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3 19:12 1

摘要:伟大抗战精神铸就于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

党盛文

伟大抗战精神铸就于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展览时指出,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

深刻认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 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 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深刻认识抗日战争的伟大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于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中汲取使命担当。纵观历史,但凡能在时代浪潮中有所建树的民族,无不以独特的精神力量立世长存。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精神基因,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灵魂,更成为一代代人扛起家国责任的精神密码。回溯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正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点燃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御外侮的斗志。从街头巷尾的救亡呐喊到疆场之上的浴血拼杀,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敌的“长城”,以众志成城的坚守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这一过程中,民族凝聚力被推向新的高度,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情怀与休戚与共的民族团结精神,不仅成为击败侵略者的重要力量,更沉淀为后世汲取使命担当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中感悟铮铮铁骨。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优良品德。古代先贤为坚守道义不畏强权、从容赴死,仁人志士为守护家国大义挺身而出,这种将民族尊严与精神气节置于生命之上的信念,早已刻入文化基因,成为民族的精神标识。在抗日战争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较量中,这种深植于心的民族气节更是被推向了极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中华儿女以行动诠释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将士浴血搏杀、志士坚守信仰,哪怕身陷绝境也不折腰,让“舍生取义”的古老信条在战火中迸发震撼人心的力量,成为支撑民族挺过至暗时刻的精神脊梁。

从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汇聚磅礴力量。抗击外来之敌、捍卫民族尊严的精神,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精神长河,随着历史的积淀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深处。从古代军民浴血御侮,到近代志士不屈抗强,每当民族面临危亡,这份挺身而出的担当便在岁月淬炼中愈发坚韧,成为不可磨灭的精神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踏碎山河、硝烟弥漫大地,不甘亡国的中国人民彻底觉醒。他们以“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决绝,在中华大地掀起反抗侵略的壮阔浪潮——前线将士冲锋陷阵、后方民众支援不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烽火中熠熠生辉,照亮民族前行之路。

从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坚定前行信心。在决定民族命运的抗日战争中,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在风雨飘摇中茁壮成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定旗手,更是维护民族利益的坚强脊梁。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中国共产党以铁一般的意志扛起民族救亡大旗,在艰难险阻中始终坚守初心,用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抗争到底的榜样。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与引领下,中华儿女心中对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渴望被彻底点燃。无数同胞告别家人奔赴前线,用鲜血浇灌信仰,以生命践行对家国的忠诚,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紧相连。正是这种深植于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的必胜信念,在岁月磨砺中汇聚成惊涛骇浪般的磅礴伟力,最终彻底击败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伟大抗战精神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精神滋养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伟大抗战精神正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守护、传承中国人民这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厚植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忠诚,这种爱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从而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时代浪潮中险滩竞渡、扬帆远航。

增强民族认同和历史主动。在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迫害,中国军民始终坚守民族气节,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这种民族气节支撑着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前行。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历史主动,使他们在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时,始终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大势,增强历史主动,在前行征程中抗得住压力、稳得住心神。

培育抗压能力与奋斗精神。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不畏强敌,敢于斗争,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这种英雄气概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激励大学生勇于担当、敢于拼搏,变压力为动力,将“永久奋斗”定格为人生的总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奋力书写青春和时代华章。

筑牢理想信念和思想根基。在抗日战争中,在巨大困难和压力面前,中国军民始终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种必胜信念使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磨难而不倒。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筑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思想根基,使他们始终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砥砺奋斗,交出无愧青春和时代答卷。

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思政课程引导、课程思政浸润和沉浸式社会实践等形式,积极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进一步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增强教育的引导力。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以及通识教育课程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深入挖掘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意义;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将伟大抗战精神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爱国情怀;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可以开设专门的抗战文化课程,如“抗战历史与文化”“抗战精神研究”等,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他们对伟大抗战精神的认知与体悟。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高校应创新教育方式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一是因时而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有机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和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开展抗战历史调研、红色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伟大抗战精神的力量,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强化榜样示范,加强案例教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抗战人物和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统筹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的聚合力。高校应整合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与政府、社会、家庭的合作,形成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聚合力。一是加强与抗战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机构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让他们在实地参观中接受伟大抗战精神的熏陶;二是邀请抗战老兵、专家学者等到学校举办讲座、报告等,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亲耳聆听抗战故事,感受伟大抗战精神的魅力;三是加强家庭、家风和家教教育,引导家庭和家长重视对子女的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强化校园文化浸润,提升教育的感召力。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伟大抗战精神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一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展示抗战历史图片和资料,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二是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抗战主题文化节、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伟大抗战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三是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园内设置文化长廊等,打造具有抗战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使大学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都能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对历史的庄严致敬,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价值,积极探索有效的融入路径,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优化教育内容,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文化滋养,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来源:前进杂志

相关推荐