走职业电竞道路。“电竞职业看似光鲜,实则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很多青少年觉得自己水平高,想追求职业选手的成就,但从我接触的劝退案例来看,这些孩子往往连二线选手都打不过,10把输9把是常事。电竞职业不仅需要勤奋,更需要天赋,就像打篮球首先身高是一个决定性因素,然后再看勤奋和努力程度,并不是你努力就能达到顶尖水平,电竞行业的成材率极低。”
朱沁沁也表示,并不倡导大量青少年往电竞职业选手或电竞主播方向发展,反而更希望引导他们关注电竞后端的就业机会——电竞产业链很长,赛事组织、运营、宣发等环节都有大量岗位需求。“我们会通过热爱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电竞产业,让他们知道:电竞产业很庞大,大家平时在屏幕上看到的主播、选手只是金字塔尖的少数人,背后还有大量产业链从业人员。让青少年看到产业的真正价值,这是我们这两年重点做的事。”
面对青少年的热情,行业与教育界正在引导理性发展。朱沁沁举例道,协会和上海教委下属的科技中心、校园电竞协会合作,每年都在做一些普及工作——比如组织电竞社团负责人培训,给他们讲解电竞产业的整体生态、就业方向和具体岗位。
目前,全国许多学校开设了电竞相关专业,但据朱沁沁了解,几乎没有学校是培养电竞选手的,因此在宣讲的过程中,他们还会融入欧洲、日韩等电竞教育领先的国家的电竞教育资源,来反哺国内电竞教育。
“我们做电竞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更优秀的电竞选手或主播,这不是当前的主要方向,因为电竞选手不是靠传统学校教育体系能培养出来的,这些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电竞产业从业人员,比如电竞赛事组织运营、宣发,还有游戏产业相关的制作岗位,这些领域的人才需求量其实很大。”
除了宣讲,协会每年还会开展电竞推广课、研讨会,以及学校辅导等活动,通过这些具体举措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电竞产业。
当公平竞技的精神深入人心,当产业生态的根基不断夯实,当青少年的热情得到理性引导,电竞产业将成为文化强国建设中更具活力的重要力量。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