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无声的坚守 点亮特殊生命的星光——潢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张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18:43 1

摘要:金秋送爽,桃李芬芳。今年的 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新时代信阳市广大教师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甘为人梯的精神风貌。我们特推出《铸魂强师 致敬最美筑梦人》专栏

金秋送爽,桃李芬芳。今年的 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新时代信阳市广大教师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甘为人梯的精神风貌。我们特推出《铸魂强师 致敬最美筑梦人》专栏,为您讲述优秀教师们以教育家精神为舵,以立德树人为帆,引领学子在学海扬帆远航的育人故事,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崇德向善、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今天为您展播潢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翔的教育故事——《用无声的坚守 点亮特殊生命的星光》。

他自幼失聪,却从未向命运低头;他身处无声世界,却用双手与真心搭建起通往希望的桥梁。十七年来,他把学校当作家园,把学生视为子女,带领一批批听障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角落,迎向宽广明亮的人生。他,就是潢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翔。

张翔,1985年3月生于潢川。2007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2008年,通过全县教师招考,正式成为潢川县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员。从此,他便以特教为业、以校园为家,在无声的教坛上默默耕耘,用坚守与热爱,书写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动人篇章。

“无声”课堂,“有法”教学——点亮每一颗星星

作为听障人士,张翔比任何人都更懂听障孩子的渴望与困境。他深知,这些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灌溉,更是理解的温度、信任的力量与被点亮的可能。从站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他便立下誓言:除了教会学生绘画、书写与计算,更要帮助他们学会与世界沟通、清晰表达自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尊严地生活。

秉持“以眼代耳,以手传心”的教学理念,张翔把每一堂课都变成双手与心灵的对话。他用规范细致的手语讲解知识,用条理清晰的板书辅助沟通,用生动形象的图像化解抽象概念,甚至打破教室的局限,将课堂搬到校园树荫下、县城古巷中、秋日公园里。语文课上,他将古诗改编为手语剧,让文字之美通过肢体传递;数学课上,他用图形与实物演绎公式,让抽象逻辑变得可触可感;体育课上,他将复杂动作拆解为连续画面,手把手纠正学生姿势;而美术课,更是成为他与学生灵魂共振的媒介,让孩子们在色彩与线条中释放天性。

为了让学生触摸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张翔两次利用暑假远赴欧洲,足迹遍布17个国家。从伦敦塔桥的建筑肌理,到卢浮宫的艺术珍品,从罗马废墟的历史沉淀,到哥特式建筑的美学光芒,他随身携带画笔与纸张,将沿途的所见所感转化为写生作品、建筑速写与色彩构图。回国后,他将这些素材整理成教学PPT,用手语向学生讲述梵高、莫奈、达芬奇的艺术人生。孩子们或许听不见故事的声音,却能从老师的眼神与手势中,看见外边的世界,读懂“聋人亦能追寻远方”的信念。

一个都不能少——用爱铺就通往春天的路

特殊教育是细水长流的陪伴,需以心印心、以爱燃爱。张翔始终坚守“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同等的耐心与关怀。他曾带过一位名叫小洋的学生,因家境困难——父亲是农民,母亲同样听力残疾,小洋自幼性格自卑,常常陷入自我放弃的消极状态。

面对这样的学生,张翔没有责备,只用更温柔的方式靠近。他用缓慢而清晰的手语对小洋说:“我和你一样听不见,但我们有手、有心、有眼睛,我们能画画、能学习,能成为有用的人。”他常常留下小洋在教室一起画画,把他的作品贴在班级最显眼的位置;带他一起布置校园画展,让他在众人的认可中找回自信;还以张海迪、邰丽华的励志故事鼓励他,让他明白“残疾不是阻碍,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底色”。

在张翔的陪伴与引导下,小洋渐渐打开心扉,笔下的色彩愈发明亮鲜活。后来,他追随老师的脚步考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2018年其花鸟画《深谷幽兰》被河南省博物馆收藏,后续作品更在全国残疾人艺术大赛中斩获奖项。

十七年来,这样的故事在张翔的教学生涯中不断上演。他带出的学生里,17人顺利升入高中,11人考上大学,更多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后顺利就业——有的成为平面设计师,有的在广告公司担任美工,有的开起了小小的陶艺工作室。而张翔,始终站在他们身后,用无声的微笑,见证每一个生命的成长与绽放。

从“受助者”到“点灯人”——让特教之光生生不息

回望成长之路,张翔曾是被特殊教育温暖的“受助者”;如今,他早已成为传递温暖的“点灯人”。他从不将自己定义为“残疾人”,而是“能传递光芒的教育者”。除日常教学外,他长期担任班主任,承担美术、书法、体育及数学、语文等多门课程教学任务,用全能的担当守护学生成长。

为提升教学水平,张翔利用业余时间自修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历,持续钻研特殊教育理论与手语教学法。他坚信“老师的高度,决定学生远行的距离”,始终以终身学习的态度精进自我。2020年冬天,他自费带领一名学生前往景德镇学习陶艺。归来后,他带着学生用老家的黄泥做泥塑,教孩子们感受泥土的湿度、把握造型的节奏,引导他们通过器物造型表达内心世界。那个冬天,孩子们完成的作品虽显稚拙,却满含真诚——他们学到的不仅是陶艺技艺,更是与万物交流的方式,是用双手创造美的能力。

初心不渝,守望如初——静待生命花开

“为什么选择回到特殊教育学校工作?”面对这样的疑问,张翔总是用手语坚定回答:“因为我和他们一样。我不仅要给他们知识,更要为他们搭建一座桥——一座通往健全世界的桥。”有人称赞他“用生命影响生命”,他却谦逊地认为,自己只是特殊教育领域里,一名始终未曾离开起点的守望者。

十七载耕耘,张翔收获了累累硕果:累计获得县级以上荣誉40余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项、市级13项;指导学生在各类艺术竞赛中获奖超50人次;个人艺术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展览。但在他心中,最珍贵的并非这些奖状与称号,而是学生毕业后发来的一条短信、寄来的一幅新作——那是生命影响生命最真实的回音,是他坚守特教事业的最大动力。

如今,张翔依然每天迎着晨光走进校园,用手语向每一个孩子道一声“早安”;依然带着学生画画、做泥塑、练书法;依然愿意蹲下身,看着孩子们的眼睛,用手语传递信念:“你们和所有孩子一样,有梦想、有价值、有发光的能力。”

这位无声世界里的教育者,正以最坚定的坚守、最纯粹的热爱,继续做特殊生命的“星光点亮者”,在潢川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里,静待每一朵生命之花绚烂绽放。

来源:时代报告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