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国际乒联的规定,颁奖应在比赛结束后15到30分钟内启动,但印度主办方愣是让运动员干等了将近100分钟——先放40分钟民族音乐,再塞20分钟领导讲话。这哪是颁奖?分明是临时加演的本土文化推介会。
昨天(2025年10月15日)亚锦赛男团决赛不到9点半就结束了,可颁奖仪式硬是拖到快11点才开始。
按国际乒联的规定,颁奖应在比赛结束后15到30分钟内启动,但印度主办方愣是让运动员干等了将近100分钟——先放40分钟民族音乐,再塞20分钟领导讲话。这哪是颁奖?分明是临时加演的本土文化推介会。
中国女乒登台领奖时,电视转播镜头突然切到赛场边的广告画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关键时刻,连一个特写镜头都没给。小将林诗栋接过花束后当场皱眉捂鼻,赛后被拍到和队友低声说“花好臭”,不少网友推测这些鲜花可能是重复使用、没及时更换。对比日本队领奖时嘉宾主动握手、流程顺畅,中国队却明显被冷落,连基本礼仪都没兑现。
现场还频频出现低级失误:话筒突然失灵、主持人在台上翻流程单、临时教嘉宾怎么递奖牌。有个在国际赛事执行团队工作的朋友说,这类问题通常源于缺乏彩排和应急预案,但像这次“边办边学”的程度,在近年洲际赛事中实属少见。
说白了,这不是偶然失误,而是系统性准备不足的集中爆发。国际乒联对颁奖有明确时间窗口,但主办方显然没把这条规则当回事。从现场看,组织方更侧重本土文化展示——40分钟民族音乐虽具特色,却完全无视赛事节奏与运动员状态。双语主持切换生硬、流程衔接混乱,暴露出跨文化协调能力的严重缺失。
印度近年积极申办国际赛事,意图提升体育影响力,但执行层面仍停留在“办活动”而非“办赛事”的思维。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地承办方常将体育赛事视为政府宣传平台,导致流程设计以领导讲话和文化表演优先,运动员体验被边缘化。最近三年由南亚国家主办的几项国际乒联赛事中,有少量出现颁奖超时或流程错乱,其中个别被国际乒联发函提醒。这次亚锦赛的问题,不过是长期短板的一次集中暴露。
这就像你去参加婚礼,结果主持人先放半小时家乡戏曲,再让七八位亲戚轮流致辞,最后才想起新人还没交换戒指——仪式感全无,只剩疲惫和尴尬。
混乱不仅伤害运动员尊严,也损害赛事公信力。对比2023年杭州亚运会,颁奖在决赛结束后22分钟准时开始,流程紧凑、镜头语言规范,国旗升起时全场肃静,转播切镜精准。而此次印度赛场,连基本的镜头尊重都未做到——中国队员领奖时画面被切走,升旗无特写,已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涉及礼仪与尊重的缺失。
专业性的缺失还可能影响未来赛事分配。国际乒联虽未公开处罚,但内部评估中“组织能力”是重要指标。若主办方连话筒调试、嘉宾动线、鲜花更换这些基础环节都搞不定,很难让人相信其能承办更高规格的世锦赛或奥运资格赛。对运动员而言,他们拼尽全力赢得荣誉,却要在疲惫不堪时忍受冗长等待和异味花束,这种体验无疑削弱了竞技体育的庄严感。
要知道,一场高水平国际赛事,拼的不只是场地和奖金,更是细节与尊重。当林诗栋皱着眉头接过那束“隔夜花”时,他代表的不只是自己,更是整个中国乒乓球队——而主办方的敷衍,等于在荣誉时刻泼了一盆冷水。
来源:鹏有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