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看书,我总把自己活成了 “抄书机器”。遇到金句就摘抄,从头读到尾就觉得成就感满满,可没过多久,抄的句子记不清在哪个笔记本,书中的内容更是像没读过一样,现在回头看,那根本就是 “假读书”—— 只走了形式,没进心里。
以前看书,我总把自己活成了 “抄书机器”。遇到金句就摘抄,从头读到尾就觉得成就感满满,可没过多久,抄的句子记不清在哪个笔记本,书中的内容更是像没读过一样,现在回头看,那根本就是 “假读书”—— 只走了形式,没进心里。
直到读了《认知觉醒》,我才被一句话点醒:“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改变,只有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这句话彻底打破了我对 “知识” 的认知,也让我找到了自己记不住书内容的根源:不是读得太少,而是没把知识和自己关联起来。
系统建议配图(和内容无关)
《认知觉醒》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正因为它真的改变了我的行动。最初读它时,我只是萌生了 “记录自己” 的想法,后来才发现,连我坚持早起的习惯,也是从这本书里 “生根” 的,只是当时这个念头埋在心里,我自己都没察觉。直到后来读《掌控习惯》《富有的习惯》,看到书中说成功的人都有早起、阅读的习惯,我心里那颗 “早起” 的种子才算彻底发了芽。
这本书还让我明白 “输出” 的重要性。真正的学习,不是把知识装进脑子里就完了,而是要把新学的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关联起来,再通过输出巩固。就像我现在写记录、写感悟,其实都是在把书里的东西,慢慢变成自己的东西。
以前总觉得 “开始行动” 很难,需要鼓足很大的勇气,可真的迈出第一步才发现,难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大脑不愿改变的 “惰性”。就像《微习惯》里说的,刚开始做一件事可能要靠意志力,但做几次后,大脑接受了这种改变,抵触情绪没了,事情也就变得简单了。
系统建议配图(和内容无关)
最近这段时间,这种 “觉醒” 的感觉越来越明显。我开始主动找书读,还试着把书里的方法用到自己身上:看到书里说要写今日计划,我就坚持每天列待办事项,现在不仅不拖延了,还特别享受完成任务后打对号的成就感;知道了 “成功日记” 的好处,就试着记录自己每天做成的小事,慢慢发现自己也没那么 “废材”。
原本只是想写一条微头条,没想到越写越多,索性就当成一篇文章来发 —— 刚好我的周计划里就有 “发表一篇文章”,趁着这份感悟还热乎,刚好完成这个小目标。接下来,我还想把计划做得更完整,从日计划、周计划,慢慢延伸到月计划、年计划,一步一步把书里的道理,活成自己的生活。
读书的意义,从来不是为了 “读过”,而是为了让书中的知识,变成改变自己的力量。当你把 “知道” 变成 “做到”,才算真的读懂了一本书,也才算真的开始了解自己。
系统建议配图(和内容无关)
来源:小尬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